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史上,曹操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英豪。短短數年,曹操以區區兗州之地,先擊敗呂布、袁術、劉備,后力敵擁兵數十萬的袁紹。官渡之戰,袁紹慘敗。鄴城一戰,袁紹二子逃亡烏桓。由此,引出了一段曹操和遼西走廊的史事。(即山海關——錦州的陸上通道) 遼西走廊 當時曹操已控制北方重鎮鄴城,并興修了通往幽州的水道以運輸糧草,其目的就是討伐烏桓,連帶鏟除袁紹二子。當時的烏桓是先秦時代東胡的后裔。公元前3世紀左右,匈奴冒頓單于擊破東胡。隨后,幸存的東胡人一分為三,一部經呼倫貝爾草原退往大興安嶺北部,是為鮮卑人前身;一部經錫林郭勒草原退往大興安嶺南部的西拉木倫河兩岸,是為烏桓人前身;一部則被匈奴收編。遷至烏桓山的東胡部落遂以山名為族號。因為烏桓山又被稱為烏丸山,故而烏桓又被稱為烏丸。漢武帝時,匈奴遭到漢軍連續打擊后退守漠北。在漢帝國的同意下,游牧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烏桓人徙居上谷(今懷來)、漁陽(密云)、右北平、遼東(遼陽)、遼西(義縣),而漢朝交給他們的任務則是“為漢偵查匈奴動靜”。 匈奴西遷,鮮卑、烏桓勢力擴張 東漢中后期,北匈奴再次遭受漢朝打擊,主力撤出漠北。于是,大漠南北一時間處于權力真空的狀態。各部少數民族紛紛填補匈奴人走后留下的空隙,烏桓和鮮卑便是其中的主力。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當時烏桓就近控制了漠南之地,鮮卑則控制了匈奴人祖宗之地漠北,并收編了匈奴余眾十余萬部落,奠定了隨后南下中原的基礎。東漢末期,烏桓分為四大部落:上谷部,遼西部,遼東部,右北平部。經過數十年的繁衍,四部烏桓總數不下二十萬人。其中,以遼西部落最為強大。公元190年,遼西部大人丘力居病死,其子蹋頓繼位,總懾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部,曹操需要擺平的就是這三部烏桓人。 曹操當時雖然控制了華北平原,但若想要穿過燕山,攻擊烏桓總部柳城(朝陽),則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二條穿越燕山山脈,是為盧龍道、古北口道;一條靠山傍海,是為傍海道。盧龍道和古北口道修在燕山山脈深處的高山河谷,對后勤依賴極大的漢人部隊考驗很大。而傍海道,也就是后來從山海關——錦州的遼西走廊,卻無此等麻煩。按照今人的眼光來看,已經走到無終(今天津薊縣)的曹操為何沒有像清朝一樣,下意識地選擇遼西走廊而是走了燕山山脈呢? 曹操北伐烏桓
明末清初的清軍內侵路線與魏晉時代類似 其實,曹操當時的想法也是走遼西走廊出塞,可當時正值夏季,遼西走廊“濱海洿下,濘滯不通”。隨軍土著田疇也用一句話告訴了曹操此路夏季不可行,“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按照今人的說法就是,當時的遼西走廊因為緊靠大海,經常發生海侵,造成此一狹長區域積水十分嚴重,沼澤地帶太多。換句話說,此路在夏季不可行,冬季便可通行。不過,心急鏟除烏桓的曹操沒有耐心等到遼西走廊冰封上凍,便冒險穿過燕山奔襲烏桓。柳城一戰,曹操大將張遼陣斬蹋頓,曹軍完勝。恰好,此時正值冬季。于是,曹操便經傍海道返回鄴城。途徑碣石時,曹操即興賦詩了一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海》。 觀滄海 到了隋唐時期,為了教訓高麗,隋煬帝、唐太宗曾多次調發大軍出塞。但自古以來經常性用到的盧龍道和古北口道實在不能承受幾十萬大軍的后勤運輸。于是,傍海道開始被唐人改造,榆關守捉(撫寧)也在此時設置。不過,直到唐末五代時期,傍海道除了季節性地使用外還是沒有獲得長足的發展。遼朝興起后,部分居住內陸的遼人被皇帝遣回東北。不想一干人等行經遼西走廊時突遭大雪,遼朝隨即將其就地安置。隨著定居人員的出現,遼西走廊開始得到開發。后來,在遼西走廊又相繼出現了潤州(秦皇島市)、遷州(秦皇島市)、來州(綏中)。到了金朝興起,女真人為了方便南下侵宋,又在遼西走廊上每五十里設一驛站。從此,便捷通暢的遼西走廊才真正取代古北口道和盧龍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