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漂型和材質哪個更重要?漂型更重要。 比如一般情況下釣鯽魚可以選一支棗核漂,中規(guī)中矩;想釣行程可以挑13目甚至17目的;想行程更慢一點,可以選漂身直徑更大的;想快達底部,除了吃鉛要差不多少,漂身最好是細長身,11目甚至9目以下。 很多釣友說蘆葦漂靈,可要是把不同材質的漂子做成一個款式,大小形狀都一樣,外面上顏色漆,您能準確區(qū)分嗎? 在吃鉛不到1克的情況下,巴爾沙木、納米、孔雀羽、蘆葦……這些不同材質對漂子功能的影響真的太難區(qū)分,諸如工藝、做工都要比材質重要。 哪種材質更好,只存在于使用偏好和個人愛好之中,說不清。 漂型是真真正正可以說清楚的,某種釣況下,某漂型就是比其他漂型的更適合。先學會選漂型,再慢慢感悟材質形成自己的判斷。 2、一款魚線可能又結實又柔軟嗎?不可能。 很不幸,這倆因素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至少目前的技術水平是這樣。 對于同一款尼龍線來說,想要更好的拉力,就要犧牲一定的柔軟度,反之亦然。吹噓又結實又柔軟的是廣告語,測數據會啪啪打臉。 尼龍線分為柔性、中性、硬性。一般來說,鯽魚線(子線最小號往往小于0.1,最大號也只適合釣大鯽魚和小鯉魚)偏柔軟;混養(yǎng)線(沒有小號線,子線0.4或0.6起很常見)偏重拉力,比較硬;線號橫跨鯽魚和混養(yǎng)的是中性線,性能平衡更好。 如果你說有一款線柔軟又結實,那是與別的線比。 3、魚餌越貴效果越好? 魚餌好用與否,與價格沒有一毛錢關系。 高價往往代表材質更精純(劣質賣高價除外),其他什么也代表不了。 魚餌不能用“好用”和“不好用”來區(qū)分,只能用品質高低來劃分。包括添加劑在內,沒有什么是特效魚餌。 只要把狀態(tài)和味型掌握好,多數魚餌都是可以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低劣產品,味型詭異,狀態(tài)更是無從談起,價格還通常不便宜。對這種產品,大家要敬而遠之。
一款可以挑戰(zhàn)百斤鱘魚的竿子,可能價格比不上一根鯽魚竿。 高檔竿的貴來自于全方位,材質、工藝、做工、人工加工比例、品牌價值……高檔竿的每一寸肌膚都是錢堆出來的,但這與牢固一點關系沒有。 只要品質達到了基本門檻,很難說一款竿子好不好,只有是否適合你:價位、調性、硬度、涂裝、持重感……這些都能接受,就是你的好竿。 有的廠家在談到釣竿能挑重5KG,卻不敢說自己的桿子重量…… 5、越貴的鉤子品質越高? 基本如此。 大部分吧,原包裝進口鉤子品質,比國內分包的略好一些。主要體現在次品率上。除了次品率,還體現在工藝、表面處理等多個方面。同樣的道理,線組上的8字環(huán)也是這個道理。 6、釣竿硬度和調性有無必然聯系?硬度,釣竿抗彎曲能力,軟和硬很好理解。 調性,是釣竿主要彎曲點的位置。 一般情況下硬度越高,彎曲點越靠前;但有時很硬的竿子,彎曲點也可以在中腰;有時很軟的竿子,彎曲點也可以在前端。這與材質和每一節(jié)竿體的錐度有關,尤其是后者。比如:小二節(jié)錐度起得特別快,彎曲點必然靠前。
那為什么魚線的主線一般做成彩色的?是為了讓你更便于觀察風線。 8、添加劑可能聚魚又留魚嗎? 不可能。 味的擴散只能誘魚,沒有一點動植物蛋白顆粒,光靠味留魚純粹扯犢子。即便是真材實料的動植物提取液,想留魚也需要顆粒物,比如真材實料的谷物或螺類碎粒等。 很多玩野釣的盆友都知道,撒一把酒米就會有點效果。酒就是一種樸素的添加劑,米則是實實在在的植物顆粒。 9、影響釣獲的因素哪個最主要?除去不可控的天氣等因素,釣友可控因素里最重要的是釣位。 什么裝備、技術、餌料、經驗……重要性在釣位面前都是次要的。 當然,怎樣選擇釣位有一定的經驗因素在里邊,不過誰也做不到次次選得準,只是一般遵循長釣腰、方釣角、釣鏵尖、釣深淺結合處……再結合季節(jié)因素、當天天氣因素綜合判斷進行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