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皮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五加皮入藥, 尤其是北方, 不良反應報道甚多。 《藥典》1977年版一部, 為了防范五加皮混淆使用, 正式更名為“香加皮”。 市面上五加皮較少, 常見用香加皮替代, 注意區別和鑒定。 香加皮,又叫北五加皮(五加皮成南五加皮),最早在東北地區和沿海一帶使用。原是五加皮的代用品,本品能祛風濕止痛,用于風濕疼痛,另外還有強心利尿作用,常用于心源性水腫,但沒有補虛作用,不能用于補肝益腎,強筋壯骨。《藥典》言其強筋骨是不可靠的。 五加皮 【文獻】五加皮首載于《本經》:“五加皮,味辛溫。主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立能行,疽瘡陰蝕,一名豺漆。” 【處方用名】五加皮——五加科Araliaceae. 《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66頁收載:“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干燥根皮。”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補肝益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等。 【飲片鑒別要點】 飲片為橫切厚片,呈不規則的卷筒狀或片塊狀。直徑0.4~1.4cm,厚約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斑痕。內表面淡黃色至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顯灰白色。氣微辛辣而苦。 【本草解讀——形色性味解功用】 五加皮,入足三陰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順氣化痰,益精堅骨,祛風勝濕,治虛勞,筋骨拘攣,陰痿囊濕,女子陰癢,小兒腳弱。今用以祛風濕,強筋骨為主,得酒良。張志聰云:“益氣乃肺病氣虛,五加皮益其氣。”五加皮益其氣,是指腎氣言。 曹元宇云:“立能行”,《御覽》作“能立行”,原作“不能行”,雖于文最順,然似原有立字,故據《新修本草》作“立能行”。唐?甄權《藥性論》:“小兒三法不能行,用此便行走。”立能行即便行走之意。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作“小兒三歲不能行”,疑是據唐?甄權《藥性論》所改,并非《本經》原文之義。 五加皮,既能祛風勝濕,又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對于風濕痹痛,筋骨痿軟最為相宜;用于補虛強壯,特別是對于沒有風濕的兒童發育不良,五遲(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腳軟、肌肉軟、口軟),又名“胎弱”“胎怯”或稱“白癡”;成年人肝腎虧虛出現之痿弱。民間素有:“寧要五加皮,不要金玉滿車”之說。遺憾的是:目前各地醫院,包括我們的教學醫院,藥房沒有真正的“五加皮”,用的都是代用品或偽品。 香加皮 【文獻】香加皮一名,見載于《四川中藥志》1962年版。謝宗萬《中藥志》1994年版第433頁收載:“香加皮,為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樹皮。” 在本草文獻中,《救荒本草》卷下木部載有“木羊角科,又名羊桃科,一名小桃花,生荒野中。紫莖,葉似初生桃葉,光俊,色微帶黃,枝間開紅白花,結角似豇豆角,甚細而尖,每兩角并生一處,味微苦酸。”經考證《救荒本草》中的樣角科就是現今香加皮的原植物杠柳。 【處方用名】香加皮——蘿藦科Asclepiadaceae 《藥典》1977年版一部第414頁收載:“香加皮,為蘿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 《藥典》2015年版一部,第257頁收載:“香加皮,為蘿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有毒。歸肝、腎、心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祛風濕,強筋骨。用于下肢浮腫,心悸氣短,風寒濕痹,腰膝酸軟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不宜過量服用,以免中毒。 【飲片鑒別要點】 飲片呈不規則的厚片,外表面灰棕色至黃棕色,栓皮層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細皺紋。橫切面呈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微辛。 臨床醫師與臨床藥師注意事項 香加皮含有強心苷,具毒性,不可多服,久服。 香加皮的強心作用,其作用強度隨其劑量的加大而增加,但劑量過大可使心臟停搏于收縮期。香加皮中毒,主要表現為嚴重心律失常,早期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臨床上嚴格控制用量,切不可過量。 臨床中藥工作中,注意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的鑒別,切記! 來源:本文選自《臨床中藥一字之差辨異同》,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祝之友、張德鴻。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