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63條: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方劑組成】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炙)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湯與理中湯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證。 【注解】太陽病,外證還未解,醫不知而數下之,大傷中氣,遂使表熱內陷與里虛相協,而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為胃氣虛,乃人參湯證。謂為表里不解者,此外當亦有身疼痛的表證在,故以桂枝人參湯主之。 劉渡舟:桂枝人參湯為什么先煎人參湯,后煎桂枝?因為后納桂枝,使桂枝在這些藥中有一個越出于表以解表邪的作用。因為桂枝后下,理中湯先煮,煮的時間很長,然后才把桂枝下進去,桂枝進去以后煮的時間較短,所以桂枝就不會受到人參、甘草的滋膩的影響,它能夠解表,去在表的風寒。 不這樣煮,在一塊煮,就把桂枝的芳香走表的輕發作用變成溫中的作用,那就起不到表里兩治的效果。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你比如開個方子,藥里有薄荷,薄荷都后下,為什么?薄荷輕清,所以要后下,時間一長了把它的揮發作用破壞了,效果就不好了。 按:外證未解,暗示服過麻黃湯而外證還未解之意,當以桂枝湯類解外。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為由于頻繁誤下,已陷于太陰病理中湯證,不過外證未罷,故合以桂枝甘草湯兩解表里。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 醫案一:謝安之醫案: 治劉君,病痢復作。投當歸銀花湯,另送伊家制痢疾散茶二包,病雖愈,唯痢后白色未減,心下痞硬,身熱不退。思仲景《傷寒論》說:“太陽病,外癥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遂書此以服,大效。后因至衡州取賬目,途中飲食不潔,寒暑失宜,病復大作,遂于衡邑將原方續服三劑乃愈。 桂枝9克、炙甘草12克、白術9克、人參9克、干姜9克。 寥笙注:本案為虛寒性下痢證。患者下痢日久,里氣衰弱,心下痞硬,為脾胃虛之征。桂枝人參湯,用參、術、姜、草溫陽于內,以止痢,外癥未除,故用桂枝行陽以解表。痢下白色如涕為白痢,屬虛寒者多,故用辛溫之劑治之而愈。若脈數,口渴,小便黃赤,滯下紅白,或下膿血,則非此方所宜,當于痢疾門中求之。近世白痢少,赤痢多,醫者多喜用苦寒之劑,以治濕熱痢,不喜用辛溫之劑,以治虛寒痢。本案可供治虛寒白痢的參考。《傷寒名案選新注》
醫案二:胡希恕醫案 姜某,女,31歲,1963年4月9目初診。 2年來常發腹痛、腹瀉,昨晚受涼后,又出現腹痛、腹脹,大便溏瀉3次,并感身疼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苔薄白,脈沉細。 舌苔薄白,惡寒,身疼,大陽表證。脈沉細,腹瀉,腹痛、口中和,不思飲,太陰病。 綜合分析:此爲太陽太陰合病,屬桂枝人參湯方證。 處方: 桂枝10g,黨參10g,干姜 6g,炙甘草6g,蒼術12g 結果:服1劑,身疼痛減,服3劑,身疼痛已,腹瀉已,仍納差。與茯苓飲消息之。
醫案三:麻疹后期腹瀉 沈炎南醫案:一女孩,3歲許,疹子已收,身熱不退,體溫39℃,頭痛惡寒與否不得而知,下利日十余次,俱為黃色糞水。脈數無歇止,舌質尚正常。遂診為麻后熱毒不凈作利,與葛根芩連湯加石榴皮。服后體溫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嗅起糞味并無惡臭氣,沉思再三,觀病孩頗有倦容,乃毅然改用桂枝人參湯,仍加石榴皮,一服熱利俱減,再服熱退利止。(廣東中醫19635(3):40)
按語:麻疹之后,余邪不盡,內陷于里,協熱下利。因表里皆寒,故雖下利而無臭穢及肛門灼熱之熱證,脈雖數而無歇止,反有津傷之虞。況面有倦容,一日下利十余次,寒象迭生,與葛根芩連場以寒治寒,是為冰上覆雪,陽氣浮越,反見熱象陡增。當與桂枝人參湯溫通表里;為防利脫,又加石榴皮以澀腸止利。
醫案四:涂華新先生醫案一則 患者:劉某 唐河縣人 性別:女 年齡:67歲 初診日期:2015年1月21日 癥狀:久患大便溏泄,每日數次,治療乏效,眠納一般,舌淡紅,苔薄白,脈遲緩。 處方:桂枝人參湯(一半量)加制附片 方組:桂枝30克、炙甘草30克 、黨參20克、 白術20克 、干姜20克 、 白蔻仁15克 砂仁15克 生姜45克(切片)制附片15克 劑量:三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 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0分鐘,分三次溫服。 1月28日再診:由其老伴前來代述,‘驚呼此方神效’,腹瀉止,大便每日兩次,已成形。 處方:原方再三劑。
醫案五:刑錫波醫案 霍某,女,63歲。素有脾胃衰弱之證,因感寒而身冷發熱,頭痛無汗,心下痞滿,醫者用辛溫解表之劑,而佐以苦寒消痞之法。服藥后,汗未出,表不解,而溏瀉數次,痞滿加劇,漸至不欲進食,腹痛肢厥,脈象沉微,舌苔滑潤。此乃脾陽素虛,因誤用苦寒,而邪轉內陷。由于脾陽不運,故痞益甚,而下利不止。為今之治,宜疏散表邪,溫健中州。 因此疏桂枝人參湯與之。 處方:桂枝10g,炒白術10g,野黨參10g,干姜1og,甘草6g。 服藥后,啜稀粥1杯,以助藥力。 服藥2劑,身見小汗,而冷熱消,痞輕,下利已減。 連服5劑,痞消瀉止,諸癥痊愈。
[刑錫波.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59.]
醫案六:無名氏醫案一則:
患者:楊某,28 初診,2017-1-4 癥狀: 腹瀉一天,如水狀,日十行,伴有臍上微痛,頭痛,頸背酸痛,自覺通體冰涼,口不渴,小便正常,服保濟丸,藿香正氣水無效,月經剛淨 舌脈:未診 診斷:泄瀉 處方 黨參15 、白術30 、茯苓30、 干薑20 、桂枝15 、防風5
三劑,1000ml煮40min,分溫二服 結果:一服后腹?加重,然無明顯不適,次日腹瀉消失,自覺神清氣爽。頭痛,頸背酸痛較前減輕。 文按:經期外感,表癥失治,內陷太陰,參喻昌"逆流輓舟"之意,擬桂枝人參湯加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