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蘭亭序》究竟是不是王羲之寫的問題,歷代爭論不休,尤以建國初期爭辯最為嚴重。 在這個時期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文化官司”叫《蘭亭論辯》,而發動這場“官司”的主角就是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他認為蘭亭序是后人的偽作,隨即相和的就是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 啟功說:“余曾固執以為《蘭亭序》乃大王真跡,自從看了郭老的文章,說二爨’和《喪亂帖》有一脈相通之處,我的理解就活潑多了。” 就是說,以前認為《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但自從看了郭沫若的辯論文章后,現在覺得不是真跡了。說白了,就是他支持郭沫若的觀點。然而,在數年后,啟功卻又說《蘭亭序》是王羲之真跡,當初之所以會說是偽作,因為“言不由衷”。前后一假一真,從一個人口中說出來,確實令人費解。 當初郭沫若發了一篇什么樣的文章,拿出了什么樣的實證,能讓啟功改變最初的看法呢? 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叫《從王謝墓志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文章,而文章直指《蘭亭序》是偽作。郭沫若在文章中說,新出土的《王謝墓志》(兩塊晉朝的墓志銘)為隸書,由此判定東晉行書還沒有成型,《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不成立。 當然,他的這個觀點是有人反駁的,那就是南京的高二適先生。高二適認為,郭沫若僅憑《王謝墓志》就斷定《蘭亭序》是偽作,是不合理的,是荒謬的。在這期間產生了正反兩派,但是最后也沒有辯出來誰對誰錯,《蘭亭論辯》以沒有結果結束。 其實,郭沫若的觀點在今天也站不住腳,為什么這么說呢?說東晉時行書還沒有形成,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么被認為王珣真跡的《伯遠帖》也是偽作,甚至整個東晉的書法都是偽作,因為那個時期流傳下來的多數都是行書。 既然郭沫若的觀點站不住腳,當初啟功為何要支持郭沫若的觀點呢?這就要說他的那句“言不由衷”了。 多年后啟功的那句“言不由衷”指得是什么呢?當你知道《蘭亭論辯》發生在什么時間時,你就能理解了。這件事發生在文化改革的那段時間,而當時領導這次辯論一號是身兼數職的郭沫若,他說是偽作,幾乎沒有人敢反駁,所以才有了啟功后來的“言不由衷”。 雖然《蘭亭序》真跡目前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但從唐代的幾個臨本可以看出,確實出自王羲之筆下。因此,我認為《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 (文/二小書法:王呈祥)
|
|
來自: 笑談人生iavo6h > 《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