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名刊薦文︱何哲: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社會經濟價值與分配體系初探

     東河人 2019-04-18

    作者:何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秘書長

    來源:《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使得未來人工智能越來越深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隨著這一歷史性進程的演進,人工智能本身的屬性及其影響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首先,人工智能將逐漸改變自身的機器屬性:人工智能第一次使得機器能夠替代人的行為,特別是人所獨具的智慧行為,從而改變其被動性的純客體屬性。其次,在傳統的社會發展中,人類勞動這一要素貫穿始終:人因為勞動而自我進化并改變客觀世界,最終形成高度繁榮的人類社會,勞動賦予了商品重要的價值屬性和交換體系。第三,當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并成為經濟社會勞動的主體時,人類將退至何處或者何去何從,這將是一個更為深遠的問題。

    對于上述第一個主題,也即人類社會本身的主體性問題,已有一些研究進行了探討。本文主要針對第二個主題進行深入討論。我們將逐步深入揭示三個問題:首先,人類勞動在傳統經濟體系中是居于何種核心位置?其次,人工智能體系越來越多地替代人類勞動后,將對傳統經濟體系造成何種重大的價值衡量與交換機制的障礙?第三,人工智能全面參與后,人類的價值與交換體系應該是什么形態或以什么為基準。

    傳統經濟體系中人類勞動的核心位置

    本文所謂的傳統經濟體系,是相對于高度發達的人工智能時代而言的。在傳統經濟體系中,價值和圍繞價值形成的價格體系,是整個傳統經濟市場體系運轉的核心邏輯和機制。因此,價值與價格如何形成以及交換,是傳統經濟體系中最為關鍵與核心的問題。在傳統經濟體系中,價值與價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種解釋與邏輯,即勞動價值論、要素價值論與需求均衡論。而無論對于哪種理論,人類勞動都居于核心位置。

    (一)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不是馬克思提出的,但是被馬克思吸收改造以揭示生產過程中連續的價值賦予與傳遞過程。該理論認為,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者連續的勞動過程不斷賦予的;伴隨著整個生產鏈的全過程,商品的價值逐漸累積。勞動又分為兩種: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本身。在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商品的交換價值,并在市場中形成價格。商品價格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通過商品的流通與交換體系,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性勞動整合起來,形成了致密的改造自然與服務自我的勞動網絡。可以看出,在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和體系中,人類勞動是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因和存在與運動形態。而從分配角度,由于勞動價值論認為一切價值都來源于勞動,因此,勞動是商品分配的唯一尺度。

    (二)要素價值論

    要素價值論則認為,商品價值與價格取決于投入要素的價值與價格。商品的要素是由生產場所(土地)、商品原材料、勞動所共同形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后,則加入了知識與技術進步、企業家管理等。商品的價值由這些要素共同決定。要素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根本區別是,要素價值論認為價值不全是由勞動本身所創造,資本本身可以產生價值,因此可以參與到產生價值的分配。

    然而,要素價值論所否定的是勞動創造所有價值,而本身并沒有否定人類勞動。首先,勞動本身是要素價值論中的重要要素。其次,資本累積和投資需要人類的參與,管理活動本身也屬于人類勞動。而對于要素的組合也就是知識與技術進步,則更是由人類所投入的大量研發勞動而產生的。在要素價值論中,人類勞動依然占據最為重要的地位。在分配領域,要素價值論則將勞動作為生產要素之一,根據勞動的參與程度和比例,綜合按各要素投入比例分配產品。

    (三)市場均衡論

    市場均衡論不考慮商品本身的價值,而只考慮商品交換時的價格。該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其價格衡量。價格本身是由市場供需雙方的平衡決定的。市場均衡論又進一步演化形成了有效市場、部分有效市場與非有效市場理論。市場均衡論雖然沒有直接與人類勞動建立聯系,但其本身卻蘊含了人類勞動的價值凝結。

