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家分享下《內經》的脈經一篇。 我們祖宗的精華,就總結為《經脈》 不妨多角度,多分析,把經脈融入到自身的思維里,隨血液而循環不息,無有終時。 傳于后世,亦無有終時。 如果意欲深入學習,懂了經脈后,可以玩下九針十二原。令大家可以看看中國古圣人的九針真相。 宣傳一下中國人的根,根就是經脈,涌涌長流幾千年。中國人的寶貝,怎么可以失掉呢? 根本一動,葉落枝枯,這道理我們懂,但也必須隨身而用啊 故內經常提根,本,結,標 尋根問底,究其根源也。人身也有根本, 守本存真,故內經常論真。真要,真人,天真 人身之《根結》,論根與結 人氣的運行論述《陰陽離合》,陰有開闔樞,陽也有開闔樞 人氣成周,而循行不息。故曰陰陽 陰陽有別,故曰十二經脈。 文化的傳播,多角度,多方向,多角色, 學習內經主要先別陰陽 陰陽能別,是謂大道。陰陽不別,是謂太易。 治病者最忌不知陰陽 分別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之陰陽…… 天之陰陽,晝為陽,夜為陰。 地之陰陽,出地者為陽,未出地者為陰。 人之陰陽,外為陽,內為陰。 故曰, 穿衣起居失常傷陽。 飲食不節傷陰。 陰運作其內, 陽運作其外, 故曰,兩精相搏謂之生命。 陰陽相搏成周,故亂,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推之可百,數之可千,…… 這里別陰陽就不做解了。 人體陽皆起于胃,故探人迎為探人體陽的運作狀態。 人體之陰皆從腳上腹,出于手。故探脈口探人體陰的運作狀態。 這里別陰陽就不做解了。 人體陽皆起于胃,故探人迎為探人體陽的運作狀態。 人體之陰皆從腳上腹,出于手。故探脈口探人體陰的運作狀態。 陰氣由里出外,陽氣由表歸里。故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 陰陽之脈,相搏無休,故治病必須探脈,驗脈。 先不要把自己思維弄亂了,才能清晰后面的事情。 好好考慮陰陽,分辨陰陽。令自己隨時能分別陰陽。 之后才能深入理解事實。 雷公問於黃帝曰: 「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 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 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 願卒聞經脈之始也。 黃帝曰: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內經里有一篇《禁服》文章,這里的禁脈是禁服。禁:就是禁止, 服:就是服用,服用后混入血液中,隨經脈運行。 這里說的是服用經脈,混入自己的血氣里,隨經脈運行。 谷入于人體之胃,內從五藏發動,出經脈布身體上下左右,從而有生命持續。 也是人體的經脈之道。 故人經脈里無胃氣之動曰死。 起氣源頭已失去,沒有氣來生身,故曰死。 經脈游行身體的上下左右以生養身體,故曰經脈是可以決死生,百病居所,調虛實,的地方 請問大家,我們能通達經脈嗎? 身體離開經脈深入理解,其實我們什么也做不了。 脈:是谷入于胃,行于脈內而灌溉身體上下左右的東西叫營氣。 經:是行于脈外的東西隨晝夜波動出陽,入陰。叫衛氣。 故曰:經脈。 社會上無論你做什么醫,按摩也好,按蹻也好,針也好,灸也好,藥也好,……離開經脈,你什么也做不了了。 精:兩神相搏謂之精。意指身體的水與氣的平衡。 意欲做好醫的工作,建議扎實握緊經脈,令自己必解必服,后面的路就有可以依靠的地方。 診,必知何條經脈之病。 治,必中其害處。 推理,必有經脈依靠而合其道。 明知經脈行向,人病頭痛才會找腳。氣未至趾末造成病的。 再在頭上治療,勤用也是無功。 腳重,源于氣不能上行,當取頭頸肩治療。令氣能上行。反取足治療,氣不能上行。勤治也無功。 所以我們追求養生命也好,治病也好,必須深入緊握經脈之道,才能有所得,有所成。 為了我們能熟悉人身體運行之道,所以有這篇《經脈》。 獨一篇經脈理解人體運作,遠遠高于西醫基礎《解剖學》 做人或學醫,何必不死心塌地服用《經脈》呢? 肺手太陰之脈: ①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②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①氣盛有餘則肩背痛(脹也),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②氣虛則肩背痛(陷下也),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經脈之道路狀態,故切其脈口可知)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水谷入胃,胃運化水谷為氣的過程,曰焦。 