堪稱中國井鹽晚期制鹽技術的代表 重慶彭水中井壩鹽業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突破 文/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白九江 牛英彬 中井壩鹽業遺址位于重慶市彭水縣郁山鎮南京社區2組,地處郁江支流中井河左岸的臺地上。 2013年5月至7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940平方米,發現各類鹽業相關遺跡36座,其中有12座鹽灶、5座蓄鹵池、2座黃泥加工坑、2座墻體、10個柱洞、1條排水溝、2個灰坑及2條灰溝,出土各類文物標本約200余件。 鹽灶共12座,這些鹽灶分布密集,兩兩相鄰,排列有序,根據灶體結構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由火膛、火道以及煙道組成?;鹛懦蜀R蹄狀,兩壁及底面為紅燒土,其前部正中有卵石砌筑的出渣坑;火道與火膛相連,呈長條形,其兩壁和底用夾小石子的黃色黏土筑成,內壁為紅燒土。有些在火道后部還鋪有吸鹵水用的紅色土球;煙道位于火道的尾部,由石塊拱券成弧形頂,前后開通。 另一類由火膛、火道、甑子以及溝槽、灰坑等相關附屬設施組成。火膛呈馬蹄形,兩壁內側壘砌有成行的土球,前部有卵石砌筑的出渣坑,后部用土球壘砌成圓弧狀,中間留有空缺與火道相連;火道為長條形,兩壁為紅燒土,其內側壘砌有成行的土球;甑子略呈半圓形,火道與甑子間有一道土球壘砌的隔墻,周壁為紅燒土,其內滿布土球;部分鹽灶在甑子后部設置方形坑,另外一些鹽灶隔墻頂部有溝槽類遺跡。 蓄鹵池共清理5座,分布于鹽灶的周圍。有單池和雙池兩類,單池均為長方形。雙池為一深一淺兩個池子相連的曲尺形,或為兩個平行的池子相連的長方形。池壁由長方形石塊或不規則卵石壘砌,多數蓄鹵池的四壁外還有卵石護墻,卵石間填有防滲水用的黃色黏土。 ▲大口淺井(老郁井) 中井壩鹽業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制鹽作坊遺址,為研究我國的制鹽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古代鹽業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中井壩鹽業遺址是中國井鹽晚期制鹽技術的代表。鹵水濃度低是四川盆地東部鹽礦的特點,如果直接對鹵水進行熬煮會耗費大量的燃料,必須采取各種方法濃縮鹽鹵,因此節能降耗是制鹽技術所考慮的重要因素。中井壩鹽業遺址中展現了各種優異的余熱利用技術,代表了中國井鹽晚期制鹽技術的較高工藝水平,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制鹽技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二 中井壩鹽業遺址是我國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制鹽作坊遺址,各類遺跡保存完整,相關配套設施保存齊全,發現的鹽灶、蓄鹵池、黃泥加工坑、各類溝槽等生產設施,完整地反映了當時制鹽生產的過程。特別是遺址內發現的鹽灶是目前發現的結構最為清晰、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鹽灶群,對研究我國鹽灶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后灶河段輸鹵筧道遺跡 三 中井壩鹽業遺址首次發現了“潑爐印灶”工藝的實物資料。同治本《彭水縣志》記載清代郁山曾采用“潑爐印灶”的工藝制鹽,“郁井鹽灶之異在于潑爐印灶,灶以黃泥筑砌,一灶五鍋,井水入鍋不能成鹽,以之浸漬于灶,咸水皆入灶泥之內,次日則掘此灶土,浸水煎熬五日,而灶掘盡。又另行作灶,浸之掘之亦如前法”。 結合考古發掘的情況,考古學者認為中井壩遺址發現的鹽灶就是使用該工藝制鹽,通過將壘砌在鹽灶內的土球燒紅,并不時以鹵水潑淋,使鹵水滲入土球,經過高溫蒸發水分后,鹽分留在土球內外,當土球含鹽量達到一定程度后便結成冰土,將冰土掘出、搗碎后泡入鹵水中融化,瀝出即成濃鹵,最后利用濃鹵煎鹽。 四 中井壩鹽業遺址中反映的工藝流程大致分為四個部分:輸鹵入池→潑爐印灶→掘灶制鹵→入鍋熬鹽。 首先,將鹵水通過船運或竹筧等方式輸送至灶房的單池類蓄鹵池內。 其次,當爐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鹽工便不斷將單池類蓄鹵池內的鹵水通過竹筧或鹵水溝澆淋到火膛、火道以及甑子內的土球上,經過一段時間后,土球內的鹽分飽和,結成冰土。 然后,將土球掘出,加工錘細成小碎塊,并倒入雙池類蓄鹵池的前池內,將從單池類蓄鹵池內引來的鹵水澆淋到前池的冰土上,鹵水吸收冰土內的鹽分,濃度得到提高,制得的濃鹵通過缺口或孔洞流入后池。最后,將濃鹵舀入灶上的鹽鍋內熬煮成鹽。 ▲小口深井(正興井) ▲后灶河段輸鹵筧道遺跡 蚩尤九黎城 自駕車路線: 主城-(渝湘高速G65)-彭水西-蚩尤九黎城 長途汽車: 四公里交通換承樞紐-彭水汽車站-(出租車5分鐘)-蚩尤九黎城 縣城公交線路: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歷史,考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