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個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簡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上文我們講了“甲、乙、丙、丁、戊”五字的來歷,本文將講述“己、庚、辛、壬、癸”的漢字淵源,他們和前五字一樣為最古老的漢字,本義幾經演繹,和現在的意思有很大差別了,一起來了解它們的故事吧! “己”是在繩子上系圈、打結 己,最早見于商代 。“己”本意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己像絲的形狀,是“紀”的本字。造字本義:動詞,在繩子上系圈、打結,用以記數和記事,或標明物品的歸屬者。還有人認為“己”像弋射時綁在箭或石上的絲線。“己”有第一人稱代詞的用法,指自己,是為假借義。早在甲骨文中,“己”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六位的代稱,又常用作帝王的廟號。“己”還有紀識、識別的意思,亦當屬假借,這種意思后來寫作“紀”。 《說文解字》: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意思是:己,定位在中央。像萬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彎彎曲曲的形狀。己繼承戊,字形像人腹。 “庚”的幾種解說 庚的構型與本意尚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解說: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是會意字。根據古代五行學說,庚、辛屬金,代表西方,西方是秋天的方位,主谷,上面的“干”形是草木上的果實,兩邊是手。合起來表示用雙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實。不過,許慎是就小篆字形進行分析的。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庚字小篆作兩手奉干之形,然于骨文金文均不相類。” 有的資料認為,“庚”字是某種樂器的象形,圖1和圖2的字形形似鐘,上為把及提繩,下部為舌,搖動時舌擊壁發聲。圖3的字形像兩邊有耳把可搖的響一類的樂器,猶如后來民間常見的撥浪鼓。本義指“響鈴之類的樂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觀其形制,當是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鉦。”“鉦從正聲在耕部,與陽部之庚聲極相近。” 有的資料認為,“庚”是古代的篩糠器,相當于今天農村所使用的“風柜”。上面的“丫”形是個倒谷米下去的漏斗.其余部分,便是風柜的輪廓。這種農具商周時代已經使用,這就說明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情況,也說明這個字有可能是這種農具的象形。小篆后加的兩只手,使這一意義更加突出。 有論文顯示,“庚”取象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在獵戶座及附近)。參宿下部有三顆小星,稱為“伐星”。參宿與伐星如右圖結合,與“庚”的 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合。郭沫若所認為像樂器之形的“庚”可能是另外一個字。 “庚”字最早見于商代金文(圖1),象形意味非常重,后期發現的甲骨文則將頂端作分叉狀(圖2、3),此后一直到秦代小篆(圖5),字形沒有大的變化。《說文》小篆將中部分裂為左右兩手的形狀(圖7)。秦隸(圖6)將左右部分變作不對稱,右側的平直化而左側的不變。發展到東漢時又將上部的兩斜筆變為一橫,其上再加一點(圖9)。最后,楷書將“干”形的頂部與左側的邊線整合成“廣”字頭,中間的豎筆裂開呈“人”字形,就是今天所見的“庚”字。 《說文解字》: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臍。意思是:庚,在天干中,庚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萬物堅硬有果實的樣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 像人的肚臍。 “辛”的不同解讀 “辛”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構型說法不一。一種說法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把平頭刀的樣子(圖1),上部是刀頭,下部是一個長刀把,可用手握。兩邊有叉,可切割,尖端銳利可刺,是用來在有罪的人和俘虜臉上刺字的刀具。本義就是刑刀。 另一種說法也是象形字,但不是刀的形狀,而是木柴或樹枝的形狀。遠古時代,奴或罪人是不許戴帽子的,只能把樹枝或草莖纏在頭上,所以頭頂“辛”就是罪人。因為古代的“辛”是“薪”的本字,像木柴。頭頂“辛”也就是頭頂木柴的罪人。 還有人認為,甲骨文的“辛”字用兩個樹杈捆扎而成,是捕捉俘虜和押運罪人的工具,類似于“枷”這樣的刑具。從這個意義上講,“辛”的本義也是罪。 在早期金文(圖2、3)里,“辛”這把刑刀以輪廓形變為實體,最上部加了一橫指事符號,表示要鏟割的東西。到周代又在豎畫的中部增加一點作裝飾(圖3),戰國時期點變成短橫(圖4),可能表示刀把的“擋手”所在。隸、楷便相沿金文發展成為今天的“辛”字。 《說文解字》: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意思是:辛,在四時中代表秋,入秋萬物長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剛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會流淚。 “壬”本義為善于使用巧具 “壬(rén)”與“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寫作“工”(巧具),表示聰明機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辦事。金文壬在巧具 “工”的握柄上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使用巧具。造字本義:動詞,善于使用巧具,勝任事務。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一點指事符號寫成一橫。當“壬”的本義消失后,甲骨文再加“人”另造“任”代替。 《說文解字》: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與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意思是:壬(rén),在天干中“壬”表示北方方位。“壬”也代表冬天,表示陰氣到達極點而陽氣萌生,所以《周易》上說,“龍戰于野。”戰,是交接的意思。“壬”,字形像人懷孕的形象。用“子”承接地支的“亥”和天干的“壬”,這是符合孳生順序的。“壬”字在“工”字中加一橫,這與“巫”字在“工”字中加兩個“人”的造字思路相同。“壬”繼承“辛”,像人的小腿。小腿,是擔任身體承重的器官。 另外,巧言諂媚的奸佞之人,也可稱為“壬人”,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難壬人。”也就是:排除邪說,批駁奸佞之人。后世,“壬”字很少單獨使用,即使單獨使用,也大都作天干的第九位。 “癸”的本義手工測量方位 “癸”是“揆”的本字。癸,甲骨文是個指事字:縱橫交錯的“乂”形指事符號 表示東西與南北方向。有的甲骨文在“乂”形符號的四個方位上各加一短橫指事符號,表示用儀器測量方位。有的甲骨文將表示方位的短橫指事符號誤寫成“又”。金文進一步突出了四個“又”的字形。造字本義:動詞,用儀器手工測量精確方位。篆文承續金文字形。籀文誤將篆文字形上部的個“又”寫成兩個“止”,誤將篆文字形下部的兩個“又”誤成“矢”,變成會義結構。將籀文字形中的“矢”寫成“天”。當“癸”的本義消失后,籀文再加“手”另造“揆”代替,強調手工測量。 《說文解字》: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意思是:癸,代表冬令,這時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的篆文字形,像水從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樣子。在天干順序中,“癸”跟在“壬”后面,像人的腳。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認為干支為天皇氏(天皇氏,開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干支的發明,正是以天皇兄弟十三人的名稱命名,除了中央天皇天靈氏(亦曰天穹)外,還有兄弟十二人,為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閹茂、大淵獻。天皇則以十兄弟為十天干,以閹茂、大洲獻配入十二地支,另以十名(后來的地皇兄弟名)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合為十二地支。 十天干起源于早期農業。早期農業的果實與谷物都同等重要,古人將每類作物生產分五個階段,合起來就是兩個巴掌。又因為農業基于太陽,所以將一年十等分后,很自然的將這兩巴掌十個階段的農業生產對應到相接近的時間區間,形成天文角度的十天干。 ![]() 天干寓意: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從文獻記載來看,太古時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天皇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于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