    對市場均衡論而言,商品本身的價格是由市場稀缺性決定的。而商品稀缺性來自于兩方面:一是其本身材料的稀缺性,而發現和開采稀缺性材料需要凝結大量人類勞動;二是來自于核心工藝的獨占性和特殊的品牌、質量等,同樣需要大量人類勞動。而在分配領域,市場均衡論則間接形成了勞動參與分配的機制,勞動間接決定產品的稀缺性,復雜勞動創造的稀缺性越高,得到的社會分配越多。

    可以看出,無論是何種價值理論,勞動在整個傳統經濟體系中,都起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價值標的物作用,并以此參與到商品體系的分配過程。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勞動在經濟體系中的替代與沖擊

    (一)傳統時代機器對人類生產性勞動替代的特點與局限

    機器對于人類勞動的替代并不是近來才有的。進入到工業時代之后,機器迅速拓展到生產的全過程。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以前,機器所替代的人類勞動,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是簡單勞動。雖然機器整體能夠完成復雜的制造任務。然而,在每一個環節,機器所能夠完成的勞動是相當簡單的。縱觀所有的機械作用,無非包括推、拉、擠、壓、鉆孔、切削、折疊等簡單勞動的分解,再通過工業流水線完成從簡單到復雜勞動的聚合。

    第二,是提供能源的勞動。通過對含能介質的形態轉換實現對外做功輸出能量,如蒸汽機、內燃機等。這在工業時代以前是通過人力或者畜力、水力等實現的。

    第三,是反復重復的勞動。作為生物的人無法高強度長時期完成重復性勞動。通過機器實現對人的重復性勞動替代,能夠提高勞動效率和避免勞動損傷。

    第四,是大強度或者大尺度的勞動。如通過大型機械完成在大型礦山的勞作,或者是高強度的加工,通過人單獨不能完成。

    第五,是高精度的勞動。極細微環境下,人無法通過自然視覺和手進行加工,需要借助光學儀器和精密機械進行加工,如微米、納米制造,基因工程等。

    盡管工業時代后,機器已經逐漸融入了人類的所有勞動中,但依然有以下幾類勞動不能由機器獨立完成:

    第一,不能進行多環節自動耦合的復雜勞動。多環節的復雜勞動需要更為復雜的運動控制系統和更為精妙的機械組合。這些需要人類精心設計,并且進行人工干預。

    第二,不能替代人類進行管理活動。在勞動生產領域以外的管理活動如計劃、組織、協調、預算等活動,機器遠不能完成。

    第三,不能進行復雜環境的判斷和決策。電子計算機出現以前,幾乎所有的控制系統都是利用負反饋原理進行。更為復雜的邏輯則要等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更復雜的邏輯控制,目前也不能完全替代。

    第四,不能進行高度思考性腦力勞動。在電子計算機出現以前,機器幾乎不能替代人類進行腦力性活動。

    第五,不能進行面對面接觸性的服務性勞動。大量研發、設計、調查,中期的物流、庫存,后期的推廣、營銷、售后等,大都需要以人為主體進行。

    因此,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出現以前的傳統機器時代,人類始終在整個經濟全過程處于核心位置。

    (二)人工智能對人類生產性勞動逐漸替代的階段性發展

    整體而言,目前學界與工業界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弱人工智能階段、強人工智能階段、超人工智能階段。

    1.弱人工智能時代。弱人工智能,又稱之為狹義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ANI),即是指人工智能只能夠在某一方面的人類工作上協助或者替代人類,如圖像識別、信息檢索、信息判斷等,而不具備全面復合自我學習能力,無法全面地與人類智慧相比。

    弱人工智能時代的歷史已經很長,廣義而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都屬于弱人工智能時代。在這一階段,機器具備了若干智慧屬性的功能,能夠部分替代人類的腦力勞動。人類本身依然牢牢掌握了對整個經濟鏈條的控制權。因此,在弱人工智能時代,人的勞動并沒有被根本性地替代,而是機器更多的是部分協助了人的勞動。人的勞動特別是生產決策,人工智能的研發,產品與生產線的設計等,依然在商品的價值中占據重要位置。

