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從專業角度進行學術探討,對文中公司不帶有傾向性主觀評論。 摘要:2019年3月,A股某上市公司公布2018年度年報,該公司在經歷連續兩年巨額虧損后,終于在2018年度安全著陸,除全年凈利潤再次過億以外,更重要的是成功逃過連續三年虧損而被暫停上市的厄運。該上市公司2016、2017年度累積計提高達8.6億元資產減值損失,兩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對凈虧損的貢獻率高達97%,管理層連續兩年的巨額減值計提究竟意欲何為?2018年度的扭虧為盈又與以前年度巨額資產減值有著怎樣的聯系? 財務“洗大澡”與盈余管理 近年A股出現了很多如“忽悠式重組”、“洗大澡”等簡單粗暴而形象生動的專有名詞,甚至已經成為了證監會反饋意見、交易所問詢函中的官方用語。從事資本市場相關業務以及上市公司審計的人士,對“財務洗澡”這個表述不會感到陌生——百度百科對其定義為:“企業在特定年份對損失或費用的過度確認。作為收益平滑的手段之一,又稱‘巨額注銷’。” “洗大澡”的基本原理是:公司由于經營或財務狀況惡化,導致某一會計期間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同時管理層又肩負著未來扭轉公司財務表現的使命與壓力(譬如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將被暫定上市等硬性要求),此時公司可通過惡意操縱會計估計的方式,在某一會計年度一次性釋放巨額資產減值,索性將當年業績拉到更低水平,而在下一年度,公司將不存在長期資產減值壓力,甚至流動資產減值可視情況進行部分轉回,以此來拉高目標會計年度的盈利水平,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財務洗澡”是一種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在不違反會計準則、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會計估計由于具有天然的高度主觀性,通常會成為業績操縱的最薄弱一環。實務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證券交易所問詢上市公司年報是否存在“洗大澡”的行為,而大多數情況下,監管機構卻并不能真正對“洗大澡”現象有效取證,以會計估計搪塞監管機構往往是中介機構最拿手的。 兩年8.6億元資產減值的背后 2019年3月,某上市公司公布2018年度報告、2018年度審計報告。該公司經歷了2016年虧損5.7億元,2017年虧損3.2億元后,如果2018年度凈利潤再次為負,該公司將面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生死存亡的關鍵一年,該公司業績逆勢上揚,在2018年一舉攻下了1億元的凈利潤,并成功摘掉了暫停上市風險的帽子。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該公司近三年的資產減值計提分布情況: 顯而易見:從連續三年的財務數據來看,管理層選擇了將巨額資產減值損失釋放在了2016年和2017年度,實際效果上,該公司2018年未確認1分錢的長期資產減值損失,反而壞賬準備轉回了近4,000萬元,該公司2018年合計高達3,879萬元資產減值轉回直接貢獻當期營業利潤。 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竟然可以被轉回? 該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附注中,出現了大跌眼鏡的一幕:在建工程減值損失被硬生生地轉回了11萬元,深交所也在第一時間對“在建工程減值損失為負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了專門問詢。對此,管理層是這樣解釋的—— “在建工程減值損失為-117,370.70元,系為XX公司在2017年因采礦權將注銷,不能繼續生產,其在建的工程也將不再繼續建設,從而計提減值準備;其中對一臺尚未和供貨方結算的設備按照合同進行了暫估入賬,而在2018年與供貨方實際結算時,因實際結算金額與原暫估入賬金額存在差異所致,對該差異在2018年進行的調整,從而導致在建工程減值金額出現負數。該負數是調整原暫估入賬價值所致,并非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的轉回,其會計處理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實際上該事項應該作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沖減在建工程原值(或轉固定資產原值)的同時,調整期初未分配利潤,但也許管理層或審計機構不愿調整期初數據,不得已要將其放進當期利潤表,但無論放在費用還是放在營業外支出,都不恰當,因此只能硬著頭皮放進在建工程減值損失,隨即產生了這樣的BUG。但筆者認為,該公司資產減值損失附注中,公然將在建工程減值損失披露為負數,無論如何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從報表使用者的第一視角,看到的正是管理層將長期資產進行了減值轉回處理。 應收賬款壞賬損失緣何當期為負? 該公司2018年度確認應收款項壞賬損失-3,892萬元,主要系公司重要客戶XX鋼鐵貨款收回,前期計提的壞賬準備轉回所致。我們來看一下這家客戶是如何顯著影響上市公司當期壞賬計提的: 上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端倪所在:該客戶2017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約6,273萬,其中3-4年長賬齡的部分約占70%以上,對應80%的壞賬計提比例。而2018年末,這家客戶為被審計單位送出一次直接或間接“助攻”,應收賬款余額幾乎清零。——不知XX鋼鐵是否知道己方的“及時回款”為其供應商貢獻了全年30%的凈利潤。 財務費用強力管控 除上述資產減值損失各事項外,該上市公司還于2018年徹底將短期借款1億元清零,同時,期末貨幣資金量暴增逾200%(其中包含一筆2018年4月存入的5000萬元一年期結構性存款),直接拉高利息收入。以上整體導致財務費用較上一年度降低約700萬元,并且最近五年來首次為負。 尾聲 2019年4月7日晚,上市公司及審計機構在回復交易所問詢時,見招拆招逐一解答了監管機構對資產減值損失波動異常的疑慮,正像本文開頭所述,會計估計是認定盈余管理的軟肋,也是資本市場上最讓監管機構頭疼的問題之一,財務數字雖然本身呈現出經典的教科書式盈余管理,并且類似案例在A股市場上屢見不鮮,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管理層與審計機構對于“會計藝術”的理解與把握。 (本文旨在從專業角度進行學術探討,對文中公司不帶有傾向性主觀評論) |
|
來自: gzcpalgvwf5dya > 《證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