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水太深我要回農村 城市水太深我要回農村 浪哥 00:00/03:33 歡迎關注“吾艾”中醫養生。我們的目標,帶領大家一起健康! 文 / 第五輕柔 / 中醫傳播者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艾灸時常用的穴位及選穴時的思路,以方便諸位網友居家防病養生之需。 這些要穴常傍身 我們知道灸法有扶陽固本通經的功效,對養生防病極有好處。藥王孫思邈亦認為,平時健康無病的人也要經常艾灸以泄風氣,不要認為健康就不以為然,而需安不忘危。 1、養生大穴:神闕、足三里、曲池編輯:新經絡公眾號 艾灸作為常規養生保健工具,可以多灸足三里和曲池穴,有降陰濁泄風氣之功。編 曲池穴為手陽明之合穴,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而足三里生發胃氣、燥化脾濕,為保健要穴。 足三里穴位配伍:編輯:新經絡公眾號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配內關穴治嘔吐; 配氣海穴治腹脹; 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 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痹痛; 神闕又名臍中,為保健要穴,具有溫補元陽、益氣延年之功效。 配長強穴、氣海穴、關元穴,治脫肛、小便不禁、腎虛不孕癥;配關元穴、氣海穴(重灸),治中風脫證。編輯:新經絡公眾號 2、節氣灸:關元、氣海 每遇二十四節氣之時,最好灸一下關元或者氣海穴。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氣影響。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化極是劇烈,此時當溫灸下丹田以固根本,可收養生之妙用。(上丹田為印堂穴、中丹田為膻中穴、下丹田乃關元穴) 3、灸八髎穴以固本 做艾灸, 追求的本是什么?那就是扶腎陽、補腎精,而道家認為骶骨藏先天之精,灸骶骨這塊的八髎穴乃固本大法。吾艾公眾號提示:臨床中,如果把這個部位灸好了,很多婦科病、男科病都不是問題了。編輯:新經絡公眾號 艾灸治病選穴原則 1、先確定病變部位 比如,凡腰背部的病癥,皆可取委中通治。至于腰背部出現的是疼痛,還是瘡疹,病因無論寒濕風熱,都沒有關系,只要是屬于委中穴經絡所過的部位,都可取委中,而且,都有良效。 然后,再分辨其所屬為何經,或循經取穴,或左右前后交叉取穴。也就是說,針灸治病,確定患病部位是關鍵,而不是病或證。針灸時不按臟腑或八綱辨證,亦可取得不錯的療效。 2、灸有反應的穴位 吾艾公眾號特別提示:如果艾灸某個穴位,灸感特別明顯,或者人感覺特別舒服,那么,治療此病、預防此病都可用此穴。比如,胃痛時足三里有壓痛,則足三里既是診斷穴,也是治療穴,還可以提前刺激足三里來預防胃痛。亦有助于用最簡單的方法提高療效。 3、取阿是穴 凡是壓痛所在,即是主治穴位,這是“以痛為腧”。 這個思路可以放寬,比如—— 有瘀滯的絡脈,也是阿是; 局部皮膚的異常變化,或凸起或凹陷、或出疹或見斑塊、或色變或腫脹等等,都屬于阿是; 肥胖病人某處肥胖,某處即是阿是; 周身各處所感覺、所察見、所按壓的各種異常,皆屬于阿是。號 4、近部取穴 例如,鼻病取鼻子近處的迎香、印堂;胃病取中脘、粱門等,皆屬于近部取穴。用艾灸給局部升溫,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吾艾公眾號提示:凡癥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的病證,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 急癥取穴之道 灸人中穴治休克: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昏迷、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內關穴止嘔吐:暈車暈船或孕吐時,刺激內關。(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可。)另外可艾灸:少商穴治呃逆,足三里穴止胃痛,陽陵泉穴緩解膽絞痛,合谷穴治暈厥,太陽穴止頭痛。 灸療順序要分清 《千金要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左為陽,右為陰。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穴位;先灸頭部,后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后灸腹部穴位。不過,對于不同的病情要做到靈活掌握,決不能死守法則。 文章來源于:網絡 |
|
來自: 一水易人 > 《艾艾貼招微商,@微信號yfgao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