    2.強人工智能時代。強人工智能,又稱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是指人工智能體具備了普遍的學習和自適應訓練能力,具有高度的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和新事物的理解與學習能力,能夠自我學習新的領域和自我完善。在這一階段,人工智能已經具備了和人一樣的學習與理解能力,人類所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勞動,人工智能都可以自主完成。

    強人工智能何時到來,在學術和業界爭議較大,一般認為在2020-2050之間。強人工智能的到來,將使得人類第一次面臨著嚴重的勞動替代問題。在生產領域,絕大多數的生產都是由強人工智能自動完成的。在面對面的服務性活動中,高度逼真的人形機器人,也能夠實現對人類的替代。

    3.超人工智能時代。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ASI),是指在強人工智能的基礎上,通過海量的數據整合和高度的學習與自我進化能力,具有遠遠超越人類智慧水平的人工智能。有學者估計,在2060年,超人工智能有可能出現。

    超人工智能一旦誕生,意味著新的智慧形態的進化完成。生物形態的智慧將不再是目前唯一的智慧形態。這就意味著,無論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人都不再成為物質產出的必然主體。人依然可以從事各種形態的勞動,但更多的是自娛自樂。物質產品將主要由智能系統生產。絕大多數的服務活動,亦主要由高度智慧人工智能與高度擬人態的機器人提供。這將根本性改變傳統經濟的生產分配運作模式。

    傳統經濟系統貨幣價值體系運作的邏輯與優缺點

    迄今為止,人類經濟體系運作的主體邏輯一直都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即通過物質的交換體系來實現勞動的分工與合作,并促進更好的生產力的發展和效率改進。經歷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乃至所謂的后工業時代,人類通過貨幣來衡量商品價值,并實現經濟體系的組織和分配。即便是計劃經濟的嘗試,也沒有取消貨幣的存在。因為這種體系是在落后技術與社會組織條件下的大面積經濟生產與公平分配的最優策略。在其背后,隱含著三個核心的現實前提和問題。

    (一)物質與物質生產是稀缺的

    傳統時代,生產力的低下導致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產品相對于人不斷增長的需求是稀缺的。物質稀缺性也意味物質生產的組織與技術體系的稀缺性。物質稀缺性意味著在使用和分配物品時,就必須要根據需求的緊迫性和效率性來進行。而在傳統時代,對于個體需求的緊迫性和效率性以及兼顧公平性最簡單的評價方式,同時也是最不壞的方式,是通過貨幣價格的方式,來實現程序平等的交換。盡管這種交換會產生利益的不均等或者造成分配向資本集中,但是其對于生產的促進和商品的全社會流通有更大益處。因此,傳統時代通過貨幣價值體系來衡量與分配產品,也是物質稀缺性的根本現實所決定的。

    (二)人的勞動是物質生產的核心

    正由于物質的稀缺性,決定了人們不能輕而易舉地獲取生存所需的物品。因此,生存物品的來源就必須要通過個體某種形式的努力,這種努力就是勞動。因此,勞動的意義就有雙重性,一是從個體角度,是個體獲取必要生存物資的手段和量的衡量;二是從社會發展角度,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整個社會勞動的組織,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與進步協同工作。因此,傳統貨幣價值體系從生產意義方面而言,就是通過貨幣價值來實現全社會的勞動協作。

    (三)勞動是獲取產品分配的重要原則

    產品實現后,按照何種方式來分配產品?傳統經濟體系,主要是按照對產品的勞動貢獻程度來實現的,包括按資本分配,也可以認為是對之前勞動獲取除去消費的剩余累積價值的承認。因此,勞動成為分配的最重要原則。在工業時代,這一原則還未改變。通過這一原則,實質上促進了人類源源不斷地在生產系統上的勞動投入,并通過勞動的組合升級,完成更復雜的工作。

