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無疑是麗江眾多目標地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個,自從麗江古城的夜空彌漫起現代音樂的嘶喊,就注定了石鼓這樣地方必然的沉寂,重金屬的咆哮總比第一灣上江水的吟唱更讓人亢奮。 來到石鼓,它確實冷清,卻并不寂靜,總有一些人會來到石鼓,來石鼓的人或許感受過了,亢奮過后總是空虛,而閱讀過故事的人卻明白,留下的還有回味。 來石鼓當然是為了看長江第一灣,于是自然的來到了碼頭邊,這第一灣的故事并沒有向我打開,原來我們所知道的,為了一個目標而奔著目標點去的結果,往往得到的只是那個點,你如果想看到目標的全貌,你必須離開目標點并且站得更高。 橡皮艇可以帶你到一個叫三股水的地方,忽然覺得自己像個什么都不懂的人一樣,有那么多自己完全沒聽說過的地方,也就無法明白值不值得去,其實也是對在金沙江中乘坐這樣的橡皮艇有種不安。 石鼓港邊找到石鼓亭,亭中就是使石鼓鎮得名的石鼓碑碣,這是一鼓狀石碑,直徑1.5米,厚0.7米,據稱是諸葛亮南征時留下的石鼓,但是這些傳稱無據可考,所以也不足為信,包括據稱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地方也是石鼓渡口,這也不足為信。 但是,相傳“元跨革囊”發生于此,這卻是足以為信的。 讀過《大觀樓長聯》的人對“元跨革囊”會有所了解,這是歷史上發生在云南的重大事件之一。公元1253年, 忽必烈在此革囊渡江,進入麗江,進而兵進大理。300年來一直偏安一隅,潛心修佛的妙香佛國大理,在蒙古大汗蒙哥南北夾擊南宋的戰略之下,就這樣的滅亡了。 那這石鼓碑上,是否記載與“元跨革囊”有關的事呢? 也不是,石鼓碑為明朝嘉靖年間麗江第九代土司木高所立,碑上正面刻有木高所作《大功大勝克捷記》及一詩一詞, 背面刻有其父第八代土司木公所作四首詩詞。石鼓碑記詩詞為紀念嘉靖年間麗江抗擊西藏入侵的兩戰大捷而作。 碑文清晰可見,我們簡單看下《大功大勝克捷記》寫了些什么:
看得出這位木高土司是以位以忠孝立身的人,抗擊外敵入侵也就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記錄西藏入侵的碑文如下:
西藏的兩次入侵是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二十八年,當時的木高還不是土司,奉父命出征抗擊,兩戰大捷,但這石鼓碑是在他繼位土司7年后(嘉靖四十年)才立的。
木高是麗江木氏土司中文武雙全的一位,碑文的最后是他作的一首詞:《醉太平》
其實并不僅僅是木高擅長詩詞,整個麗江木氏家族都崇尚文化禮儀,《明史·云南土司傳》稱:“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木高之父木公是木氏家族中集詩詞大成者,一生作有詩詞1400余首,徐霞客、楊慎均是木公坐上嘉賓。從元代至清代,木氏22袋土司中有6位具有極高的詩詞素養,這就是被后人稱之為“木氏六公”的 木泰 、 木公 、 木高 、 木青 、 木增 、 木靖。 順便說點趣味事,麗江木氏土司其實最初并不姓木,他們是納西族,名字破有特點,比如木高本名“阿公阿目”,而其父木公本名是“ 阿秋阿公”,其子木定本名阿目阿都,也就是他們的名字是父子相承的,這類似也有別于南詔國王名字的尾字相承(皮邏閣、閣邏鳳、鳳迦異......)。下邊把麗江22袋土司按納西名列出來: (元):阿琮阿良、阿良阿胡、阿胡阿烈、 阿烈阿甲、(明):阿甲阿得、阿得阿初、阿初阿土、阿土阿地、 阿地阿習、阿習阿牙、阿牙阿秋、阿秋阿公、阿公阿目、阿目阿都、阿都阿勝、阿勝阿宅、 阿宅阿寺、(清):阿寺阿春、阿春阿俗、阿俗阿胃、阿胃阿揮、阿揮阿住。 1382年,明朝大軍攻占昆明,梁王自盡,明軍繼續挺進大理麗江,麗江土司阿甲阿得率眾降明,朱元璋封其為世襲土知府仍然統治麗江,并賜姓木,因此阿甲阿得就叫做木得了。這也是整個木氏家族都非常忠誠于明王朝的起始原因。 石鼓西邊的河(并非金沙江)上有一鐵索橋,名為鐵虹橋,年代并不很久遠,始建于晚清。 石鼓亭的西南邊,接上了石鼓鎮上古老的茶馬古道,因茶馬古道經中甸通往西藏,需要渡過金沙江,石鼓這里江面寬闊,水流平緩,適宜渡江,因此這里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 沒有熙熙攘攘的游人,這里的古鎮古道就是原本的模樣,正如嗨歌你要瘋狂的唱,而故事你要靜靜的聽。 沿古道上到坡頂,是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這里的故事之前已經說過,有興趣的點擊以上圖片進入。 即便來到古鎮的最高點,我還是沒有看到向往的長江第一灣,很多的時候,時間無法滿足你多一點點的愿望,帶著一個遺憾的離開了,卻也留下了一個愿望,有愿望不是總比沒有的好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