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變態者(Psychopath)和反社會者(Sociopath),兩個表面上看似性感的心理學概念在社會和好萊塢的共謀下,置入了我們的集體意識中。這兩個頗為流行的心理學術語從屬于精神病學意義上所說的反社會人格障礙,但在現今的心理學實證文獻中,兩者并沒有被明晰地定義。 說到反社會性人格我們腦中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由在《蝙蝠俠》中那個邪惡又魅力十足的'小丑'。 反社會行為或者反社會人格障礙表現為一個人對做錯事缺乏良知,被反常的心態所擊倒的人格,致使他產生消極的行為模式。 比較典型的反社會人格障礙出現在童年晚期到青春期早期之間,再持續到成年階段。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被診斷為有反社會行為的人總會表現出反抗權威,并且頻繁地干涉、剝削和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模式。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確定原因是未知的,因為存在著很多基因和環境的因素影響著這種障礙的發展。 具備以下條件的人,他們發展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更高 1、 在兒時被虐待過 2、 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父母或者在酗酒的成年人陪伴下成長。 3、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兒童容易展現出對動物的殘忍以及有很高的傾向會以非法縱火為樂。 成年人的癥狀表現為: 突然爆發的怒火,自大傲慢,用他人的愧疚心來操縱別人,常有挑釁行為和暴力傾向,不在意個人安全或他人安全,而且對所做的措施都缺少負罪感和悔意。 反社會行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擾亂、詐騙、撒謊、恃強凌弱等等其他行為。 然而,以我一個非反社會人格研究專家的觀點來看,反社會人格者和精神變態者的特點很相似,也就是傷害他人卻沒有清除或有邏輯的動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