    以上可以看出,傳統的經濟系統,其實質就是以勞動為內在核心、以貨幣為外在組織形式的生產-交換-分配體系。這一體系經過漫長的人類社會演化,形成了人類在不完備的技術與信息條件下的最優選擇。其典型的優勢在于兼顧了成本、效率與公平性,然而,其內在的問題也在于其本身的體系在演化中同時受到了自我的侵蝕。

    從成本角度講,這種傳統的勞動-商品-貨幣方式,運作邏輯最為簡單,所有勞動者只需要圍繞著提供各種形式的勞動然后獲取最大量的貨幣就可以了,理論上,這一過程是不需要外界管理組織調解,而可以自發實現有序的運作的,因此,其額外的成本最小。

    從效率角度講,根據市場理論,符合一定條件(自由競爭、信息透明、無壟斷)的市場,具有天然的優勢,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和在競爭中勝出,每個廠商都盡可能地改進生產,節約成本,提高質量,降低價格。而每個消費者受制于預算約束,都盡可能地購買提供最大需求滿足的產品。因此,整個體系通過簡單的貨幣系統實現了供需的高效匹配。而在現實中,即便不符合理想條件的市場,也具有較高的效率滿意度。

    從公平角度講,傳統的體系至少滿足了三個方面的公平:一是勞動獲取報酬公平,不勞動者不得食,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的;二是產品交換形式公平,每一步市場交換在理論上都是等價交換,不存在暴力脅迫的現象;三是競爭勝出公平,市場競爭的勝出者理論上是通過效率與產品改進實現的。

    然而,隨著傳統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這一系統本身也越來越向其不利的方面嬗變,產生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從目的角度來說,傳統以貨幣為核心的經濟系統從最初的組織勞動增加勞動的數量和復雜程度,逐漸演變成了貨幣系統的自我增值,也就是創造了大量的與實體經濟無關或者很低關聯的純粹金融經濟來實現貨幣系統的增值,如將天氣納入期貨,將不良貸款包裝成債券等,而逐漸失去了組織勞動體系的經濟初衷。

    從效率角度來說,當傳統以貨幣為核心的經濟系統的初衷逐漸改變后,那么隨著貨幣系統的金融體系內部空轉所產生的增值就會大于參與實體生產所產生的價值增值,那么,整個貨幣系統的相對成本就會上升。對于實體而言,其融資成本也會相應地上升,也就是說,大量的貨幣系統空轉,抬高了整個體系的資本成本,實際就是抬高了整個勞動-商品-貨幣的經濟系統的總運作成本。

    從公平角度來說,傳統貨幣循環系統越來越自我循環的結果,是越來越形成壟斷金融集團,其通過手中累積的資本形成了對市場的高度控制權,從而不斷從實體生產中抽取利潤。這時候,就形成資本一定程度上與勞動的分離和龐大壟斷資本對具體勞動的剝奪。而勞動的財富累積量越來越趕不上資本循環帶來的累積,社會形成嚴重的分配不平等狀態。

    因此,可以看出,在傳統時代,勞動形成產品并通過貨幣實現交換,從而在整個人類社會組織起了龐大的勞動體系。而最終貨幣的發展反過來侵蝕、吞噬勞動基礎和剝奪勞動的價值創造能力(也就是馬克思講的剝奪剩余價值)。當貨幣交換體系促進勞動的增長和組織時,就產生了經濟的正向發展,而當貨幣交換體系抑制了勞動的增長和組織時,就形成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一言以蔽之,人的勞動是傳統經濟體系的基石,而貨幣成為人類勞動的衡量基石,在傳統時代,“勞動—商品—貨幣”的組合形成了最優的經濟生產與分配體系,圍繞貨幣最終與勞動掛鉤,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構建了龐大的經濟協作系統,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然而,以上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類勞動作為經濟體系核心基礎的地位上的,當機器越來越能夠替代人類勞動后,傳統經濟體系的基石和運作也會發生根本性的動搖和改變,這直接也動搖了勞動-貨幣-商品密不可分的循環鏈條,傳統以勞動和貨幣分配產品的模式也會發生根本性的動搖。

