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1],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2],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傷寒論:158)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臣億等謹按:上生姜瀉心湯法,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痞,痞氣因發陰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瀉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中無者,脫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臺秘要》治傷寒??(匿下蟲)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 注釋: [1]谷不化:食物不消化,或指下利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2]結熱:指實熱內結。 【功效配伍】甘草瀉心湯和胃補中,消痞止利。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將炙甘草由三兩加至四兩組成。炙甘草甘平,甘緩補中,健脾益胃為主藥;人參、大棗甘溫,助炙甘草補益脾胃,甘緩急迫;干姜、半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開結消痞;黃芩、黃連苦寒清瀉中焦熱壅。諸藥相合,仍屬寒熱并用,消補兼施,辛開苦降之劑,但以甘緩補中為主。 上七味藥,水煮,去滓后,再煎煮,分三次溫服。 《傷寒論》原書所載甘草瀉心湯無人參,《金匱要略》所載之甘草瀉心湯有“人參三兩”,《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載此方亦有人參。故本方無人參當屬脫漏。 【方證論治辨析】甘草瀉心湯治心下痞,寒熱錯雜兼下利證。癥見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日數十行,腹中雷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安。 傷寒或中風皆屬太陽表證者,法當汗解,而反下之,損傷脾胃,使外邪乘虛內陷,致寒熱錯雜于中焦。因誤下脾胃重傷,腐熟運化失職,氣機壅塞,則下利日數十行,腹中雷鳴,水谷不化;脾胃不和,升降紊亂,氣機壅塞,則心下痞硬而滿;胃虛氣逆不降,則干嘔;邪熱內擾,則心煩不安。此寒熱錯雜之痞證已經形成,若醫者仍不能明察,誤以為心下痞硬而滿,為實邪未盡,而再用攻下,一誤再誤,脾胃正氣大傷,寒熱錯雜,氣機壅滯更甚,則心下痞硬進一步加重。此心下痞硬滿,并非胃腸實熱阻結,而是脾胃大虛,寒熱錯雜,濁氣壅塞上逆。治用甘草瀉心湯和胃補中,消痞止利。 【原文】狐惑[1]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2]于喉為惑,蝕于陰[3]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4]則聲喝[5],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狐惑:10) 甘草瀉心湯[6]方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釋: [1]狐惑:惑,趙本作惑,唐容川認為“狐惑二字對舉,狐字著實,惑字托空。文法先不合矣。蟲蝕咽喉,何惑之有?蓋是??字之誤耳。 ??字篆文似惑,傳寫滋誤”(《金匱要略淺注補正》)。黃樹曾說“詩經注, ??:短狐,含沙射影人則病,詩曰:為鬼為??,則不可得,言其暗中害人。蟲生暗中,故以狐?? 二字為名”(《金匱要略釋義》)。 [2]蝕:作腐蝕,侵蝕,蟲蝕解;或作瘡瘍解,如《說文解字》謂:“蝕,敗瘡也。” [3]陰:指前后二陰。 [4]上部:指咽喉部。 [5]聲喝:喝(yè,者葉),指說話聲音嘶啞。 [6]甘草瀉心湯:與《傷寒論》甘草瀉心湯組成稍有差異,故附此。方中甘草未標明炙,當為生甘草。 甘草瀉心湯治狐惑,濕熱錯雜證。癥見咽喉腐蝕潰爛,聲音嘶啞,伴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狐惑病是因感受濕熱蟲毒,致目眥、咽喉及前后二陰等竅道腐蝕潰爛的疾病。若蟲毒腐蝕咽喉者叫惑;腐蝕前陰或后陰者叫狐,由于咽喉與二陰癥狀常并見,故合稱為狐惑病。狐惑病為感受濕熱蟲毒所致。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云:“蓋因濕熱久停,蒸腐氣血而成瘀濁,于是風化所腐為蟲矣。”