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沙氏(亦稱宿沙氏),居住在山東沿海的夙沙部落(今壽光沿海區域)首領,為神農的諸侯臣子,因其最早發明煮海制鹽,后人尊其為鹽宗。 關于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歷史文獻多有記載。《太平御覽》引《世本》稱:“夙沙作煮鹽。”宋代羅泌的《路史·后記四》記載:“夙沙氏煮鹽之神, 謂之鹽宗,尊之也”,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條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紅、白、黑、紫五樣。”《中國鹽政史》謂: “世界鹽業莫先于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可以確認,夙沙氏既是我國海鹽生產的發明者和倡導者,又是我國海鹽生產的創始人。 關于夙沙氏所在的時代,文獻記載并無多大分歧。《呂氏春秋·用民 篇》曰:“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路史》也認為夙沙氏是“炎帝之諸侯”。據此,我們可以把夙沙氏推定在炎帝或略早時期。 關于夙沙部落的活動地域,比較一致地認為,夙沙部落屬于黃河下游一帶的古東夷原始部落的一個氏族,主管海鹽,歷史記載較少,只有北宋《太平御覽》卷865引《世本》“宿沙作煮鹽”時注稱:“宋衷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宿沙)衛為魚鹽之利。”顯然在宋衷看來,宿沙衛應即夙沙氏,又因為宿沙衛是春秋時期齊靈公的重臣,所以他認為宿沙衛應位于齊國的沿海地帶。有學者據此推測,夙沙氏是活動于山東沿海的原始部落。當時的齊、萊交界是在今山東臨朐、即南北流向的彌河一線,所以,我們可以把宋衷的說法“齊濱海”更準確地界定在彌河以西的沿海地帶。但宋衷把宿沙衛與夙沙氏相混淆是錯誤的,因為先秦文獻《世本》早已指出,夙沙氏的時代要遠早于宿沙衛。 但夙(宿)沙氏與宿沙衛僅從字面就可推知,這兩者應有密切聯系,這不會是偶然的,《左傳》等先秦文獻就記 載,炎黃族群直到東周還有同姓后裔延續下來,所以就有理由推測,宿沙衛很可能是遠古夙沙氏部落的后裔。換言之,夙沙氏的活動范圍在山東北部彌河兩岸的沿海地帶,即今壽光周邊沿海地區。 古鹽場遺址(資料圖) 壽光縣志載,鹽城又稱霜雪城,也就是現在的雙王城。2003年,在南水北調支線西水東調工程壽光北部雙王城水庫,發現商周時期大型古鹽場遺址群。截至目前,在30平方公里的遺址面積上已發現鹽業遺址87處,發現大量商周時期煮鹽的陶質盔形器、鹽井、鹽池、池邊路土、運輸道路 和大面積的紅燒土,紅燒土可能是燒 制盔形器的窯址或大型煮鹽灶,還發現了金、元時期和清代的制鹽遺跡, 每個生產單位包括鹽井、鹵水溝和若干鹽灶等,面積為全國之最。足以說明當時壽光鹽業生產之興盛。 這次考古發現,考古專家們確認雙王城鹽業遺址群就是商朝的制鹽中心這一看法,說明壽光是當時中國的制鹽中心和鹽文化的發源地,進一步以實物證實了夙沙氏在壽光煮海為鹽,這與史料記載傳說是完全吻合的。壽光制鹽有歷史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尚書·禹貢》在介紹九州時記載: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 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意思是渤 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這里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廣大的鹽堿地。這里的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這里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海產品多種多樣。說明在距今4100多年前的夏朝初期,壽光生產的海鹽已成為進獻朝廷的貢品。歷朝歷代,壽光都是全國的產鹽中心,在漢代為山東鹽官的七郡縣之一,到清光緒三十四年,壽光官臺鹽場成為山東最大的鹽場,到目前壽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鹽及鹽化工基地之一。 |
|
來自: daerduocao > 《技能樹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