    四、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經濟體系的可能形態與邏輯

    結合當前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可能趨勢,可以推斷,未來的人類經濟體系,將會呈現出以下的一些核心特征:

    (一)物質產品將越來越豐富,乃至逐漸改變商品的稀缺性屬性

    工業革命后,人類通過機器替代了大部分體力勞動,從而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第一次在某些情境下解決了產品稀缺性的問題,甚至會形成短期的生產過剩與經濟危機。然而,這種產品豐富,依然是短期和局部性的。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購買能力相對于生產能力的不足產生了局部過剩,而不是整體上改變了物質稀缺性。工業時代基于人類與機器混合勞動的市場條件下,就業和分配依然是不充分和不均的,從而導致:產品的過剩只是相對于有限的購買能力而不是總需求。其次,人所能參與到的勞動是有限的,人力投入的約束性,制約了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第三,在工業時代,生產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的擴散范圍也是有限的,這就使得:少數廠商能夠通過對技能與知識的壟斷,創造出特殊質量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在總體上是稀缺的。

    以上三個層面,在人類未來的階段,都將產生深刻的改變。首先,人類相對購買能力的增長速度開始飛速提高。這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技術的飛速提高,降低了單一產品的成本與價格,從而間接極大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伴隨著新型經濟體投入到世界經濟循環與生產技術的提高,各種生活必需品乃至奢侈品的價格都在整體性下降。另一方面,個體的其他資本累計,也增加了個體的購買能力。整個社會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普通個體也可以擁有較多的資產性收益。而這些資產性收益又客觀上增長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的投入,促進了產品的增多,降低了產品的稀缺性。其次,人工智能的進步提供了勞動無限增長的可能。智能工廠可以無限地擴張其生產與服務能力,在設計、制造、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機器都可以替代人類,從而進一步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同時,物質回收系統也將提高物質的循環利用效率,單一產品的成本進一步被攤薄。

    第三,知識的擴散降低了產品的質量差異,從而在總體上改變產品結構性稀缺的屬性。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傳統時代被少數生產者掌握的技能,能夠無損地大面積傳播和擴散,網絡化生產體系,使得整個全球生產系統能夠穩定地生產同樣品質的產品。其他相關的設計、服務等知識也同樣得以便利的擴散。這就使得傳統上少數高端產品的品質稀缺性將由于整體產品的品質提升而消除。

    (二)人類勞動與物質性產品生產以及生產性服務逐漸脫離

    當人工智能逐漸深入替代人類從事復雜生產性勞動后,物質產品的形成與人類勞動將逐漸脫離直接關系。弱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參與到構建動態柔性的智能生產系統中,并以少量的人類智慧和人工干預實現不同系統的耦合。強人工智能技術出現以后,人工智能將具備自我設計智能生產系統的能力,人類只需要下達產品的需求后,智能生產系統將自動提出生產方案,匹配原材料和生產系統,進行要素組合,并利用物聯網渠道,進行智能配送。在這一全過程中,絕大多數情況不需要人工干預。

    而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活動也將被人形機器人所替代。具有高度人工智能嵌入和靈活的感知與運動系統以及仿生的高度擬人外觀的機器人,將能夠提供今天人類所從事的絕大多數生產性服務工作,如配送、銷售、面對面的咨詢服務等,而其成本則僅僅是維護費用和一些電費。從物質性產品到大多數服務性產品的形成,都將與人類勞動相脫節。也就是說,生產性勞動這一概念,也將會成為歷史。

    (三)貨幣/產品獲取與生產性勞動逐漸脫離,貨幣與市場的內涵將改變

    當生產性勞動這一概念逐漸消失后,傳統時代的圍繞勞動價值形成的貨幣/商品體系,也將自行消解。貨幣不再是生產性勞動的度量,而只是一種交換符號。同時,物質產品由于來自于幾乎沒有人類參與的智能產品體系,也不再需要與生產性勞動掛鉤。以勞動換取貨幣,或者以勞動衡量產品價值和價格的體系,則就不再有實質性的意義與現實存在基礎。那么,以下的一系列問題就會自然出現,貨幣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產品的價值將如何形成?將根據何種原則對產品進行分配?

