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家長要先給孩子做榜樣 家長和老師教孩子學英語,應該如何教呢?讓孩子學英語,應該是陪伴孩子學英語;啟蒙階段的孩子總是喜歡跟著大人做,看到家長玩手機,孩子也會去玩手機;看到家長看電視,孩子也跟著看;看到家長看書寫字,孩子也會跟著看書寫字。陪孩子玩游戲,孩子也會喜歡讓家長陪著玩;如果家長讓孩子自己玩,孩子習慣了就不會主動去找家長玩。所以你想讓孩子做什么,首先你要做什么;帶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印隨效應。剛剛開始,家長會覺得孩子什么都想要,只要是新奇的東西,都會讓孩子想拿來;離開了爸爸媽媽的懷抱就會哭,所以安全感對孩子很重要。 如果家長坐在旁邊,對孩子指指點點,或者一會讓孩子做這個,一會讓孩子做那個,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應該怎么做;都是家長靠嘴巴來發號施令。孩子沒做過,就不知道怎么做;還是沒有是非分辨能力,就不知道什么是對錯;只是覺得家長高興就是對的,家長不高興就是不對的;如果孩子沒學好,家長就批評甚至責罵,孩子會不開心。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下次出現了錯誤,看到家長臉色不對,就不說了或者干脆回避;這樣就開始隱藏了孩子生活學習中的不足。所以有的時候,孩子有錯,家長有很大責任,沒有顧忌到孩子的感受,也沒考量到自己教育過程中方法是否恰當,語言是否能夠起到作用。只是按照家長的習慣,去說,去教;孩子身上也會出現家長的習慣。 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 比如讓孩子孝順父母,你告訴孩子怎么做才是孝順,然后自己不去做;這樣孩子也沒辦法親身體驗到,真實遇到情況的時候,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家長去做的事情,孩子也跟著做;這才是教孩子最好的方法。家長平時不喜歡做的事情,就不要讓孩子去做;為什么呢?家長平時不喜歡做的,家長不去做,甚至是不屑于做;反而讓孩子去做,孩子失去榜樣的力量。凡是不要孩子做的,家長自己也不要去做;為什么呢?家長已經認識到榜樣的力量,而且對孩子影響不好,不讓孩子做是為了孩子將來習慣和成長考慮;而家長如果去做的話,孩子就會覺得大人做的事情,為什么不讓小孩去做呢;以后家長的話就沒有了權威了。經常叛逆或者讓家長操心。 在期待孩子有能力之前,家長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 幼少兒英語學習,希望孩子有優秀的聽說讀寫能力;要跟誰學呢?少兒英語培訓的老師會教會孩子,字母,詞匯發音,拼讀拼寫,口語交流對話的方法,老師希望孩子能夠盡快的學會,從而完成教學任務;而孩子的學習掌握程度,和孩子的理解程度有關,吸收消化能力有關;如何讓孩子有比較強的理解能力呢?靠家長以及家庭環境的熏陶,上幼兒園了,家長要開始給孩子灌輸教育,啟蒙思想,不要天天玩了;要開始接觸社會,學會獨立生活,安全意識,文明禮儀,社交技巧,互助友愛,學習能力;家長要給孩子啟蒙學習能力,就是理解能力;通過日常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學習到家長教育的,更要讓孩子學會思考,不要只會跟著模仿,模仿別人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習慣了之后,孩子就會跟著外面的人模仿,學好或者學壞,家長有的時候是看不到的。所以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思考的能力。 經常性的讓孩子做,聽從指揮,只是灌輸,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消化,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聽家長的話,從家長或者老師的話中整理思路,了解內涵。互動的過程,尤為重要;不要只單方面的去讓孩子做,也要發揮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力,激發孩子的生活熱情和學習興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的過程也是在提升孩子的能力;經常的去和孩子溝通,陪伴,不僅增加感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習動力都有很大幫助。 |
|
來自: xiaohuare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