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方大咖黃煌老師來長沙傳授經方,我算是黃老師的忠實粉絲了,每次來長沙講課,我都去學習,黃老師把難懂的經方,通俗化,民眾化,人人都能學,人人都易懂,所以深受廣大學員的喜愛,學了能用,用了能顯效,這就是經方的魅力。 這次黃煌老師講到風濕骨痛經方運用,講到了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張很好的止痛方。我想起自己在臨床上治療神經痛效果很好,也給大家分享一下。 01 臨床案例 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一位20多歲的女性患者,彎腰駝背走進來。 主訴 右側脅肋痛劇烈,呼吸時痛甚,胸前憋悶,不敢呼吸。 我怕她是心臟問題,她說下午已經在省人民醫院做了心電圖,B超、CT檢查,均未發現異常,就沒有開藥,約好后天做核磁共振檢查再看。但是患者疼痛難忍,聽別人說附近中醫診所看病不錯,就進來試試。我詢問病情后,排除了心臟問題,確定為肋間神經痛。查舌按脈之后,舌苔白,脈沉細,處以三副中藥,具體湯藥如下: 處方:麻黃5克、附子30克、細辛6克、 白芍20克、甘草6克、 瓜蔞20克、紅花10克、 桂枝10克、薤白15克、柴胡10克、 枳殼6克 用法: X3副,開水沖服,每日一劑,分2次飯后溫服。 看完后,也就把這事放腦后了,因為工作繁忙,基本不會去隨訪患者,這也是我工作的疏忽,一般是患者復診或者自己好了,再介紹別人來看病的時候才知道某某的病好了。 這個患者肋間神經痛好了,過幾天后來看痘痘,說感謝我3劑藥給她治好了,也沒有去做核磁共振檢查了,真心感謝!醫生也喜歡聽贊揚的話,患者的贊揚是鼓勵也是鞭策。鞭策我不斷地學習進步,提高診治水平。 02 臨床案例 前不久,有一個老爹爹,頭部患帶狀皰疹,在西醫院打針吃藥20多天,皰疹基本好了,就是疼痛沒有緩解,吃止痛藥頭暈,站都站不穩,不吃又痛苦不堪,后來聽說中醫附二皮膚科不錯。 那天正值我上班,患者痛苦面容,非常渴望我能為他解除疼痛,我問他為什么不早點看中醫,他說開始不知道是帶狀皰疹,開始只是痛,以為是腦中風,所以就去看西醫,一看就說要住院檢查,患者也只能聽從醫生的。誰知道住了20多天還沒好,主管醫生說沒辦法了,你去對面醫院看看中醫吧。我請患者坐下。 患者癥狀 右側頭面部留下褐色色素沉著,疼痛為陣發性牽掣痛,夜間加重,伴體倦懶動少言,情緒低落,舌淡苔白脈沉細。 辨證屬陽虛寒凝血滯頭痛,治宜溫陽散寒,化瘀止痛處以麻黃附子細辛加味,具體處方如下: 處方:麻黃5克、 附子30克、 細辛6克、 白芍20克、白芷6克 、川芎18克、 柴胡12克 蜈蚣5克、全蝎5克、 甘草6克 用法: X5副,白酒送服,每日一劑,分2次飯后溫服。 治療效果:5天后復診,疼痛明顯緩解,再服7副,基本痊愈。 醫生體會 2例患者均以疼痛為主訴,病不同,治法相同。第一例患者為寒邪直中少陰,陰寒所乘,彌漫胸膈,致氣機阻滯,升降失調,故而喘息胸痛。治宜宣陽通痹,化氣行滯。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瓜蔞薤白桂枝湯加味。 第二例患者年老陽氣不足,觸冒風寒,加之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損傷陽氣,陽虛寒凝血滯,不通則痛。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陽虛不能溫煦腦之脈絡,病久入絡則疼痛劇烈,陽氣不伸則體倦懶動少言。 《傷寒論》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舌淡苔白脈沉皆陽虛寒氣痹阻之象。故主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加白芷、川芎、柴胡行氣引經對癥止痛,蜈蚣、全蝎祛風通絡以搜邪,白酒加強活血化瘀又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通絡止痛之效。 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不論久病新疾,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均可收到藥到病除之良效。 李小莎醫生的坐診時間安排: 李小莎 博士 副主任醫師 診療范圍: 白癜風、黃褐斑、慢性蕁麻疹、濕疹、銀屑病、痤瘡、脫發等皮膚疑難病 時間:周一四五全天,周三下午,周六上午 地址: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 時間:周日全天,周三上午及每天下班后6:00—8:00 地址:湖湘歐派中醫傳承工作室(請提前預約) 聯系電話:13975895636(駱醫生) END 文字整理 | 王曉曉 圖文排版 | 李 驁 執行編輯 | 劉長青 平臺運營 | 湖南青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
來自: 昵稱495947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