    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價值與分配體系的發展趨勢

    由于當前還處于弱人工智能向強人工智能時代轉型的時期,未來經濟體系的到來可能還需要至少二三十年的時間,因此,這里的探討只是基于技術趨勢的一種估計。未來的人類社會價值與分配系統,將呈現出以下幾個相互聯系的特征:

    (一)傳統的物質產品交換市場將逐漸消失,市場以非物質性服務活動交換為主

    當智能網絡將深刻地嵌入到整個生產環節的各個部分,絕大多數的勞動系統都由人工智能完成,人類不再參與其中。物質的交換,也不再需要實體的市場而只是進行虛擬的數字結算即可。而對于每個消費者而言,其面對的也將是完整統一的智能生產系統,消費者只需要提出需求,然后就由智能系統調度進行設計、制造直到配送到戶,剩余物品則由智能系統進行回收。因此,作為人類之間的物質交換功能的市場已經逐漸失去了其原有意義。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市場體系就會很快消失,市場交換的功能依然將長期存在。但交換的內容已經不再以物質產品為主,而是以極少數的人類自我生產的藝術和個性化產品與人類之間的非生產性/社交性活動為主。智能體系生產的產品將是廉價的,但是人類自己生產的將可能很昂貴,雖然看起來質量甚至會更差。而人類之間社交性的活動,也可以通過技能交換,服務交換等形式進行。

    (二)貨幣將逐漸失去其物質交換屬性

    當傳統的物質交換市場將逐漸轉型后,貨幣的物質交換功能,也將逐漸轉型。傳統時代貨幣的核心是用于衡量生產性產出價值并幫助實現商品的交換。而隨著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和可分配貨幣總量的不斷增長,個體所擁有的貨幣量將遠遠大于必要的物質產品的交換需求。這時,雖然商品價格依然有高有低,但是,每個個體都可以從智能生產系統上換取足夠多的必需品,那么,貨幣就逐漸失去了物質產品交換媒介的屬性。也就是說,即便是需要用貨幣通過智能系統換取物質產品時,個體擁有的貨幣量將遠遠大于必要消費的量,貨幣在物質交換時的預算約束已經不再有意義。

    (三)生活必需品由智能系統無償滿足

    在資源稀缺時代,由于物質的相對稀缺性,人們必須通過預算約束和勞動提供來換取必需品,從而激勵勞動和避免浪費。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物質產品的供給將是普遍、豐裕與廉價的。因此,一種更為可行的方式,是在一定的(生活必需與適度滿足)的范圍內,智能系統給予無償的滿足。那么,一個問題隨之而言,這種滿足會不會抑制產品的多樣性和減少市場主體的動機?在傳統時代,生產多樣的產品,是具有相對高額代價的,因此,必須要通過市場競爭與激勵的方式來實現,并保證過剩產能的退出。在智能時代,完整的智能柔性生產體系將具備低成本進行多樣性生產的能力。而人工智能體系,不需要像人類生產者一樣被激勵。智能柔性制造網絡將在全網范圍內調度生產資源盡可能地根據下單先后生產每一種多樣的產品,一旦某些產品的下單量超過了當前的生產能力,智能調度系統將調度柔性生產設備生產,并停掉沒有需求的產品。這種即時的供需對接,在傳統時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少量生產性活動+大量非生產性活動創造和換取額外貨幣

