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六小齡童迎來了他的60歲生日。4月11日,“六小齡童童絲影迷會”發布祝福微博,視頻中六小齡童紅衣紅帽,左手捧一塊蛋糕,右手舉至頭頂作出猴子眺望的姿態,看起來精神矍鑠。 與之地位相當的老藝術家到了這個年紀,或功成身退,或名利雙收。但這兩年,六小齡童的日子過得并不太平。直到今天,去他的微博底下翻翻,還時常能看到質疑者嘲諷、粉絲們辯護的場景。從猴年“百萬請愿上春晚”,到一朝跌落神壇,他到底經歷了什么? 60歲生日 毀譽參半 點開六小齡童新浪微博的生日動態,評論皆是齊刷刷的祝福語:“永遠的美猴王,生日快樂!”但轉發留言的畫風卻不見這般一致,有網友讓他“趕緊退出娛樂圈”,又說“六老師控評,點贊的幾條都不見了”。 這般反差難免讓人困惑。 六小齡童演繹的孫悟空,一度是幾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無論是70后、80后還是90后,只要提及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很難不想起86年央視版《西游記》中美猴王眼神晶亮的樣子。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六小齡童師從父親時,已是這個戲劇世家中的第四代猴王。他的太爺爺章廷椿是活猴章,爺爺章益生是賽活猴,衣缽傳至父親六齡童(本名章宗義)時,父親已經是有“南猴王”美譽的紹劇宗師了。 他演猴戲最早的啟蒙老師其實不是父親,而是早逝的二哥。二哥小六齡童,彼時僅16歲的章金星,在1966年因患白血病去世。二哥3歲即隨浙江紹劇團演出,7歲在《大鬧天宮》中扮演羅猴,被周恩來總理高高抱起的照片成了一代紹興人的回憶。 在病危住院期間,只要精神好一點,二哥就會給六小齡童講《西游記》的故事。那書中構建了一個奇幻無比的天上人間,是六小齡童聞所未聞的。 回憶起來,二哥臨終前對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如果你演成了孫悟空,你就能見到我了。” 這句夙愿成了他奮斗一生的注腳。為表紀念,他學起了猴戲。 西游取經 一戲成名 86版《西游記》導演楊潔曾在自傳《我的九九八十一難》中談及尋找孫悟空的過程。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六小齡童并非楊潔的不二人選。在京劇界碰壁后,楊潔才兜兜轉轉去到了“南猴王”六齡童的家中。 是在六齡童的極力推薦下,楊潔才勉強接受了由六小齡童飾演孫悟空的提議。 所幸,入組后的六小齡童沒有辜負導演和父親的期望。 一開始,由于電視劇和舞臺對演員表現手法的要求不同,他掌握不好分寸。猴子特有的抓耳撓腮、上躥下跳的動作,演過紹劇的六小齡童并不陌生,但演電視劇需要戴特制的乳膠面具,極大地限制了他的面部表情。 “不論他怎么使勁,乳膠面具也不聽使喚。”楊潔在書中回憶。 他反復揣摩,才終于研究出了“遠景建形,近景建神”的方式來表現美猴王:遠景仍然要保有紹劇中猴子惟妙惟肖的神態,比如偷吃蟠桃前要先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拿起來聞一聞,再次確認一下四周。 鏡頭拉近時怎么辦?只能用眼神了,但這并不是六小齡童的強項。楊潔在書中直言,六小齡童不僅不會用眼睛表達,甚至還是個近視眼,“所以在近景中,金萊(六小齡童)的眼睛里是空的。” 只能練。天蒙蒙亮時,六小齡童就爬上崗坡或屋頂望日出。白天,他一有空就跑到乒乓球臺,嘗試在不能轉頭的情況下,只用眼睛跟隨飛速轉動的乒乓球。到夜里,他就在漆黑的環境下凝視香火。 這些少時練就的功力讓他在《西游記》播出結束后30年,仍能表演30秒眨眼150次的絕技。 努力沒有白費。