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和天下第二行書的熱度蹭完了,接下來說一說魏晉時代的書法,就書體演變來說,魏晉時代是一個多種書體交相發展的時代,在隸書開始盛極始衰,走向窮途末路之時,同時楷、草、行書在短暫的時段內,迅速完成了它的裂變轉化和交融完善,逐步走向成熟。 王羲之《喪亂帖》 所以魏晉時代可以說是書法發展最重要也是最豐富奪目的時代。說到魏晉書法自然繞不開二王父子,我就不過多的分析二王的藝術風格和書法特點了,書家自然是如數家珍一般。 王獻之《中秋貼》 今天來說一說二王存世書法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今天能看到的二王手札、殘紙雖然往往只有幾行十幾字而已大多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內容為有關病疾喪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里就提問到(北宋時)存世的晉宋(劉宋)墨跡法帖,不是吊喪祭唁的就是問病治疾的。這是為什么? 王羲之《喪亂帖》吊喪 古籍記載唐朝貞觀年間『購求前世墨跡甚嚴,非吊喪、問疾書跡,皆入內府。士大夫家所存,皆當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傳至今』清代沈濤在《論語孔注辨偽》里則說得比較細:『世疑官本法帖多吊喪問疾,蓋平時非問疾吊喪不許尺牘通問,故其書悉然。余求之,故不當爾也。
唐貞觀嘗購書四方矣,一時所得盡入秘府。張芝、鐘繇、張昶、王羲之父子書至四百卷,漢魏晉宋齊梁雜跡又三百卷。惟喪、疾等疏,比之兇服器,不及入宮。故人間所得者皆官庫不受者也。唐世兵火亦屢更,書畫淹滅,不能存其一二。逮(北宋太宗)淳化中,詔下搜訪,已無唐府所藏者矣。其幸而集者,皆唐所遺于民庶者,故大抵皆吊問書也。
二王法書本來存世極少,而且現在的科學研究都已經證明其中是多數是唐摹本或五代摹本,現存的二王法帖中多數是有關望病問疾治喪的,這是因為太宗李世民曾以官方行為網羅二王法書的,但是內容有關病疾喪亂的皆不收藏,后戰亂兵火屢更唐內府所藏者已蕩然無存,宋太宗時又下詔搜訪二王魏晉法書,『其幸而集者,皆唐所遺于民庶者,故大抵皆吊、問書也』所以導致最后流傳后世的二王法書多是這一類內容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二王書法的忠實簇擁,不僅在位時命人在各地收羅二王名帖,更是把名帖收藏于宮中秘不示人,最后還把大量的書帖原作帶到了自己的地下寢宮用于陪葬,其中就包括的王羲之蘭亭序的原作。
所以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蘭亭序都是后人的摹本,原作很可能早已和唐太宗遺骸一起于五代軍閥盜墓被毀了。 王羲之《何如帖》病痛 匯總一下二王存世墨跡中有關問疾治病吊喪祭唁的名帖如下。 王羲之《上虞帖》病痛;王羲之《喪亂帖》吊喪;王羲之《長風帖》居喪;王羲之《遠宦帖》病痛;王羲之《孔侍中帖》問疾;王羲之《何如帖》病痛;王羲之《初月帖》病痛;王獻之《鴨頭丸帖》治病問藥;王獻之《新婦帖》問藥等。 王羲之《初月帖》病痛 魏晉時代的書法經過魏晉眾多書家的努力和拓展,又經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整合、革新,草書、行書開始以一種新的面目展示出來,使之逐漸定型。由于二王父子強調了用筆的使轉,使筆勢轉折而連綿,結構體勢富于變化,線條流動而極具韻致,從而擺脫了章草的波磔,以及書寫程序的刻板,使書寫更具自由情趣。體勢縱橫,俯仰頓挫,上下映帶,婉約妍媚千余年,行草成為后世書家廣泛運用的書寫形式,可以說二王父子締造了一個書可寄情、可散懷的偉大開端,使書法真真正正地上升到了藝術高度。 王獻之《鴨頭丸帖》治病問藥 經過二王父子創新的行草書在東晉的文人士大夫中作為最便捷、最時尚的一種書體,被廣泛地應用于簡札之中。由于脫盡了前代以來用草滯重的書寫程序,將其提升為俊逸流美的書寫風格,使其簡約自由、風神瀟灑、韻致卓絕,于是新體被文人士大夫廣泛接受并開始盛行。 王獻之《新婦帖》問藥 |
|
來自: 獨在天涯 > 《電腦/應用/軟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