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掃街色彩與黑白的運用 街拍是以拍攝當下社會生活狀態與人們的生活觀念以及社會普遍現象的一種記錄,可以是批判,可以是諷刺,可以從那些人;事;物中找到有趣的小情小事,重新詮釋它們,并且告訴別人這么平凡如你、我、他中的小故事,這就是我們掃街的目的。 那么由于大家受以前大師們的掃街照片影響。當時還沒有彩色膠片,所以當時都是黑白記錄。沒有辦法,我今天只講街拍而不是其他攝影題材。 那么我們先從彩色與黑白的特點和表現去了解一點知識點:我們先了解一下彩色:彩色的中心要點是色彩,第一:色彩是現實的,現實生活中的色彩就是客觀存在的,直接的。第二:色彩也是觀念的。彩色是有代表性的,但在中西方對色彩的認知是有差異的,比方紅色:在西方紅色可以代表負債,危險,恐怖……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紅色代表生機,陽光,喜慶,幸福,熱烈,運氣等美好事物的象征與寓意,因為這是不同文化的起源發展不同,地域不同,審美趣味,思維方式,文化體系不同形成的,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對顏色詞義的影響是有其獨特的理解,因此對色彩的認知和表達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黑白:中國的黑與白,是一種寫意精神,強調它的抒發性,書寫性,偶然性,也是對文化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是一種“精神志向”。在中國的認知中,白色是“無”,然而白色帶給心里的視覺作用是無聲,靜寂,沉寂。黑色具有很強的覆蓋包容的品性,用中國道學去理解黑就是白,白就是黑。但在街拍的實踐中。大部分是紀實的,而有些拍攝是帶紀實觀念的,通過紀實去代表拍攝者內心要的東西。有一種帶觀念的表達,所以在當下的街拍攝影實踐中,紀實性為主的我們客觀所見的現實本身就是彩色的,那我們就應該用跟直接的去記錄拍攝。但如果你想在紀實觀念上去表達演繹可以用黑白更能夠抽離出你想要表達的東西,但如果色彩色塊的合理運用也更能夠強力的去表達。但色彩的把控更難。但好的黑白觀念表達也很難,情感的表達不管是色彩還是黑白都可以,色彩可能會更強力。黑白可能會內斂,含蓄。見仁見智吧。 在上個星期四,我們聊到街頭紀實與紀實觀念這一詞,沒有去深入探究與區分,其實是留在今天要接的話題,也就是想聊聊“怎么從純紀實攝影來過度到紀實觀念攝影”。 我們可以先從字典上去理解一下觀念這個詞匯所代表的什么?-------觀念從通俗意義上來理解,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當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它一方面反應了客觀事兒的不同屬性,同時又加上了主觀化的理解色彩。所以,正確地理解,觀念是人們對事物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簡單來理解:觀就是看,念就是思想形成的內容。二個字連在一起就是:通過觀看形成自我認知的思想與觀點。那么說到這里有一個攝影家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拍攝【美國人】的瑞士人羅伯特·弗蘭克( Robert Frank),當他拍攝完【美國人】之后并且作品發表后,被定為新紀實攝影最偉大的旗手,他在1958年,去美國旅行中拍攝的兩萬七多張底片中選取了83張編成的名為《美國人》的攝影集,被稱為現代觀念攝影的“圣經”。讓我們先看看他的照片,他以全新的視覺語言,顛覆了前人紀實攝影的手法,用不協調的構圖,游移不定的內涵,諷刺,憐憫,思考人的孤獨,物的冰冷,真實展現了那個時代浮躁的美國,焦慮的美國人。他從現實的人們社會活動中抽離出他對美國及美國人的另一種真實,但所有的這些真實的背后,那就是根本沒有真實。無頭的吹號手。更是一種諷刺。圖片元素:美國國旗,大號,無頭。說完羅伯特·弗蘭克,那還有一位。 ![]() 說完羅伯特·弗蘭克,那還有一位。攝影家漢斯·艾克爾布姆描述的是關于過去、現在以及(很可能是)將來世界的大都市。作品中,三座城市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古典的世界是巴黎,發展中的世界在上海,紐約則介于兩者之間。對這樣三個城市的一瞥,足以感知當代大都市的方方面面。畫面給我們帶來的參數,或者從地形學的角度出發,我們看到了影像中真實的人物,獨特的個性化的觀察結果——男人身穿條紋襯衫,女人帶著購物包……攝影家只是想通過這些城市的對照,以柵格的分割組合,帶給我們更多深思熟慮的東西。