第九集《偷吃人參果》中,孫悟空推倒鎮元子的人參果樹,闖了大禍,師父被鎮元大仙用法術收去,他又難過又自責,而當師父的聲音忽然響起時,他一下子跳起來,臉上寫滿興奮,這些情緒上的變化最終得到了導演的肯定。 沈潔最后在書中說,六小齡童不論在演戲還是生活上,都吃了不少苦頭,克服了不少困難,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1986年春節,《西游記》在央視一經播出,便萬人空巷,創造了89.4%的收視神話。 入戲太深?爭議不斷 即便在劇外,六小齡童也永遠以一身紅衣裝扮和一副金絲邊框的眼鏡示人。在他看來,紅色就代表著西游精神。 他是北京潘家園的舊貨市場的常客,那里的賣家只要有和孫悟空相關的藏品就來聯系他。藏品多到家里放不下后,他在全國六七處建了六小齡童藝術館,用來收藏二三十年代以來海內外出版和孫悟空相關的各類印刷品、瓷器、木器、雕塑、道具等。 2016年,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正值猴年,又是《西游記》播出30周年,央視春晚沒有邀請六小齡童的消息不脛而走,罵聲一片。在導演呂逸濤的微博下,呼吁讓六小齡童上春晚的評論超過兩百萬。由他主演的百事可樂猴年廣告微電影《把樂帶回家之猴王世家》,進一步將猴戲世家的情懷推到了眾人眼前。 誰也沒料到,情懷過去,六小齡童迎來的不是事業的第二春,而是質疑的炮火。因為珍貴的童年記憶而重新關注六小齡童的網友,扮演起了“火眼金睛”的角色。 替身疑云、復讀機、把吳承恩故居變成六小齡童故居、“西霸”……批評聲甚囂塵上。 最大的質疑,來自于六小齡童對西游文化的霸占和片面解讀。他接連出版過《六小齡童品西游》、《聽孫悟空說西游》系列叢書,將《西游記》解讀為一部童話,認為原著內涵就是“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 然而,在央視節目《開講了》中,面對觀眾提出和原著的情節設計有關的四個問題,六小齡童卻沒能給出恰當的回答。 但這不妨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抨擊影視行業對西游記的改編亂象,并稱“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盡管無法接受孫悟空和白骨精談戀愛的設定,他對自己消費西游IP一事卻諱莫如深。 86版《西游記》之后,他多次以孫悟空的形象參演影視片:2010年,他出演神話3D立體電視劇《吳承恩與西游記》,同時飾演吳承恩與孫悟空。此外,他還多次以“孫悟空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皮鞋、營養鈣面、手游等廣告中。 面對網絡上的種種非議,2018年初,六小齡童在《魯豫有約一日行》中仍然直言自己對改編的不滿:“西游記這樣一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神話巨著,變成一部愛情小說行嗎?” 他始終堅信,作為一個老藝術家,他理應責無旁貸,傳承民族文化。然而這份堅信,成了他人眼中固步自封的表現。 曾有記者問六小齡童,等到老了,耍不動金箍棒了,要做什么呢?他說,自己要到吳承恩的墓旁給他看墓,有游人來時就宣傳西游文化。 有輿論心疼他,畢竟他為塑造出一個經典的熒幕形象吃過苦頭,也下過苦功。但章家的猴戲,卻是后繼無人了。 魯豫曾問他,《西游記》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臺詞是什么?他并未深思,便脫口而出:“在曬經石上,孫悟空對師父說:師父,你不要難受了,天地本不全,經卷哪有齊全之理?” 年逾花甲的六小齡童,是否能明白,即便一千個人心中真的只有一個本事通天的美猴王,也應該能存得下另一個荒唐無稽的至尊寶。《西游記》的經典,本就是一場亦莊亦諧的人間鬧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