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界定大部分國外的研究將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定義為皮疹出現后(90~120)天仍有神經疼痛,但在我國的臨床工作中當患者疼痛超過一個月,我們往往就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處理原則予以治療,因為該病往往給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宜早期給予干預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預防1、抗病毒藥物的早期、足量使用:抗病毒治療對預防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有積極作用。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減少病毒含量與毒性,在病毒未造成神經進一步損傷前抑制病毒復制,從而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的機會。有報道指出帶狀皰疹發病72小時內應用抗病毒藥物可明顯降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療程應盡量達到 2周或適當延長。 2、帶狀皰疹疫苗的接種:目前,國際上較公認的預防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方法為帶狀皰疹疫苗的接種。活的帶狀皰疹疫苗可減少帶狀皰疹50%的發病率,可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2/3的發生。但對免疫功能不全者慎用,對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無效。 3、聯合物理治療:臨床研究表明寬波段的紫外線B光譜(UVB)可能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預防和治療有益,因其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還可降低神經損傷。另有研究指出,經皮電神經刺激治療帶狀皰疹的效果可與抗病毒藥物治療相媲美,而且能更好的減少和防止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目前研究顯示在帶狀皰疹的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助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的防治,但并不能預防所有患者疼痛的發生。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的藥物治療無明確的特效藥物,單一的藥物治療只能緩解患者部分疼痛,一些研究顯示當疼痛緩解50%左右約有30%~50%的患者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國外的關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的循證學指南建議: 一線治療:三環類抗抑郁藥TCAs、抗癲癇藥和局部使用利多卡因; 二線治療:阿片類; 三線治療:局部給予辣椒素。 同時相關研究顯示盡管50%以上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聯合應用三環類抗抑郁藥TCAs和止痛劑(含阿片類)以及外用藥物(包括利多卡因或辣椒素),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獲得滿意的效果,而這種多方案聯合使用的方法也因其副作用的增加而受到限制。相關研究顯示糖皮質激素并不能降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有報道發現聯合使用物理治療(包括灸、火罐、理療)輔助藥物治療優于單純藥物治療,主要是由于物理治療可以改善受損神經節供血,有助其營養獲得,加速康復。 歡迎親們點贊加關注并參與討論哈! 參考文獻 [1]布曉婧,劉彤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現狀.皮膚病與性病,2018,40(2):189-192. [2]李彤彤,王雅莉,趙艷霞.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危險因素及防治的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16(3):279-2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