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怎么樣的一個時期呢?各國之間終于不再像春秋時期一般“要臉”,合縱連橫,對自己有利就可以做,沒有了利益糾葛也可以立刻翻臉。朝秦暮楚是也。 而作為守勢一方,東方六國,齊國最富強,楚國疆域最大,其他幾國也各有國情。面對秦國的日漸壯大,隱隱有吞并天下之意,六國又怎么會束手就擒?但其中楚懷王的悲劇,卻讓我們從側面看見了六國必亡的緣由,一個國君,一個國家的抉擇,在歷史的洪流之下有時候就是至關重要的,甚至于是影響性的。 作為與秦國接壤的大國,楚國的位置顯得至關重要。而在強秦的威逼之下,合縱率先由楚懷王的父親楚威王實現。 但是這樣的松散聯盟對于加入的六國,其實并無真正的約束力,各國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攻伐,但至少還算是要臉面的。可是等到了楚懷王繼位,為了搶奪地盤,他便最為無恥的開始了,打草食。我們都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但是他可不管這一點,公元前323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國戰敗,楚懷王找準機會果斷出手,作為盟友,將魏國八城池收入囊中。 而在公元前318年,蘇秦約六國一同攻打函谷關。作為縱長,聯軍卻被打敗。但這并不是重點,原本覺得東方六國只不過是虎皮下羔羊的秦國,也意識到了群羊的危害,怎么去打破這個本就不夠牢固的松散聯盟,也就是提上了議事議程。 公元前312年。張儀出使,秦惠文王找到了屬于他的目標,楚懷王。 到達了楚國,張儀發揮其縱橫家的本色,對楚懷王極力供奉之能事,并且厚禮結交楚懷王的左右親信,更是對楚懷王使出殺手锏,“秦王愿意將侵占的商之地六百余里盡皆歸還,但是有一個條件,楚國必須與齊國斷交。” 而在《史記楚世家》中,是這樣記載的,楚王得意洋洋道,“吾復得吾商於之地”,而早就被張儀收買的大臣一個個的都向其祝賀,卻唯獨只有陳珍直接戳穿了張儀的陰謀。 秦之所以重視您,只是因為大王和齊國相交而已,如今,土地還沒得到卻要先于齊國絕交,這樣一來楚國便孤立無援了!! 貪圖蠅頭小利的楚懷王,絲毫沒有預感到接下來的危機,派人前去接受土地。而張儀則佯裝生病,三月不出,不去辦理這六百之地的交接。即便是如此之下,楚懷王仍然被豬肉蒙了心,還在洋洋自得,甚至于派遣勇士去辱罵齊國。而此時的齊國國君,齊湣王大怒,與楚國斷交,轉而與秦國聯合。而楚國 ,楚懷王大怒之下卻要引兵攻秦,至于結果以弱攻強,以卵擊石,楚國大敗,被殺八萬余人,大將,副將等七十余人被俘虜。即便是如此楚懷王仍然不知后果繼續攻打秦國。 而等待楚國的也就是自取滅亡。一個國家,本就是弱小的一方,能夠互相有所依仗本就是不易之事,但楚懷王卻以自己的私欲,擅自撕毀盟約,對于楚國,以及強大之下的秦國而言,無疑是一件能夠左右歷史進程的事件。不久之后,我們更能看到這之下的楚亡。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