創造了一種類型學的典范。就是這樣的對比手法。那么再進另外一個攝影師,荷蘭攝影家雷尼爾·杰里森(Reinier Gerritsen),他用局限的空間去表現一個公眾群體與個人的關系,把不同階層的人在局限的空間里去窺探人性。攝影家將這樣的紀實稱之為構成的紀實(或者說照片是通過故意的重構之后的紀實),這不是說數碼技術的運用在紀實攝影中有了合法性,但是至少提出了面對社會空間紀實的另一種可能。這些畫面試圖讓我們深入思考空間的可能和群體中的個體,關于紀實影像如何進入后紀實攝影的年代,以及當代攝影的種種可能。所以有想在攝影上的你有所追求,必須去看攝影一路發展而來的歷史書籍,好在從攝影術開始到現在只有短短的180年,去認識當代攝影是我們必修的課程。而當代攝影也就從60年代開始。今天就這些,希望對各位老師有所啟發。 4月18日 上周我聊到玩攝影要看攝影史。以后我會適時整理介紹在各時期的攝影大師,來了解一些各時期的人物介紹與他們的作品。 那今天我來介紹一位布列松都要稱之為他是老師的早期街頭攝影師,也是稱之為大師的老師:安德烈.柯特茲 先來看看布列松在寫信給德烈.柯特茲是怎么說的:“安德烈您才是我真正的老師,我以身為您的學生為榮?!?/span> 雖然柯特茲并沒有教過布列松,在這之前他們也沒有特別的交情,但布列松這樣講,說明柯特茲的照片影響啟發到了布列松。 因為他從1912年就開始走上街頭,所以后人稱之為“開創新紀實攝影的拓荒者”’。 并且安德烈·柯特茲是在1925年第一批徠卡35毫米相機問世后,最早使用小型相機走街串巷捕捉影像的攝影家之一, 他一開始就建立了自己的風格,從未被聳動的題材吸引,也未對高超的主題有過向往。至始至終只對平凡的街頭人生,情有獨鐘。而布列松開始是搞繪畫的,1932年才開始拿起相機拍照。雖然布列松的成就比他大,并且被攝影人曾評價:攝影家布列松是攝影史上的一道門,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只要想走這條路,就會打他的門下經過,但搞攝影人都多會從前人的作品中去學習,所以安德烈.柯特茲他的作品,影響了包括布列松、曼雷、卡帕在內的眾多大師。但搞攝影人都多會從前人的作品中去學習,所以安德烈.柯特茲他的作品,影響了包括布列松、曼雷、卡帕在內的眾多大師。柯就是參照這幾何圖像,把畫面安排的非常工整,世界是無序的、雜亂無章的,但直覺敏感的他,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卻構成了有序的世界。 他的作品隨意自然,卻處處體現著簡單的幾何之美,充滿了詩意和韻律,更是開啟了他攝影創作的黃金時代。 在巴黎,柯特茲結識了眾多的藝術家,其中就包括后來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 蒙德里安。 在蒙德里安的家,他創作了一系列現在看來普通,在當時卻極為先進的作品,將線條、明暗和幾何結構從普通的生活畫面中截取了出來,下面這幅《蒙德里安的煙斗和眼鏡》以近40萬美金的價格被藏家收藏。他的作品,處處體現著攝影師敏銳的觀察力。他的街拍作品,除了巧妙的幾何構圖,還常常需要耐心的等待,以拍攝到絲毫不差的精彩一刻,43歲是柯特茲人生的轉折點。他不顧朋友的勸告,決定離開巴黎前往美國,去履行一個工作合同。但合約中止后,他卻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也回不了法國。在巴黎被尊為大師的它,在美國卻不受重視,變得默默無聞。當時美國的攝影界只懂得技術至上的紀錄性照片,而不懂表達性的創作攝影,根本沒有美術館邀請柯特茲辦展,虎落平陽的柯特茲,迫于生計的到《LIFE》雜志求職,沒想到《LIFE》的編輯認為他的照片“說得太多,反倒使意圖不夠明顯?!?柯特茲一氣之下,決定一輩子都不愿把作品登在LIFE上。窘迫的他,當時只能靠拍攝家具照片謀生,在漫長的歲月中,柯特茲仍然堅定而孤獨的拍攝他直覺觀察到的生活片段,并沒有因為不被理解而改變自我。直到美國的攝影慢慢走向成熟時,大家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國度里競然有這么一位牛逼的人物存在。1964年,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辦了回顧展,一系列的全球展覽隨之展開,鮮花和掌聲再次充斥在柯特茲的身邊。每一個曾經經歷過孤獨的人,看到柯特茲晚年的作品,都會感到深深的共鳴。無論潮流如何改變,他都孤獨的堅持著他的攝影哲學,截取著平凡生活中的詩意瞬間。大家記住他:一個大師的老師----安德烈,柯特茲。一個開創新紀實攝影的拓荒者。記住,他是街拍的先驅者。 |
|
來自: 阿韋lnqnrtx8t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