    盡管未來智能時代物質性產品將相對豐裕,然而總會有相對短缺的事物。如何衡量這些物品的價值,就需要貨幣系統和交換市場。在人工智能時代,除了獲取生活品所需的貨幣可以直接分配給每個公民,其他貨幣將由少量生產性活動與大量非生產性活動共同創造。在未來,少部分生產性勞動依然由人來進行,如前沿科學的研發與新自然領域(外太空等)的探索,對人工智能系統的設計與維護,人機智能系統的交互與訓練,創造需求(新產品設計),文學與藝術作品創作等。人工智能要實現完全替代將會經歷較長的階段。其他創造貨幣的過程將由大量的非生產性活動構成,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談、陪伴、溝通、知識傳遞、娛樂、安撫、照顧等,都可以被設計為對應貨幣單位,從而換取必需品之外的物質和人際的服務提供。這種設計的目的,是保證人類社會交互的存在,從而保持人類的社會結構完整與自我進化。

    (五)貨幣主要用于衡量和交換人類之間的非物質性活動

    未來社會,創造貨幣由少量的生產性勞動和大量的人際交互形成,因此,貨幣的主要用途將是用于衡量與交換人類的非物質性交互活動。一種可能是,未來的經濟衡量將由目前的生產總值系統(GDP/GNP)來轉換為四類。第一類是物質系統的量,包括人工系統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所創造的財富的總量;第二類是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智慧總數的量,包括人工智能與人類本身;第三類是人類所從事的少數生產性勞動的總量;第四類是人類之間的大量的社會性交互活動,這將成為貨幣創造的主體。這四種形態都將增加貨幣總量,但第四種將是主體。

    (六)時間、技能、知識等多元要素都可以轉化為貨幣

    除了以上的幾種機制外,社會還將發展出其他貨幣形成機制。主要包括三種:一種是時間,人可以通過向時間銀行,抵押自己的社交時間來換取社交性貨幣,從而獲取來自他人的社交服務。第二種則是技能交換,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技能分享,則可以更多的獲得社交性貨幣,從而促進人類的技能增長和保持。第三種是向智能系統注入知識,人類所具有的創新性知識,依然具有高度價值的,這本質上也是一種生產性勞動。

    (七)貨幣最終將失去對人類物質與非物質行為的預算約束

    傳統時代貨幣的目的是在不完備技術條件下促進勞動組合與提高效率,從而構建完備的人類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系統。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體系,將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物質產品,從而解除人類的物質匱乏恐懼。貨幣對物質支出的約束將越來越有限。人與機器融合的智能系統將會形成多元評判來更有效地提升資源分配的效率。對于非物質性的人類交互,貨幣只是一個不斷促進人類交互的工具以避免人類蛻化。因此,以勞動-貨幣-產品為核心的傳統經濟系統,將在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與對傳統社會的整合進程中,逐漸自我消解,人類將進入更有效率的社會生產與社會交互模式的新文明階段。

    結語

    無論怎樣,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人工智能體系都將對傳統人類的生產、消費與社會交互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的現有形態。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體系,將有可能被新的經濟形態所替代,其經濟形態的核心是價值衡量與產品分配。本文從這一核心視角出發,探討了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可能的經濟形態與核心邏輯轉換,并提出了七大可能的改變:(1)傳統的物質產品交換市場將逐漸消失,市場以非物質活動交換為主;(2)貨幣將逐漸失去其物質交換屬性;(3)生活必需品由智能系統無償滿足;(4)少量生產性活動+大量非生產性活動創造貨幣和換取額外貨幣;(5)貨幣主要用于衡量和交換人類之間的非物質性活動;(6)時間、技能、知識等多元要素都可以轉化為貨幣;(7)貨幣最終將失去對人類物質與非物質行為的預算約束。未來的社會發展形成的價值分配體系,可能有多種路徑,本文只是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學者關注。(注釋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秋霞A级毛片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免费福利| 四虎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成人网站网址导航|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WWW|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在线 |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正在播放酒店约少妇高潮|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暖暖 在线 日本 免费 中文|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激情五月开心综合亚洲|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成人免费AA片在线观看|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YY111111少妇影院|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观看|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被公疯狂玩弄的年轻人妻| 日韩av中文字幕有码|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