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中醫治療學的主導思想。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本、正氣衛氣之根、人體氣化之樞、氣 機升降之樞,脾胃強健,百疾不起,脾胃虛弱,百病由生。 疾病發生后,“得胃氣生,無胃氣者死。”所以歷代醫家在臨證論治時,把調理脾胃推崇為醫中之王道、臨證之法門,將調和脾胃、護助胃氣作為實現“治病求本”理念的重要路徑,通過調理脾胃來健中焦、助運化、補氣血、益五臟、扶正氣、防疾患、保健康。 “王道”一詞,最早出自孟子學說。王道,即“圣王之道”,以仁義治天下,為王者治理天下的正確道路和方法。王道常與“霸道”相對稱,王道崇尚仁政,保合諸夏,諧和萬邦;霸道以武力、刑法、權勢統治天下。自古醫界也有王道和霸道之分,調理脾胃者屬醫中之王道。 明代江西醫家龔信在《古今醫鑒·病機賦》中說:“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其子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也說:“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龔氏父子把調理脾胃推崇為醫中至高無上的法門,此醫學思想得到后世諸多醫家的贊同。 《病機沙篆》說:“氣之源頭在乎脾。”《醫學入門》說:“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是氣血津液化生的物質基礎,只有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氣血生化旺盛,元氣充沛,血液充盈;脾胃失職,則生化無源,氣血虧虛。 《靈樞·五味》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脾土居中以溉四旁,五臟六腑均依靠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滋養,脾胃強則五臟俱強,脾胃弱則五臟俱弱。 《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師傳》曰:“脾者主為衛。”“衛者,水谷之悍氣也。”衛氣源于脾胃水谷之氣,正如《古今醫鑒》所言:“正乃胃氣真氣。” 氣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人體由于氣的運動變化而維持著生命的新陳代謝。《脾胃論》將脾胃稱為“人體氣化之樞紐”。胃主化谷,脾主散精,在人體物質代謝中起著關鍵作用。脾胃功能失常,物質代謝必然障礙而導致氣化病的發生。如脾不運化,聚濕釀痰,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祟”,痰能生百病。 脾胃為中土,脾升胃降,對人體氣機升降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百病皆生于氣”,若中焦氣機升降失調,則濁氣逆上,清氣陷下,變生諸疾。可見,脾胃失健是人體疾病發生的重要病理基礎,故李東垣《脾胃論》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虛衰而生。”“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反復強調:“胃氣和則愈。”制方遣藥時處處顧護脾胃,為后世樹立了“正氣為本”“胃氣為本”的典范。 李東垣《脾胃論》說:“善治斯疾者,唯在調和脾胃。”其所創立的脾胃調治原則與方法,為后世所效法。后世眾多的杰出醫學大家從脾胃論治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理論和經驗。 當代名中醫幾乎一致認為調治脾胃是中醫治療體系中的一個獨特的重要環節,是治療各種疾患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來被當選的國醫大師們無不是調理脾胃的高手。脾胃納運升降失常,可導致諸多內、外、婦、兒、五官疾病的發生,或影響其演變及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