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原礦的問題
原礦是一區域概念,因紫砂泥最早在丁蜀鎮黃龍山被發現開采,延續上千年,解放后,隨著陶瓷產業的迅猛發展,陶土的開采也擴大到周邊山區,人們相比較后發現,還是黃龍山的陶土、包括紫砂泥最好,質地純正,品質最優,因此引入原礦的概念。原礦:即黃龍山的礦,本山亦指黃龍山。隨著社會的發展,陶土的開采也繼續在向外圍擴展,因此,現在和將來意義的原礦:是指產于丁蜀鎮地區的紫砂礦。這里要弄清兩個概念:一是、原礦產出的紫砂最好,但不是原礦所有的紫砂都是最好,五個手指有長短,所以,也有優劣之分。二是、原礦產紫砂,但不是產出的全是紫砂,也有粘土、高齡土、陶土,這就要靠從業人員憑經驗去分辯篩選。所以,原礦是好,但不管是從業人員還是消費人員,都不能迷信。
2、關于真紫砂泥與真紫砂壺的問題
很多朋友在買壺時會問,這壺是真紫砂泥的嗎?是真紫砂壺嗎?回答這問題非常容易,都可以保證說,我這是真紫砂的,這回答絕對沒錯。但往往是買回去用了以后你會大失所望,這主要問題是:你所提的問題與你心里的要求不一樣,實際你心里的愿望是,用買的壺泡茶能保質、保色、保香,另如果好養最好。這愿望就不是真紫砂泥的壺就能一定達到的。紫砂是一個大的范疇,沒有界限也沒有標準。用真紫砂礦料煉的泥誰能說不是真紫砂泥?那問題出在哪?這就是泥料的煉制,紫砂泥的煉制:是煉泥人全憑經驗來調制的一種技術,也是上千年來人們不斷總結出來的一種特殊文化。為什么紫砂泥的煉制沒有書籍傳播介紹呢?這與紫砂的特殊性有關,我們看到的礦源,都和石頭差不多,其實每一地、每一層、每一塊、每一批的礦料都有細微差別,在煉制時全憑煉泥人根據經驗來作細微的調整。如果從微觀上講,沒有相同的礦料,也沒有相同的煉制方法,也沒有完全一樣的泥。料變、人變、方法變,所以,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要想寫成書,真難!這就是說,最好的礦料,如果你不會煉,煉出來的只能說是紫砂陶或陶土。宜興紫砂有三大法寶,一是有最好的礦源,二是有上千年傳承下來的煉泥技術 ,三是有上千年的傳統制作工藝。所以,真紫砂泥與好紫砂泥是兩個概念,我的好紫砂泥的標準是:泡茶能保質、保色、保香。如果你還想在此基礎上要好壺,那還要形好、工好。
3、關于什么紫砂泥最好的問題
紫砂是一大類,可以用很多方法再分類,每一類中的泥都有優劣之分,每一個具體的泥,只是在相應的類中一個點,不能代表一種泥,比如,現在市場認為底槽清最好,但底槽清也是一大類,有好有不好,紫砂泥的好壞與礦料和煉制方法有關,與名稱無關。所以,這問題現在無終極答案,或無法回答。如果你信誰說的什么什么泥最好,那是你的權利。
4、關于化工泥的問題
紫砂調化工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進步的標志,關鍵對那個“化工”怎么理解,近代很多“化工廠”生產或使用有毒物質,危害了周邊環境,人們深惡痛絕。但紫砂的“化工料”與那個“化工廠”是兩碼事,紫砂里添加的化工料是金屬氧化物,這些化工料按化學成份來講,在紫砂礦料里大多就有,只是物理特征不同而已,就好比人工提純自然界的物質,是用來改變紫砂泥料的物理特征。科學的調制我認為是好事,但任何事情有好處必有壞處,關鍵看那個量的問題。如想了解化工泥更多信息,請參閱我的博文《紫砂與化工》。
5、關于紫砂壺有異味的問題
人們喜歡用紫砂壺泡茶,是因為用紫砂壺泡茶能保質、保色、保香,為什么會保質、保色、保香呢?是因為紫砂有一定的透氣性,有透氣性就會有吸附性,所以一把透氣性好的紫砂壺,你放在一個有什么味的地方,時間長了壺就會有那里的味, 這是正常現象。現在很多人買一把壺回去一聞有味,就斷定是化工的,請問:什么化工料經過一千多度高溫出來你還能聞到那味?一把沒有透氣性的壺你想它有味也不會有。葉公好龍的故事是笑話,現在居然還有那么多的葉公,可能是太有文化了。