其氣分為三遂。一出上焦,約在胃上口。一出中焦,約在胃。一出下焦,約在膀胱與大腸空竅處。 瞀:眼冒金星, 交兩手,把經脈之道收短。 魚際:手魚之邊。 肺為身體的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身體百節運作,需要皮膚守著氣道才能通行,循環往復。 氣陷則脈道堵塞,氣浮則脈道急流。如吹氣球,氣滿則氣成球狀,球里東西易行。沒氣則陷下,球里面東西無法難行。 經脈在皮膚下游走,氣多則行易而急,氣少則皮陷而經脈行緩而曲。 故曰:肺朝百脈。 欲疾則多吃酸而收其氣。 欲緩則多吃甘而藏其氣。 欲瀉則多吃辛而行其氣。 再回來評估一下肺之病吧。 肺氣應從中焦上肺,再從腋出指末。 如果身體內氣不能從腋出指末。必加于膺與喉嚨,故病胸滿,膨膨喘咳。 肺主身體之藏氣多少與分布制衡,故肺病, 咳(左右氣不平), 上氣(氣加于膺喉), 渴(氣不得散化為熱), 煩心(氣滿胸中而馳動,故煩心) 這樣總結肺吧, 身體氣從哪里來?水谷入胃而來。氣又往哪里去?從人身體腋走手大指食指而去。 人體因皮而藏氣,因皮堅,厚,薄,脆不同,腠理緊密,疏松不同,從而藏氣不同。 膺:身體宗氣之道。從劍突上頸,上頭。注諸空竅 胸:身體肺氣之道。從腋出指末。 中脘,調的是宗氣多少高低。 中府,調的是肺氣多少浮沉。 肺主皮毛,合呼吸,呼則皮毛陷,吸則氣滿皮毛起,也是氣息,所以人以氣息為活。故排第一位? 一個人呼吸不能制衡了,還能活下去嗎?治病就是守住這口氣,令呼吸自然吧? 多討論,多問問題,我們總有機會把經脈弄清晰。 經脈不清楚,就好象我們修路,路有十二條,都不清楚那條路壞了,就去修,能修好嗎? 經脈就是人體氣運作之道路,握緊了它,你就如魚得水了。為何不緊緊握住它,理解它。令自己做事不受困惑呢,越做越自由呢? 大家對經脈有問題的,有困惑的,盡管提出來,一起研究清晰。 動,是某經脈著邪氣,邪氣與真氣共行這經脈故動。 主:就是本府,本府功能,主身體的氣血津液脈精是什么。 主:就是求府在身體運化之所屬。 是動所生病,就是邪氣,有時也叫暴氣,所以這種氣在經脈 這樣總結吧, 動之?。航允峭獯┮?,天氣寒熱進邪氣入某經脈之病。 主之?。航允撬任逦讹嬍巢缓?,造成身體氣血津液精脈多少不同,而生病吧。 動者曰重,脈氣與邪氣共存曰動。 主:你我他,三陰三陽經脈之不同也。故曰主津,主液,主血。 動則病和主生病者的解釋 動與靜相對,人體經脈輸布,是常動,常動也是一呼一吸脈動五次。脈動少于五次,曰脈靜。 身體之經脈,足陽明,手太陰,沖脈常動,其它經脈皆靜。 動,重復也,多也。所以經脈所指動,是邪氣和真氣留在一條脈上?;蚪浢}本靜,卻動了起來。 其氣分為三遂。一出上焦,約在胃上口。一出中焦,約在胃。一出下焦,約在膀胱與大腸空竅處。 這是講的三焦位置 不是現在人說的上焦心肺等……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疾……是點刺, 留……是慢刺, 灸……是為了固氣, 經……是灸刺并用。 經脈……是居處百病的地方,也是決死生的地方,更是調虛實的地方, 所謂決死生,切脈動靜而測度之。 所謂處百病,就是病邪居處身體之位置。 所謂調虛實,就是治療之方法 經脈:把人分成二十四部分,渾然一體而生化運行。 至高之藏對著至下之府,又對著身體至外之皮。 肺,大腸,皮毛, 大腸關門,氣出腸胃之外而入中,皮毛為固擋其氣,升騰分布而上,聚于肺,肺又分布而出入皮肉筋骨脈。 大腸生化出身體之氣, 肺歸藏身體之氣, 皮毛擋住身體持氣。 協調制衡,渾然為一。 腸胃相當煮飯煲。生火煮之則出氣。故取氣部分命名為焦。 因廩氣清濁不同,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出氣,中焦出血,下焦出津液。 體受氣于腸胃,皮毛擋于身體之外,因氣清濁不同而各行其道,聚氣生成為身體的皮肉筋骨 腸胃相當煮飯煲。生火煮之則出氣。故取氣部分命名為焦。 因廩氣清濁不同,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出氣,中焦出血,下焦出津液。 身體受氣于腸胃,皮毛擋于身體之外,因氣清濁不同而各行其道,聚氣生成為身體的皮肉筋骨脈。 氣受至清之氣而成, 脈受較清之氣而成, …… 骨受至濁之氣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