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陶瓷中,我們能見到在許多罐子的肩部,會有著數個突起的小把手,而這些小把手,被現代的人們約定俗成地稱為“系”。而罐子的名稱,也通常會跟著這些“系”的數量變動而改變,比如雙系罐、四系罐等。這些小把手,為什么會被稱之為“系”呢? “系”,可以解釋為用繩子捆綁、打結的意思。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對繩結的運用已經相對少見了。但是類似于用繩子捆綁方便攜帶的原理,我們還能在今天的一些水壺上看到。比如常見的便攜式水壺,上面通常都有一個突出的小把手,用繩子鏈接起來之后,就十分便于懸掛、攜帶。 △ 軍用水壺 △ 便攜水壺 而在古代,這種繩結則是更加常用的攜帶方式,僅需一條繩子,就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器物拎起來。而罐子上凸起的小把手,則是更加方便繩結的鏈接和固定。這種繩結的應用,使得原本要兩只手才能搬起來的壇壇罐罐,變成一個人就可以擔起一對大罐子來,大大節省了運力,提升了效率。 △ 用繩結固定瓶子 這種器物上的“系”,出現的時間非常早,甚至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現的原始陶器上,就能看到“系”的應用。但是這時候的“系”,通常都在罐子腹部的最鼓處。 △ 馬家窯文化雙系陶罐 △ 仰韶文化雙系陶壺 這種設計一直沿用到戰漢時期的原始瓷器物上,在漢晉時期的青瓷罐、壺上,“系”的位置已經由腹部上移到了肩部。 △ 青釉刻花雙系雞首壺 西晉 上海博物館藏 △ 青釉雞首壺 西晉 故宮博物院藏 △ 雙系雞首壺 東晉 慈溪博物館藏 △ 青瓷雞首壺 東晉 慈溪博物館藏 這種帶有“系”的器物,在瓷器上一直都有延續使用,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罐子、壺等較器型的器物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 蓮瓣紋竹節龍柄雞首壺 南朝 慈溪博物館藏 △ 越窯四系罐 唐 上海博物館藏 △ 白釉四系罐 唐 大肉莊藏品 這種器物上的“系”,雖然看似十分簡單,它的做法卻有很多種。有的是直接用一片半圓形的泥片中間掏出一個洞貼在器身上,就做成了最簡單的“系”。 還有一種做法,是用一到兩條泥條,盤成一個中空的弧形。用泥條來做“系”,可以創造出多種不同的造型。 當然,制瓷匠人們在這個小小的“系”上可以發揮更多的想象力。有一種做法是將它做成了小巧可愛的兔子形狀,既保留了功能,又顯得更加精致,這種罐子,俗稱為“兔系罐”或“兔頭罐”,是唐代罐子里十分經典的裝飾。 △ 唐三彩雙兔系罐 玫茵堂 △ 唐三彩加藍垂耳兔系罐 玫茵堂 “系”除了裝飾在罐子的肩部之外,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穿帶壺,就是“系”的另一種。穿帶壺是在壺身兩側的上下兩端有四個方便繩子、皮革穿過的小孔,和只在肩部有系的罐子相比,可能會有不同的繩子穿帶方式。 △ 邢窯白釉穿帶壺 五代 上海博物館藏 △ 白釉盤口穿帶瓶 遼 內蒙古博物院藏 系的功能在今天已經被逐漸弱化了,我們有了更多新的材質與設計方式。在我們今天看來,“系”仍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打包方式,不過,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它確是最簡潔和實用的設計,在陶瓷中運用廣泛,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器物上一個小小的部件,體現了古代工匠做器物的理念:先考慮器物的實際功用,再考慮美觀和裝飾性。這種實用至上的設計,也是我們今天所提倡和思考的設計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