濕熱蟲毒熏蒸于上,則咽喉腐蝕潰爛,聲音嘶啞;若濕熱下注,則前后二陰腐蝕潰爛。本病初期,濕熱熏蒸,營衛運行不暢,則狀如傷寒,類似傷寒發熱惡寒,身痛等癥;濕熱內擾神明,則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濕熱內蘊脾胃,運化呆滯,則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濕熱蟲毒上擾,氣血營衛失調,面目出現短暫變幻無常,則見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治宜清熱化濕,殺蟲解毒,方用甘草瀉心湯。 甘草生用與炙用,作用有別。《金匱要略》甘草瀉心湯是用生甘草四兩為主藥,用量較大以加強清熱解毒和中;《傷寒論》甘草瀉心湯用炙甘草四兩為主藥,重在益氣和中。 【用方思路】《傷寒論》的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治心下痞,皆因外感病失治、誤治,損傷脾胃,致邪氣內陷,寒熱錯雜于中焦脾胃而成;三方皆以寒熱并調、辛開苦降、消補兼施、和中消痞為法;三方用藥也基本相同。其不同處在于,經加減變化方中個別藥物或用量便凸顯出各方的證治差異,如半夏瀉心湯方證,為少陽病誤下,嘔利較突出,故方以半夏為主藥;生姜瀉心湯證,為表證發汗不當,水氣食滯內停較突出,故方以生姜為主藥;甘草瀉心湯證,為反復誤下,重傷脾胃,痞利俱甚,故方以炙甘草為主藥;《金匱要略》甘草瀉心湯用于治療狐惑病,其證以濕熱為主,故用生甘草以加強清熱解毒。 半夏瀉心湯類方,臨證應用可據其證候寒熱虛實之多寡,以調整方中藥物用量,熱甚或濕熱甚者,重用黃連、黃芩;寒甚或寒濕甚者,重用干姜、半夏;氣虛甚者,重用人參、炙甘草、大棗。若氣滯者,加木香、砂仁等;若血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等;若納差者,加焦山楂、炒麥芽或生麥芽;若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等;若有胃潰瘍,或胃糜爛者,加蒲公英、白及等;若有口腔潰瘍者,加板藍根、大青葉等。本方臨床用于治急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竇炎、賁門痙攣、胃黏膜脫垂癥、胃節律紊亂綜合征、十二指腸壅積癥、膽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胃腸炎、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癥、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胰腺炎、口腔黏膜潰瘍、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黏膜苔蘚、剝脫性唇炎、白塞綜合征等疾病。 【醫案舉例】 (1)王子和醫案: 焦某,女,41歲,干部。1962年6月初診。患者于20年前因在獄中居處潮濕得病,發冷發熱,關節疼痛,目赤,視物不清,皮膚起有大小不等之硬斑,口腔、前陰、肛門均見潰瘍。20年來,時輕時重,纏綿不愈。近來月經先期,色紫有塊,有黃白帶,五心煩熱,失眠,咽干,聲嗄,手足指趾硬斑,日久已呈角化。肛門周圍及直腸潰瘍嚴重,不能正坐,口腔黏膜及舌面也有潰瘍,滿舌白如粉霜,大便干結,小溲短黃,脈滑數。診斷為狐惑病,即予治惑丸、甘草瀉心湯加減內服,苦參煎水熏洗前陰,并以雄黃粉熏肛。肛門熏后,見有蕈狀物突出肛外,奇癢難忍,用苦參湯洗滌后,漸即收回。服藥期間,大便排出惡臭黏液多量,陰道也有多量帶狀濁液排出,病情日有起色,四肢角化硬斑亦漸消失。治療4個月后,諸癥消失,經停藥觀察1年余,未見復發。 按:雄黃熏肛時,一般不易燃著,須用艾葉一團,撒雄黃粉于上,待其燃著后,用一鐵筒將火罩住,令患者蹲坐其上,對準肛門潰瘍處熏之。熏前須洗凈肛門,熏后亦須保持肛門清潔,每日熏3次。治惑丸為自擬方:槐實、苦參各60g,蘆薈30g,干漆(炒令煙盡)0.18g,廣木香、桃仁(炒微黃)各60g,青葙子、明雄黃(飛)、廣犀角各30g。上9味,共研極細末,水泛為小丸,滑石為衣,每服3~6g,每日2~3次。[王子和.狐惑病的治療經驗介紹.中醫雜志,1963,(11):10.] (2)趙錫武醫案: 郭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據其脈證,診為狐惑病。采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擘),生地黃30g,水煎服12劑。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趙錫武醫療經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99.] 拓展閱讀《傷寒論經方醫案集》甘草瀉心湯 (1)胃中虛而成痞 福地佐兵衛妻,年二十五六。