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后過了大約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復雜的結構,成為“原子”,再進一步構成“分子”。至于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互動,就成了“化學”。 大約38億年前,在這個叫作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成為“有機體”。有機體的故事,就形成了“生物學”。 到了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于“智人”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復雜的結構,稱為“文化”。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歷史學”。 而人接觸這個世界是通過感性-知性-理性,再有邏輯。 一、感性:精神的淵源,邏輯先從感應開始,也就是電子和質子發生反應開始,從這個點不斷膨脹,一步步沉淀在我們的有機體內。我們神經系統的最基層叫做生物電反應,生理學上叫做激化反應,所謂生物電的激化反應就是在電磁感應層面的反應。在生物學上,叫做生物電。生物電的傳導是神經功能的表達,因此感應屬性存在于神經感知系統的最底層,到扁形動物出現視覺和神經網,到脊椎動物出現完整的五官和低級神經中樞。我們的器官,它的運動全部被神經所支配,可我們自己不知道,比如你的食道如何蠕動、心臟如何跳動,并不在你的自主意識中,你的低層器官運轉同樣被神經系統支配,可是你全然無法主控它。生理學把它叫植物神經,在感觀上繼續延伸,我們把它就叫作“感性”。 二、知性:感性再往上,當你處理的對象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必須在諸多對象上判別求斷,這個詞延伸出來叫做“判斷”。當我們面對的對象極少的時候,不需要判斷。比如,最初的視覺只能看見跟自己依存有關的對象,其它東西一概不在思考范圍里面,看到的東西就是依存的對象,看到的東西永遠是1,沒有判別求斷的必要。當難度越來越大,對象越來越多,對象的復多化,使得瞬間只能依存一個對象的時候,這就有了判別求斷的必要,這種在復多環境下,對依存對象的判斷叫“知性”。 三、理性:當知性再往上走,依存對象越來越多,多到迷亂狀態,你無法直接依存,你必須把所有依存對象首先虛化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研通、調整,然后你才能夠實現依存,這叫“理性”。 我們沒有意識到受到“意識-辨別-感知-習性反應”的控制,所以如果要從根本上改善人的行為習慣,就必須回到身體內在的感知。 戒:人在通過冥想修智慧的過程中,會遇到有五個敵人:“第一和第二個敵人就是貪求和厭惡。冥想本身是為了去除這兩種根本的不凈。但是它們在冥想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你可能會貪求細微的感受,或者厭惡自己停滯不前。第三和第四個敵人是昏沉和焦躁。你的心志的昏暗、心念上的躁動、心生的憂惱,都會阻止你的修行。可以通過觀察去克服它們。”最后一個敵人就是懷疑。當修行遇到阻礙時,人很容易向外找推脫。”所以需要“戒” 定:也就是所謂的禪定、入定、修定,其主要修行方法就是「觀息」。 慧:也就是修智慧。而戒和定都是為了讓心境達到可以修智慧的狀態。 人的六個觸角(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體皮膚和大腦。 而這六個觸角所接觸到的外界相對應的六個事物“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景色、氣味、聲音、味道、物件和思想。 根塵相觸,就有了四個步驟中的“意識”,就有了“識”。 “識“有了以后,你就會去辨別這究竟是什么,也就有了“想”。 “想”有了以后,你的身體內就會產生愉悅或者不愉悅的感受,也就有了“受”。 “受”有了以后,你就會開始產生貪求和厭惡的習性反應,這也就了“行”。“行”也就造作了痛苦。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而“受”、“想”、“行”、“識”,再加上所有的客觀事物,“色”,就構成了“五蘊”。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而兩種對于內在感知習性反應“貪愛“和”厭惡“,就是“三毒”中的:“貪“和“嗔”。 你可能會想,那么我在思想上,不“貪”、不“嗔”,不就好了嗎? 理論上是的,但問題是你做不到。 做不到的原因是你可能都沒察覺到,真正迷戀或厭惡的,是身體最深層的感知。而察覺不到,又是因為我們對于識、想、受、行的整個發生過程完全無知,對于身體內在的感知也完全缺乏覺知能力。因此,我們一直糾結于最表象的圖像、言語、思想、回憶。 這種無知,就是人們常說的中所謂的“無明“,也就是“三毒“中的最后一毒:“癡”。 所以一切的一切從“無明“起,「內觀」便是通過向內觀察最自然、真實、根本的感知來培養對根本感知的意識(Awareness)和平等心(Equanimity),從而達到“無無明”。這樣人才能主動起來,而不是被“貪”、“嗔”被動控制。 人活在社會之中,專業化提升了效率和水平,但也局限了這個領域內人的視野,往往用自己行業里的慣例、邏輯,違背真實社會場景和生活基礎。所以要能把理論和技能還原到真實的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去。 社會(文化、技術、工具):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微觀金融學-公司財務、投資學-管理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