6、關于開壺的問題
有一種說法,紫砂壺經日久使用,壺內漸生茶山,不用放茶葉,注入開水也有茶香味,我經過實驗比較,證明這是錯的,茶山即茶銹,是有機質,有機質就會變質,說明這是茶銹的香味是誤傳,那香味是從那來的呢?紫砂有透氣性,同時也有儲氣性,經常泡茶,紫砂壁通過熱漲冷縮逐漸吸入茶葉的香氣,如把壺洗凈,一點茶銹不留壺內也是香氣撲鼻,說明這香味不是來自茶山,而是紫砂里的儲氣。紫砂壺最先儲的氣肯定是窯中之氣,所以歷來有開壺之說,開壺說白了就是除味,就是要把紫砂里的氣換出來,就象擠海綿里的水,一次、二次、三次也很難擠干,換紫砂里的氣只能通過熱漲冷縮把氣換出來,味重的可能要很長時間才能換盡。這不影響使用,所以,如不是故意上味,有味的壺肯定是透氣性好的紫砂壺,沒味的壺則不一定就有透氣性。如何開壺?紫砂是硬的,不象海綿可以用手擠,那只能通過熱漲冷縮把紫砂里氣換出來,開壺時把壺浸沒在煮水專用的加熱容器里,用清水,可適量放點茶葉,煮開后,拿出冷卻,味重的可反復多次,現在的新壺,一二次即可。
在重水地區的朋友要注意,不要用自來水開壺。否則,開壺后壺表會有一層白粉。那是碳酸鈣沉淀,洗不掉。
7、關于紫砂泥、紫砂壺的成本的問題
現在有些人在買壺時還價有絕招,不管壺多少錢,先問,你這壺的泥才多少錢一斤啊?一個壺要用多少泥啊?再說還是民工的,壺還那么貴。一把壺的泥是用不了多少,現在絕大多數人用的泥都在百元以下一斤,通常一把壺用一、二斤泥就夠了,但不管是有證還是無證的人做壺,都離不開時間、技術、毅力的付出。十年前很多做壺人出去打工,就是說做壺收入很低,現在做壺人的收入略好于建筑工人,這在全世界來說,這種唯一的技術,唯一的資源面向全世界,這收入可以說不過分吧?再說一把壺的壞做好、刻好到進窯前,還不能說有價值,到出窯后去看的那一剎那,發現壺燒壞了,就是告訴你,你之前的所有勞動和付出,變成一文不值。所以一把壺的成本包括:泥料、做工、相關人員的零星勞動、運輸風險成本、燒成風險成本、各種稅收費用、經營場地的費用、包裝宣傳的費用等等。 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會按簡單成本賣嗎?
8、關于價格與價值的問題
紫砂行業是個特殊的行業,紫砂產品不僅有一般商品的屬性,還因為是工藝品、資源的稀缺性,還同時具有收藏價值, 一把壺的商品價值:按《資本論》說,就是凝結在這把壺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簡單地說,就是這把壺的綜合成本。價格通常以錢的量來表現,一般情況下,一個商品的價格要高于價值 ,不然,誰會去產生做實業呢?一把壺的價格形成的因素比較多,基本的是綜合成本加上合理利潤,另外,如果是名人大師、還會加上品牌價,如果有社會關系資源的還會加上社會關系價,在不同地區還會有地區價,所以,一把壺在不同人手里,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里價格都會不同,紫砂是高風險行業,理應有高收益回報,但價格最終還是由供需關系決定,需決定價格。如果沒有人要壺了,大師壺的價也會跌到地,如果人人搶壺,民工壺的價也會漲上天。
9、關于某某人的壺在多少價格合適與壺的好壞問題
每個做壺人的初始成本、市場環境,心理預期都不同,價格是由市場環境決定的,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市場環境來給自己的壺定價,誰也不會知道別人的市場環境和心理預期是怎樣的,所以,你如果一定要問,旁人只能說不知道。關于某某人的壺好與不好的問題:做壺的人沒一個是呆子,所以不可能會有人一把壺也做不好,也沒有全能之人,所以不可能會有人什么壺都能做的非常好。要明白的事是,你要買的是壺,不是做壺的人。一把壺的價值,不是只有做工。
