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服毒自盡,那天必定分外寒冷。仰慕其德,此次皖江之行特意前往其出生地——廬江縣石頭鎮丁坎村,尋找丁軍門的遺跡。
軍門是苦出身,要不也不會去投太平軍——后人掩飾說他本想參加政府軍,不想被長毛抓了壯丁。世事難料,最終因甲午之役竟成為淮軍將領中最著名者。作為中國近代首任海軍統帥(日本資料將北洋水師這一官銜譯為“海軍大將”),丁汝昌勇敢、忠誠、為人寬厚、敢于舍生取義,堪稱楷模。然而,就理解和接受源自海盜的西方海軍戰法精髓而言,天朝上下遠不及倭寇傳人。必須指出,他缺乏決斷意識和主動進攻精神,對部下管束松懈,最終導致全軍覆滅的悲劇,由于臨終竟未廢掉自己的關防大印,被投降派盜用,背負“投降”罪名,遭受朝廷的嚴厲懲處。李鴻章曾為他和北洋水師諸將請求撫恤,別人均可,唯有丁軍門被認為要對旅順失守,罪行頗多,以死相抵而已,賞賜是絕對沒戲的。
石頭鎮位于合肥——廬江公路中段,鎮中懸掛有“漁網之鄉、汝昌故里”的橫幅,傳有丁汝昌雕像一座,但我沒有見到。
東行去丁坎,首先看到一些整潔的多層樓,還有一座頗為氣派的“汝昌大酒店”。
查2011年11月當地媒體報道,廬江縣制定的“汝昌故里”規劃要在丁坎村征地千畝,除修復丁汝昌故居及紀念館外,還要建仿古老街、丁汝昌豆腐店(丁汝昌絕對窮人出身,年輕時做豆腐為生,不禁聯想起山本五十六也成了日本啤酒飲料和家鄉土產的商標)云云。然而時隔一年毫無進展。我個人不太看好“汝昌故里”前景,雖然孫立人故居和三河古鎮都距此不遠,但如何吸引游人來到這里仍是一個大問題。
繼續前行,估計這就是未來的“丁汝昌觀光大道”。
經過鄉間水田,很快到達安靜的小村。村內很少看到男人,貌似貧困,但發現了一輛寶馬5系停靠。。。。。。
丁軍門在丁坎村故居已不可尋,同治三年他自廬江遷居巢縣,可能是認為“釘入爐釜”不吉,墓地(文革搗毀,實為空墓)也在那里。丁坎僅余丁氏宗祠,位于小村東端,正門南向,前臨鄉道和池塘,掛出縣級文保標志,只存可憐的三間門廳,西墻與鄰家相接,后面有一空院落,門前的抱鼓石應該也是新加。

隔窗內窺,西墻供有觀音,上面懸掛一副丁汝昌的便裝頭像,戴“六合統一”帽。
1879年丁汝昌被李鴻章調去北洋辦海軍,十年后榮歸故里,親手修建宗祠,分三進共24間,李鴻章特為愛將題寫門匾“嗣祠厥武”,時值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和他就任提督的次年,丁軍門必定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數年后提督身敗名裂,這里自然就無人顧及,文革時期,祠堂大部被拆除。網查這三間房是廂房,那原來祠堂的軸線呈東西向?覺得可能有誤,也許這就是原祠堂的正門。
石頭鎮北不遠即是三河鎮,英王陳玉成指揮最杰出的戰斗——消滅“湘軍之花”就發生在這里,但除了一些仿古商業街,沒有看到太平軍的任何遺跡。三河自古為水陸集市,楊振寧故居現在被開發為旅游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