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三分鐘,成長十年功”。要想在教育中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提高育人質量,教師除了應具有執著的教育情懷之外,還需要具備三大核心素養。 因材施教的育人素養 一個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各有特點。教師應不斷提升因材施教、因人育人的能力,掌握育人藝術,使自己善于觀察、分析學生的不同特點區別施教。 教師要加強前沿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尤其要不斷豐富心理學理論知識,走向“各適其性,各逐其生”的育人境界,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教育坐標,促使他們把特長做厚,把短板拉長,各盡其能,各展其才,釋放每個學生自身的創新創造才能。 記得有位教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他問學生說:“這是什么?”大家異口同聲道:“一個黑點。”老師故作驚訝地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這件事啟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不能只盯著那個小小的“黑點”,要練就慧眼識珠的能力,避免“割裂的評價”,善于用智慧的眼睛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 當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教師要注重增強自己的教育觀察力、判斷力,提高精準施教能力,使不同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 教師要加強自身個性化指導和評價能力的培養,要看到學生的優點,使每個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開發能力的課程素養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載體,也是教師育人的“根據地”。新時代的教師角色要發生轉變,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教材的使用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生成者和創造者。 教師應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和學生成長需要開發出豐富多樣、利于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課程開發力是教師的核心能力,教師成長要瞄準這個發展方向。 目前,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部分資源脫離學生的生活環境,滯后于時代發展,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共鳴。教師在成長中要注重學習并升華自己的課程理念和思想,強化課程開發技能訓練及提升,提升自己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創造性的優化應用,力求創新出特色課程。 教師要立足于學校周圍環境,學習當地人文知識,有機整合學生所在區域的教育資源,讓學習內容“接地氣、聚人氣”,增強向心力,努力將每個學生培養成全面、立體的人,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吃的健康、發展的均衡”。 教師要樹立大課程觀,善于走“學生路線”開發復合型課程,構建大課程體系,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拉長課程育人“鏈條”。教師要不斷豐富課程整合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驅動學生整合運用各科核心知識,提高學生對不同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統籌運用能力,發揮課程的綜合育人作用。 教師應通過課程建構推動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轉變,從單一人向完整人轉變,從一般人向個性化發展的人轉變,使學生素質能夠適應時代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善于“系統重組”的信息素養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和VR/AR等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普及的“互聯網+教育”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具有越來越強的合作性、交互性和聯通性,信息化教學和學習會成為教師、學生的常態行為。 因此,教師應重視這種信息化中的“化”的內涵,突出教育教學的重組和流程再造,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本,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對傳統教育的價值重構、結構重組、程序再造、文化重建,轉變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把創新和改變當成學校和教師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基于學生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全面提升教育的內在品質,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人人能學”的目標。 總之,教師要主動提升核心素養,并不斷向教育家型教師目標邁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