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鎮西部, 一條名叫首溪的溪流穿村而過。 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 默默的印證著, 歲月在首溪村的百轉千回。 寬敞的道路兩側, 是一棟棟漂亮的別墅新房。 這里,就是86歲老人劉大妹生活的地方。 陽春三月,春天的陽光格外煦暖,拂過溪面的氣息舒暢、清爽。劉大妹踏上鵝卵石鋪就的濱水步道,沿著碧波蕩漾的首溪一路前行,過去的日子一幕幕地在腦海里回放…… 1933年劉大妹出生于首溪鄉。生逢亂世的他,飽受苦難艱辛,在物資的極度匱乏中,忍受著疾病的肆虐。 彼時的首溪,一片灰頭土臉,到處都是殘垣斷壁。人人都處于要吃沒吃、要穿沒穿的狀態。“挑水喝,點煤油燈,日子苦不堪言。” 百廢待興的年代,時間給出了勤勞的答案。“新中國成立后,社會變了天,大家當家作當,積極性很高,干勁十足。”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首溪勤儉的傳統鄉風繼續延續,首溪人成立了互助組,大家用勤勞的雙手改充變生活。“每十戶為一組,都是十七、八歲的孩子隨聯合起來互相幫助種田。”劉大妹清楚的記得,即便是在困難時期,首溪人也沒有忘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首溪人的團結互助幫助我們度過了那些苦難的歲月。”大家扛著鋤頭到山上植樹造林種果,整治山坡地,還建水庫、挖渠道,平整土地,不斷提高村集體經濟的收入。 那時候,科技還不發達,農民只能靠著一腔激情深耕土地,但也改變了落后的條件,干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夏收的好稻谷基本都征購給了國家,我們都只留一點點口糧挨到秋收。”劉大妹說,一擔稻谷的征購價格不過8元錢,但首溪人還是每年都保持著1616擔的征購量。“首溪還曾被評為福建省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 此外,村里還建起了果林廠、磚瓦廠、糧油加工廠。“相比較其他鄉村,因著集體收入好,60年代的首溪村不僅實現了小學義務教育,還實行了合作醫療,飲用水不交錢。”當了二十多年的大隊長(相當于現在的村主任),劉大妹見證并熟悉著一切的“首溪式利好”。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首溪人走出家門,外出創業發家致富。首溪人的的腰包也鼓了,房子越住越好,居家設備越來越智能,桌子上的菜品日漸豐富,出行由步行換上自行車,如今更是家家遍戶戶都有小轎車……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6年,首溪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村委會通過對首溪、村莊環境衛生的整治,開展了補植綠化,讓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旅居國外的華僑、在外經商的企業家、退休干部等鄉賢回鄉,看到家鄉的變化,對家鄉建設充滿信心,紛紛捐資支持家鄉建設。”村書記陳云明說,有了資金的支持,首溪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綠化提升、修建公園、飲水工程改造,首溪水環境和周邊景觀得以提升,溪水變得更美更清澈。如今的首溪村村容村貌已大變樣,成為福清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首溪村村道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退休教師、原村團支部書記陳宏芳和包村干部周曉飛一起大力挖掘首溪村的地方文化,把村民們口口相傳的故事整理成精彩的墻繪,增加宣傳力度,并量身定制成墻繪和宣傳欄。此外,還別出心載的以“三字經”的形式,將首溪村規民約濃縮成264個字,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溪版“三字經”,里面既有孝老愛親、鄰里和睦、讀書修身、勤儉節約這些值得繼承的好傳統,也有反腐守紀、移風易俗、禁賭禁毒、杜絕違建等與時俱進的新內容。 去年,首溪村還在首溪旁辦起了幸福院,幸福院內基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設有公共休息室、健身房、廚房、餐廳、閱覽室、棋牌室等。老人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有吃有玩,滿足而且幸福。 “呼吸是甜的,生活是美的。”閑暇時間,劉大妹不僅愛到濱水步道走走,也喜歡去小公園擺弄健身器材。這個生于30年代的“80后”,把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甜蜜。 70年的風風雨雨, 腳下的土地依然親切, 首溪村的美麗色彩愈加的繽紛, 首溪人的日子, 已經進入了新時代, 美好豐盈。 文/圖 夏巧鴻 通訊員 倪秉良 █福清僑鄉報社新媒體部編輯 █ 轉載請注明出處! █ 新聞熱線 85252525 感謝您的閱讀! 福清市融媒體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