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 閱讀大使:羅玲 《古詩詞三首》·閱讀中國 來自閱讀中國 00:00 03:24 《古詩詞三首》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dá)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讀著這些詩詞,頓覺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濃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間。 思維導(dǎo)圖
關(guān)于作者 呂巖,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宋代資料記載,他為“關(guān)中逸人”或“關(guān)右人”,但元代以后比較一致的說法是,他為河中府蒲坂縣永樂鎮(zhèn)(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延伸拓展 1.《唐詩鑒賞》點(diǎn)評呂巖的《牧童》:寫盡了牧童的輕松閑適,一派無牽無絆的天然隨意。 2.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等方面有嚴(yán)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于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成熟于唐代。 七絕格律分兩大類,合四種句式。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詩詞鑒賞 《舟過安仁》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小船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fēng)。”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chǎn)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作者作詩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 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dāng)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突出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 關(guān)于作者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南宋大詩人,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5000多首,只有少數(shù)傳下來。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賢祠。 延伸拓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tài),起到點(diǎn)化詩境的效果。例如下面幾首詩詞中,都有對兒童稚氣行為的描述: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②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rèn)雨聲來。
關(guān)于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延伸拓展 1.劉熙載說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澹(dàn,通“淡”),恬靜、安然、淡泊的意思,所以澹語,就是那些與世無爭的話,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diǎn),表現(xiàn)在描寫手法、結(jié)構(gòu)和構(gòu)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在構(gòu)思方面,通過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把一片生機(jī)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nóng)村生活,真實(shí)地反映出來了,又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構(gòu)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2.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diào)”,《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diào)”。雙調(diào)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
|
來自: 靜夜思5z1fvqe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