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以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成為未來大國之間的爭奪點。我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安全等領域已具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人工智能已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首次提出“智能+”,目前中國、法國、加拿大以及韓國等至少18個國家紛紛啟動國家級別的人工智能戰略。 2019年人工智能領域需求進入快速落地階段,從安防到政法、教育、無人駕駛等各個細分領域,同時視頻分析、語音識別、教育等領域變現更加清晰,其中以商湯科技已宣布2017年全面實現盈利,各細分龍頭已有大量訂單,業績開始進入釋放期,百度云ABC已為農業、工業制造業、服務業國民經濟三大產業提供了更易用的解決方案。 我國人工智能戰略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三步走戰略: 第1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 第2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國防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第3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臺和智能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和高端產業群,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美國AI計劃啟動 今年2月11日一項指導美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國家級戰略啟動,據統計2015年以來美國**對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的研發投資已增長40%以上,這不包括軍事、情報等機構的保密投資。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從全球3000家AI公司中評選出100個最有前景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其中有77家位于美國,中國、以色列、英國分別有6家企業入圍。 美國人工智能發展早于中國五年,最早從1991年萌芽;1998進入發展期;2005后開始高速成長期;2013后發展趨穩;而我國AI企業誕生于1996年,2003年產業進入發展期,2015年達到峰值后進入平穩期。 一個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軟銀愿景基金”成立,投資重點就是AI和物聯網領域,這個1000億美元的基金,規模超過全球所有風險投資的總和,全球風投投資總和為650億美元。 人工智能主要分為技術層、應用層和基礎層,美國AI產業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數據等產業核心領域積累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 基礎層(主要為處理器/芯片)企業數量,中國擁有14家,美國33家;技術層(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技術平臺),中國擁有273家,美國擁有586家;應用層(機器學習應用/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語音識別),中國擁有304家,美國擁有488家。相比美國全產業布局,中國主要集中在應用側,技術層和基礎層只是局部有所突破。 產業市場規模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獨角獸企業共有6家,分別為:優必選科技、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出門問問、寒武紀科技,其中優必選科技估值最高,達到40億美元(2017年數據),A股上市公司人工智能家數達到81家。 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超過了370億美元的規模,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152.1億元,增長率達到51.2%,2018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38.2億元,增長率達到56.6%。普華永道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前景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7萬億美元,世界第一;美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3.7萬億美元,世界第二;歐洲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5萬億美元,世界第三。 人工智能產業鏈 從產業鏈看,基礎層和技術層的二級市場投資關注較高,包括基礎層的芯片、算法,技術層的生物識別、機器視覺、語音識別技術等。 基礎層:AI芯片、傳感器、大數據及云計算,相關公司中科曙光、寶信軟件、泛微網絡、超圖軟件、景嘉微、通富微電等; 技術層:機器視覺、語音識別,相關公司科大訊飛、華宇軟件、漢王科技、川大智勝、東方網力等; 應用層:行業解決方案“AI+”、機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汽車、無人機等,相關公司海康威視、恒生電子、四維圖新、千方科技、創業軟件、佳都科技、衛寧健康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