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序言
三年前,張健教授給我發來一本他關于讀書的書稿,希望我撰寫序言。看了書稿的提綱和部分樣稿,我覺得應該支持。這些年來,除了為新教育學校的老師撰寫序言外,關于閱讀的著作,我總是格外看重,因為我覺得,需要有更多的人,為閱讀鼓與呼。
張健教授是職業教育方面的專家,擔任過滁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所所長和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主編,也是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和安徽省職成教學會學術委員,先后獲得過中國職業教育學會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出版有《職業教育的追問與視界》、《職業教育的凝思與創新》,《高等職業教育整合論》等著作。閱讀,是他關注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他說,因為是讀書成就了他自己,所以對閱讀也就一往情深。
三年以來,一直惦記著這本書。但是張健先生一直沒有催促,也就沒有急著寫。手頭的文債實在太多,本職工作又非常忙碌,只能是哪位債主催得緊,就先還誰的債。前不久,張健來信說,書稿已經下廠,只等序言了。我知道這是拖不得的事情。耽誤了人家出書,是不小的罪過。所以,出差時行李箱裝了書稿,陸陸續續看完了書稿。
這是一本邏輯嚴密、內容豐富的讀書論。解決了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如何讀書的關鍵問題。關于讀書的價值,他說閱讀就是尋找自己 的過程,閱讀能夠賦予我們更多的自由和可能,閱讀能夠放大我們的“心量”。他把閱讀做了許多美好的比喻,他把閱讀喻為一眼快樂的泉,一架登高的梯,一扇遠眺的窗,一副治愚的藥,一把啟智的鑰,一首生命的歌和一盞啟明的燈。關于讀什么樣的書,他主張要閱讀經典,要讀適合自己的書,讀不太懂的書,向有水的地方伸展自己讀書的“根”。關于如何讀書,他提出要和讀書“死磕”,靜心方可深讀,將書的桑葉吐成生命的絲,把讀書與寫作結合起來等。
特別是關于讀書時間從何而來的論述,頗為新穎、周詳而實用。他的觀點是——“讀書的時間是讀出來的,讓讀書贏回時間”。他從人占有時間的量把讀書人分為三類:時間多的人、時間少的人、基本沒時間的人。一般來說,這三類人的讀書應該是由多而少遞減的。即時間多的人多讀,時間少的人少讀,基本沒時間的人基本不讀,但現實的情形卻往往并非如此。有時間讀書的人,恰恰經常最不待見讀書。他們的時間都用于閑聊、上網、喝酒、打牌、娛樂去了,哪里還有時間讀書?而那些基本沒時間讀書的人,按說應該是最忙的,因為會議、講話、報告、接待、處理各類問題等,可以說整天忙得連軸轉,但他們并不比前兩類人讀書少。如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雖然年事已高,仍然以每周閱讀兩本書,一年一百多本書的速度學習著。所以他提出了三條“秘方”:一是以提高工作效率贏回時間,二是以增長實踐智慧贏回時間,三是以養成自覺習慣贏回時間。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有沒有時間讀書是一個偽問題,因為重要的事情總是有時間的,正如作者在書中說的那樣:“進入到視讀書為呼吸空氣和吃飯一樣自然和必要,成為生活的第一選擇,生命的第一需要。這時讀書還存在沒有時間的問題嗎?”
這本書還有兩個看點,一是關于教師讀書問題,二是關于古代讀書詩的解讀。前者是從一個教師的視角討論了教師應該“靠什么行以致遠”,講述了一個好教師的“三書”人生(讀書、教書、寫書),以及走向說寫平衡等問題。后者則對朱熹、陸九淵、陸游、陶淵明等人的讀書時進行了解讀評論,多有發見。
張健說,讀到悟處皆是妙。我們不妨也走進他的書,領悟其中的奧妙吧。
朱永新 2018年5曰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