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紅平 1, 那時,糧食經常斷在放學的幾里路上 路邊的油菜苔是舌頭的美味 而遇到一片蠶豆地 就更欣喜。但時常有人像稻草人 守在田邊 炊煙在屋頂冒出來 小椅子平常擺的什么,記不清了 一個小瓦罐,一份剛夠我吃的大米 加點豬油,在灶堂中煨出來的 印象最深 2, 來到城里與父親一起在讀初中 父親是個木匠。家里平時做飯 燒鋸沫 ——兩根圓木棒,頂端呈90度角支撐 擺放在灶堂,一端向鍋底 另一端在送柴口。塞滿鋸沫,壓實 抽去木棒,90度角處點火 3, 在外讀書,早上食堂兩分錢一個的 饅頭。飯菜也不是很貴 就是油水少。表面漂著幾個油珠 遇到會餐后的大雜燴 都搶,晚了就沒了 晚上的油炸臭干子 是最愛。香味從寢室窗戶下飄過來 擾清夢 4, 成家。父親很早讓我們單獨生火 那時剛流行一種帶罐子的煤油爐子 用打氣筒打氣 壓縮空氣將煤油霧化推到油嘴燃燒 ——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并行 找同學在石油公司當經理的父親 批了張條子,買了三十斤煤油 時間不長,這種灶子很快被煤球爐代替 5, 液化氣,天然氣 很多人現在不在家做飯 工作忙,水果、食品多樣化 餐飲業、快遞業,像一只只看不見的巨獸 吞噬著人們自家的煙火 正在消失的火柴,火石,鉆木取火 打火機也會消失 2019.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