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向足的外側過度傾斜稱為拇外翻。畸形形成后,難以自行矯形,局部疼痛逐漸加重,步行困難。拇外翻由多種情況所造成,如遺傳、經常穿著高跟、尖頭鞋,使拇趾過份外翻。另外,扁平足、內風濕等患者較容易形成拇趾外翻。 下面我們就拇外翻解剖、病例解剖學及病理生理學進行簡單的介紹: 足拇趾主要軟組織穩定結構有跖趾關節側副韌帶、跖板、籽骨、關節周圍的肌腱和肌肉。 (1)跖趾關節側副韌帶: · 起止跖骨內、外髁,與籽骨韌帶相連,呈扇形向遠端和跖側移行,止于趾骨基底,而籽骨韌帶止于籽骨和跖板邊緣。 (3)籽骨 · 籽骨位于跖板內,籽骨間通過籽骨間韌帶相連,在跖骨頭跖側軟骨覆蓋的縱溝內活動維持跖趾關節的穩定。 (4):肌腱和肌肉:參與拇指活動的肌腱和肌肉可分為四群 · 伸拇長、短肌腱:由Hood韌帶固定,負責背伸動作 ; · 屈拇長、短肌腱:屈拇長肌腱沿籽骨復合體跖側正中腱鞘通過,拇短伸肌通過籽骨與近節趾骨基底相連,一同負責跖屈動作。 · 拇收肌:由橫、斜頭組成,止于近節趾骨的基底部的跖外側,并與跖板和籽骨復合體融合,對抗拇展肌的外展力。 ·拇展肌:走形方向基本與第一跖骨平行,但以跖骨頭為支點,Hood韌帶維持拇展肌的位置,主要對抗拇收肌。 由于跖骨頭沒有肌肉附著,故其容易受外力,尤其是窄頭鞋類的影響。一旦跖骨頭因不穩而出現向內側脫位,跖趾關節周圍的肌腱相對向外偏移,從而使前文提及的跖趾關節穩定性的肌腱和肌肉反而成促進變形的因素。 (1)跖腱膜及其絞盤機制失效: · 跖腱膜及其絞盤機制對穩定第一跖列穩定有很大作用,當跖趾關節背伸時,第一跖骨會壓低使得第跖骨頭下方負重增加,并維持內側縱弓穩定。但隨著拇外翻的進展,籽骨和跖板向外側脫位,此穩定作用也破壞,由此引發的第一跖列上抬而導致向外側轉移性疼痛、第2、3跖骨底胼胝體形成。 ![]() (2)外側軟組織攣縮及內側軟組織薄弱化: · 外側關節囊攣縮; · 拇收肌和跖間韌帶攣縮; · 內側關節變薄; ![]() ![]() (3)籽骨脫位及籽骨系統失效: · 籽骨脫位、籽骨脊侵蝕導致籽骨穩定系統失效。 (4)拇指旋前畸形。 (5)內側骨突: · 隨著拇外翻畸形加重,內側骨突更為明顯,但并非跖骨頭內側骨贅引起。 ![]() (1)跖骨頭形態: · 為較好的評估拇外翻畸形的動力學改變,可以從畸形發生的關節(即跖趾關節)開始檢查。關節扁平的跖趾關節往往最穩定,而相反圓滑的關節常常不穩定(上圖所示);匹配的跖趾關節比不匹配或者脫位的跖趾關節更穩定,匹配的關節多能維持穩定,但脫位一旦發生,畸形便隨時間不斷加重。 ![]() ![]() (2)跖骨遠端固定角: · DMAA超過10-15°的患者即使跖趾關節匹配且穩定,但由于內側骨突明顯突出,故多存在明顯且有癥狀的拇外翻畸形。 ![]() ![]() (3)趾間角: · 部分跖趾關節對線良好仍可能出現拇外翻,這是因為近節趾骨和趾間關節的外翻畸形所致; ![]() (4)近節趾骨對跖骨頭產生向內的作用力: · 關節不匹配或者脫位的拇外翻畸形,畸形常常進展。在拇收肌、拇長伸肌、拇短屈肌合力下,會對跖骨頭產生作用力并將其向內側推移,進而導致跖間角增大。這一過程內側關節囊逐漸變薄,拇展肌逐漸滑向跖側,而外側關節囊則進行性攣縮。 · 拇展肌脫位至第跖骨頭下方:第一,不但不能穩定跖趾關節,反而進一步加劇畸形;第二,導致不同程度的足拇趾旋前畸形。 · 部分學者認為首先是跖楔關節水平不穩定然后再導致跖間角增大,因此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 ![]() (5)拇跖趾關節周圍肌力平衡破壞: · 由于跖趾關節不匹配或脫位,拇長伸肌常向外側移位和拇展肌向跖側移位,這些本應該對抗拇外翻的力量反而轉為進一步加重拇外翻。 ![]() (6)拇囊炎: · 拇囊炎由于進展的跖骨頭內移,進而受到鞋的擠壓而出現癥狀; (7)扇形足: ·由于跖骨頭內移,偶爾合并第5跖骨不穩向外側展開。 (8)拇趾向外側擠壓形成“吹風”樣外觀。 |
|
來自: 禾c3w9rdvpu8xj > 《拇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