10、關于紫砂壺收藏價值的問題
現在收藏大多是為了增值,要增值那是將來的事。因何而收藏、將來因何而增值,可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能真正預測未來的人可能不多,俗說:預知三日,富可敵國。如果你能預知未來三年甚至三十年,那可更了不得。簡單點說,收藏價值是指: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你所收藏的標的的市場價去掉你現在入手的市場價,如果是正值,那你收藏的增值了,如果是負值,那你虧了,這和炒股票是同理,但炒股是短時間的,收藏是長時間的,如果你真是收藏,到三五十年后再問價值,可以說現在的紫砂絕對有收藏價值,如果三五年后或三五個月后就要求增值,那誰也無法保證,因為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收藏是指對自己非常喜歡的物品收而藏之,收藏的是喜好。收藏價值是為價值而收藏,說白了,收藏的是會變化的錢。如果自己不懂,又不知自己是否喜歡,就盲目跟風收而藏之,那只有到將來才會知道收藏的是什么。如果要想收藏增值,起碼要清楚為什么要收藏,將來因什么會增值。紫砂壺是實用品,在制作中帶有工藝性,在鑒賞中帶有藝術性。就會因各人的鑒賞力不同造成各人的評審價值不同。有句老話,物以稀為貴,關鍵你對這個“稀”字怎么理解。現在是盛世講收藏,于是收藏理由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如果你看不明白,我勸你還是腳踏實地吧,如果你能看出將來會因什么而增值,那你就大膽收藏吧,將來必有厚報。
11、關于三點一線、口蓋嚴密、斷水、流口水的問題
都知道紫砂壺的嘴、把、鈕是人工裝上去的,在裝的時候會受光線、視覺、上脂泥、光面了潔以及燒成變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絕對在一線,如果有這種壺只能說純屬巧合,本紫砂堂的壺只要求三點基本一線,也就是肉眼基本看不出有偏差就行,如果誰要用工具或儀器測量三點一線的精確度,本紫砂堂沒有這種壺,建議到別處尋找。
關于口蓋嚴密,紫砂壺的二次整口技術是制作工藝上的一個巨大進步,整口蓋是為了使蓋子能通轉不卡,不搖幌,為的是利于使用方便和整潔美觀。而不是為了口蓋嚴密性,因為終究還是紫砂的,口蓋越嚴密,使用越不方便,越容易損壞,壺一旦損壞,就好比人一樣,生命終結,壺也和人一樣,平安是福。要明白一個最大的道理,存在才有價值。所以,本紫砂堂所出之壺,要求口蓋合縫無隙,圓滑通轉,寧可寬一點,絕不過緊。
關于斷水、流口水。現在有二次整口技術,現代出的壺基本都能很好地斷水,關鍵你在試的時候還要看壺形、壺的大小、高矮、壺中多少水,如果壺中水是滿的,你想怎么斷就會怎么斷,如果是半壺水或很少量的水,除非你在太空中水會斷,越大的壺,越難斷水,這是簡單的大氣壓力知識。關于倒置不掉蓋也是同樣的道理,越小越矮的壺,越容易做到,越高越大的壺,越難做到。關于流口水,流口水是正常現象,只是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有的看起來不流,只是壺中的水位在某處之上不流,在某處之下就開始流,因為水有附著力,流口水現象的輕重與壺形、嘴形、藝人的技巧都有關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當多大的事看。
12、關于出水的問題
