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期晉國和秦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宣告著晉秦兩國之間的友好面紗被撕碎,兩國之間也一改之前的秦晉之好的態勢,開始了百年的敵對狀態,直到三家分晉。 秦穆公的野望這一切還要從秦穆公時說起,當年秦穆公即位后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在關東擴大秦國影響,甚至效仿齊桓公稱霸中原。當時秦國經過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為了進一步東出,秦國需要在中原拉攏一位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秦穆公選擇了晉國。晉國曲沃代翼后此時正是晉獻公執政,晉國實力強大,秦穆公選擇向晉獻公求親,順帶著誆走了五羖大夫百里奚。秦國在和晉國建立友好的邦交關系后,秦國也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局勢,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輔佐下很是好好的發展了一段時間。 晉國稱霸壓制秦國隨著時間的流逝,晉國內部發生大的動蕩,秦穆公為了進一步和晉國拉深關系,進而影響晉國,讓晉國成為自己稱霸的左右手,一連支持了三位晉國君主,他們就分別是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前兩位君主在和秦穆公打交道時都是先恭后倨,在取得秦穆公支持前許諾給秦國好處,結果即位后要么翻臉不認,要么根本不再搭理秦穆公,而晉文公雖然答應給秦穆公的城池也做到了,但他經過勵精圖治使得晉國實力進一步強大,兩國聯合擊敗楚國后晉國稱霸,秦國并沒有再撈到什么切實的好處。 秦晉兩國關系的破裂 這對秦穆公而言是十分憋屈的,他投入了那么大,甚至把自己的女兒連著嫁給了晉懷公和晉文公,秦國也曾支援晉國糧食,只希望能夠獲得對應的好處,讓晉國為自己站隊吆喝,但秦穆公忙前忙后只是在支援晉國時獲得一些好名聲,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秦穆公感到心里十分的不平衡。 晉文公稱霸后沒幾年就去世了,此時晉襄公即位。秦穆公在收到晉文公也就是自己的女婿去世的消息時,沒有去吊喪,反而想著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趁著晉國新君剛立,立馬派兵攻打鄭國,這鄭國和秦國之間隔著晉國和周王室。秦軍認為此次出征勝券在握,畢竟秦國在此之前已經在鄭國做過一些手腳,但誰曾想半路上出現一個精明的商人,他假裝鄭國派來慰勞秦軍的,并說鄭國已經做好準備,秦軍本來認為他們這次出征神不知鬼不覺,但現在對手已經知道了,再去攻打的意義不大,只能返回秦國,在路過一個小國滑時,秦軍主帥可能不想千里出征勞而無功,又或者僅僅是為了出氣,滅掉了滑國,卻沒想到他的私自命令打破了秦晉兩國之間本就不牢固的良好關系。 這滑國和晉國本是同宗,兩國之間關系也比較好,晉國雖然現在剛死了國君,但仍然有著霸主的尊嚴,它無法忍受受到別國的屈辱。晉襄公認為秦晉兩國本來是友好邦國,但秦國在自己父親去世之時沒有前來吊唁,反而派兵滅了自己的同宗國,這讓晉襄公無法接受,于是晉國出兵在殽地擊敗了秦軍,抓住了秦軍主帥,而秦穆公此后接著兩次和晉國交戰直到第三次才僥幸獲勝,自此之后掉頭向西,成為西戎霸主,秦國對于晉國也只是趁著晉國虛弱時騷擾一下,再也沒有想過和晉國大決戰。 秦晉的根本矛盾殽之戰的起因雖然是秦國攻打鄭國不成,滅掉了晉國同宗國,晉國認為秦國冒犯晉國,派兵攻打秦軍,但其實質原因卻是秦晉兩國之間都想做中原霸主的根本矛盾。晉國自晉文公于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國后,已經替代齊國成為春秋時第二個霸主國,秦國雖然是晉國的友好邦交國,但秦國與晉國交好其根本意圖本就是為了借助晉國的力量在中原擴大影響力進而稱霸中原,否則秦國也不會在鄭國提前做暗中準備了。 晉國自然也是明白秦國想法的,所以一連三任君主都對秦國保持警惕,晉惠公、晉懷公雖然從人品上看似乎令人不齒,但實際上這卻是一種對國家負責的態度,晉文公雖然對秦國做了一些讓步,但整體上仍然保持對秦國的壓制。 秦晉兩國之間的根本矛盾無法調和,晉文公死后,秦穆公再也壓抑不住稱霸中原的野心了,他選擇冒險攻擊鄭國,但沒有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秦軍兩次敗于晉軍之手,這也讓秦穆公明白了秦國和晉國的差距,所以在第三次小勝一場后找回面子,然后就掉頭向西,不再謀求稱霸中原了。 殽之戰是秦晉兩國謀求中原霸主地位的一次矛盾爆發,而通過殽之戰和后續戰爭的失敗,秦穆公也明白了秦國還不具備和晉國爭霸的實力,秦國也就自此掉頭向西來避過晉國的矛頭,這一避就是將近兩百年,直到秦國商鞅變法,三晉之一的魏國衰落為止。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歷史,歡迎關注!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