產后數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飲食不進,口糜爛,目赤腫,脈虛數,羸瘦甚。乃與甘草瀉心湯服之,數十日下利止,諸癥痊愈。(《成績錄》) (2)胃虛而氣逆成痞 瓜鎮趙姓。傷寒半月余,前醫發表攻里俱備,已經兩下,心下痞硬,腸鳴下利,干嘔心煩,面容瘦削。六脈沉細。前醫辭治,其母求救。予曰:胸痞硬而不痛,非結胸也,因兩下胃虛而氣逆,故痞硬。唯溫中瀉實一法可施,以甘草瀉心湯主之。二劑知,六劑即效,蓋前治之不如法,所以易效也。(《鄭重光醫案》) (3)狐惑(眼、口、生殖器綜合征) 陳某,女,38歲,工人。于1974年3月7日就診。患者于1968年間即發現前陰及口腔黏膜潰瘍,未加注意。以后時有低熱,關節疼痛,下肢有結節性紅斑,曾按風濕病服激素類藥物不見效,而口腔、前陰潰瘍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檢查:口腔頰黏膜有潰瘍,呈橢圓形,邊界明顯,基底平坦,表面附有灰白色纖維膜,周圍有紅暈。前陰及肛門、會陰處均有潰瘍。下肢有結節性紅斑。梅毒血清反應(-)。診斷:眼、口、生殖器綜合征。患者月經正常,白帶轉多,身體瘦弱,面色潮紅,周身關節疼痛,目微赤,口干,聲微啞,大便微溏,兩下肢有結節性紅斑,近一個月來時有寒熱。苔白滑而膩,脈象沉滑。此乃“狐惑”,予《金匱》甘草瀉心湯合赤豆當歸散加土茯苓以利濕解毒,并以苦參湯熏洗。處方:生甘草30克,黨參15克,黃芩9克,黃連6克,姜半夏9克,干姜9克,赤小豆30克,當歸15克,土茯苓30克,大棗5枚,水煎服。外以苦參120克煎湯,熏洗外陰部,日兩次。上方共服百余劑,除中間因感冒停藥外,并無變化加減。至1974年7月底患者來述,口腔及前陰潰瘍均告消失,低熱及下肢結節性紅斑亦皆消退而痊愈。(河北新醫大學編.中醫醫案八十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 按:有報道應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寒熱夾雜型胃與十二指腸潰瘍20例,愈18例,每日使用甘草劑量達30克。(《新醫藥學雜志》1974年10期35頁) (4)濕熱阻絡(白塞氏病) 王某,女,19歲,于1964年4月25日就診。患者于三周前在兩小腿內側出現紅色結節,疼痛腫脹,漸見結節增多,且伴有畏寒、發熱,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疼痛,胃納不馨,渴不欲飲,在某醫院診斷為結節性紅斑,服藥治療未效。 檢查可見兩小腿內側及兩大腿遠端有1~3厘米大小不等結節10余個,結節略高出皮膚表面,呈紫紅色,按之色不退,有壓痛,足踝顯浮腫。初診曾用清熱、通絡、活血之法,投藥4劑。于4月29日再診時,追問病史,得知有口腔糜爛和陰部潰瘍病癥,反復發作已一年。 檢查見咽不紅,扁桃體不大,頸、下頜及腹股溝淋巴結亦不腫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觸及,上下齒齦黏膜潮紅,可見形狀和小片糜爛間有淺在潰瘍,大陰唇可見4個黃豆大小較深之潰瘍,邊緣不整,無明顯紅暈,表面可見壞死白膜覆蓋,涂片化驗有革蘭氏染色陽性球菌,未發現有桿菌存在。其弦象弦數,舌質紅,苔黃膩。此病祖國醫學當屬狐惑病。西醫診斷為白塞氏病。余即投以甘草瀉心湯加減方:生甘草、黃芩各9克,川連、干姜各4.5克,大棗5個,制半夏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患者服藥5劑,于5月5日再診,齒齦糜爛已減,潰瘍縮小,大陰唇部4個潰瘍縮小更明顯,而紅色結節尚無改變。畏寒、發燒癥狀乃去,仍覺口干而思飲,大便則不干,腕關節疼痛。囑其照上方再進,并同時口腔潰瘍外用冰硼散(市售),陰部潰瘍外用冰蛤散(蛤粉18克,冰片3克,共研細粉外用)。 再進6劑湯藥后,于5月11日來診,見雙小腿結節趨向消退,尚有壓痛,皮色黯褐,浮腫見消,口腔糜爛及陰部潰瘍均得愈合,唯左頰出現一個小膿皰,胃納見佳,二便正常。脈象弦細,舌質正常。將上方中之干姜改為生姜6克,囑其繼續服用。 又進9劑,于5月22日來診,見兩小腿結節大部消退,兩小腿屈側各留一個直徑約1.5cm大小結節,黯紅色,稍有壓痛,行走時有酸脹感。口腔及陰部未見發生潰瘍,納食轉佳,服藥時略有惡心,苔脈如前。囑其再進6劑,以期鞏固療效。 于6月6日來診時,查其已基本治愈。患者于4個月后來我科門診治胃脘痛,詢之前癥,答曰未再復發。 按:白塞氏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視網膜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故亦稱作眼、口、生殖器綜合征。此綜合征也常伴有結節性紅斑、關節痛、周期性發熱等,而一些患者不一定諸癥俱備,一般說只要具有兩種以上癥狀,就有一定的診斷意義。(李文亮等編.千家妙方(下冊).解放軍出版社,1982.519-2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