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 第1名 孫武 孫武(前535 年左右—?),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三十歲奔吳,隱于穹窿中,后被吳王闔閭重用。 到前508年(吳王闔閭七年),吳國采用孫子“伐交”的戰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 然后,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p> 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于豫章;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到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吳軍采取孫子”因糧于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最后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1 第2名 吳起 吳起(?-前381年),戰國初期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 在魏,任西河郡守,在楚,任國相。 魏文侯死后,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只好去了楚國。 楚悼王重用他為令尹,即宰相。 吳起在楚國主持變法,史稱“吳起變法”,推行法治,廢除了時代世襲的貴族制度,使楚國也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 經過吳起變法后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 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 在魏國與其他諸侯國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勝,其余平手,從無敗績! 2 第3名 白起 白起(?-前258年),又名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官居秦國尉,受封秦國武安君。 白起,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 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余城,殲敵百萬,未是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 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后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 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最后因為,招秦國相范雎嫉妒,被誣陷,自殺。 3 第4名 孫臏 孫臏(約前380-432年),戰國時期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孫武后裔,成名于齊威王時期。 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奇謀異計:田忌賽馬、圍魏救趙,迫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圍殲魏軍,逼龐涓自殺,擒獲魏太子申。 可惜龐涓機關算盡反害了卿卿性命。 4 第5名 李牧 李牧(?-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以抵御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戰國四大將(其三:白起、廉頗、王翦)之首。 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后者則是圍殲戰的范例。 戰國時期為數不多的攻守兼備的名將,擅長出奇兵以少勝多。 可惜,受秦國反間計,遭誣陷,被趙王斬殺。 5 第6名 王翦 簡 述:王翦(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秦國頻陽東鄉(今陜西省富平縣東北)人。仕秦,受封武成侯. 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并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滅趙國,平燕國,破楚國,征百越。 子孫三代皆為秦國名將。 蕩平諸國,威震天下,李牧不出,誰與爭鋒。 6 第7名 田單 田單(tián dān)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管理市場的小官)。 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擊破燕軍,收復七十余城,因功被任為相國,并得到安平君的封號。 “火牛陣”:可以寫進軍事教課書的經典戰役,譜寫以弱勝強的軍事神話。 用反間計除樂毅,以僅剩的兩城收復齊國的70余城。 奇跡! 7 第8名 樂毅 簡 述: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后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這場戰爭,史稱五國代齊之役。 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局,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并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最后,受田單反間計,離燕去趙,死于趙國。 8 第9名 廉頗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成了中國古代老將軍的代名詞。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山東德州)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將”。 曾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于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國軍隊。 與樂乘在“鄗代之戰”中率20萬趙軍大敗60萬燕軍,成為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斬殺燕國的栗腹,并令對方割五城求和。 公元前251年,他戰勝燕軍,任以為相國,封為信平君。 唐德宗時將廉頗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廉頗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廉頗 第10名 趙奢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 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 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余歲。 馬服君趙奢墓坐落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的紫山。 據《戰國策·趙策》記載,趙奢曾對平原君趙勝提過自己曾經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為上谷守。 其子孫以馬為姓,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即為其后。 閼與大戰,重挫強秦,使其多年不敢小視趙國。 興趙之名將,但虎父有犬子,其子趙括紙上談兵,使趙遭受長平之戰的重創,使名將留遺憾。 10 |
|
來自: liuhuirong > 《夏商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