早期的壺是獨孔,出水爽嗎?不一定,倒茶時會把茶葉和茶湯一起倒出,茶葉還會阻塞壺嘴,后改成篩網,為的是過濾茶汁,使茶汁更清爽,防止茶葉倒出,也防止阻塞壺嘴,在倒茶時茶葉常常會擋住小孔,出水量會減小,這是很正常的事,簡單的辦法是把壺幌一下問題就解決了,現在很多新壺友把這當作大問題,說什么做工太差,做壺的人只能是啞口無言。現在很多壺友買壺時會說,老板,一定要幫我挑個出水好的壺。可惜的老板怎么也不知道,怎樣才算出水好。大家都知道,水的流速與水壓有關,水壓越大,流速越快,壺面到壺嘴就一點點高度的壓差,怎樣才能使出水有力?一種辦法是在壺嘴里裝個高壓泵,那真有力了,還有個辦法,就是請求外星人援助,這問題可能會解決。特別聲明:本紫砂堂的壺保證出水正常,但無力提供出水有力的壺,敬請各位愛壺的朋友諒解。
13、關于跳砂、鐵熔、鐵黑(美人痣)的問題
跳砂:顧名思義,就是一粒砂在壺表面因受擠壓而飛出,在壺面上留下一個砂眼。為什么會形成跳砂的呢,就是砂粒與砂粒之間沒有緩沖,硬碰硬,當收縮力達到一定程度時,粘結力最小的那粒砂就會跳出,形成跳砂。能跳砂的料至少能說明兩點,一是砂料非常純正干凈,二是砂料較硬,越硬的紫砂晶相越好,品質越高,就是說,能跳砂的料基本上是上乘料,極品料。用這種料做壺,誰也無法避免跳砂。鐵熔、鐵黑(美人痣):原礦純正的紫砂在燒成后大多會有鐵熔(露出壺表的鐵粒),鐵黑(映在壺表里的黑點),統稱美人痣,歷史上很多壺都有美人痣,不純的料或品質低的料就不會有美人痣出現,如果有美人痣,特別是鐵熔,基本可以斷定是原礦純正的上乘料。
很多壺友接受不了跳砂,認為那是做工差,也接受不了美人痣,認為是料不純或是化工的,解放前的壺沒有化工料,為什么會有美人痣呢?顧客是上帝,最終市場說了算,誰不改誰倒霉,不光掙不到錢、還引來是非,真是出力不討好。要想沒跳砂、沒美人痣是非常容易,只需在料里多加點細泥,你想跳砂、想美人痣也不會有,而且也容易做了,成品率也高了,也好賣了,真是皆大歡喜,但壺的品質也大大降低了。在我看來,實在是可惜,好剛沒用在刀刃上。所以,本紫砂堂堅持推出跳砂泥,美人痣泥。愿意買就別挑毛病,而且還不便宜。
14、關于紫砂壺的燒成與燒成溫度的問題,
盡管各種紫砂泥是千差萬別,但紫砂的燒成溫度基本在1100到1280度之間,燒沒燒好就是要看結晶度,如果沒有燒到結晶,這時的透氣性是最好,但同時也有一定的滲水性,抗震性低(就是牢固度),容易腐蝕風化,容易損壞,難以使用長久。燒的溫度相對越低,收縮變形越少,成品率就越高,而且品相越好,所以,現在的壺很多沒燒到位,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壺是按人賣的,燒出瑕疵反而會影響聲譽和價格。如果燒到全結晶,抗震性是最好了,不容易損壞,也難以腐蝕風化,但透氣性也相對降低了,由于燒成溫度越高,收縮變形越大,成品率就越低,所以,燒過頭的非常少,除非有特殊原因。一把壺燒成的合適結晶度最好30%到70%之間,同一種泥做的壺,由于制作時的干濕度不同,藝人的制作功力不同,在窯中環境不同,不同窯的氣氛不同,燒成溫度都會不同,比如,同一個料甲藝人做一種壺要燒二號標,乙藝人做另一壺可能只要燒一點七號標。所謂高溫或低溫,通常是指燒的窯,普通窯到頂是二點五號標,二點五號標以上是高溫窯。所謂沒燒到位,是指壺還沒結晶或結晶度不夠,并不是指要燒高溫,所謂燒過了頭,是指過分結晶,玻相太重,并不是說要燒低溫。有些料燒低溫也會過頭。
15、關于砂與砂感,砂皺與砂皺在肉眼下的分辨率問題
先說紫砂泥,紫:是指顏色,這里是指泛紫色,顏色較寬。紫砂是指紫色的砂。紫砂泥是指紫色的砂調成泥狀的泥。做壺用的紫砂泥中的砂,其形態呈砂狀,而能成為砂狀的物質不是只有紫砂,比如石砂、黃砂、陶砂、熟砂等。做壺用的紫砂顆粒大小是越勻等越好,即使四十目的砂,做出的壺。表面的砂雖然清析可見,但看還是均勻細膩、扶之如玉,傳統泥料一般只看到砂皺,很少看到有明顯、突出的砂粒。現在很多人把浮在表面、突出表面的砂稱之謂砂感好,這里要特別提醒,不是有砂感的紫砂泥就一定好,不是看到有砂感的砂就一定是紫砂。
再說砂皺,砂皺的成因主要是因收縮,表皮面積縮小形成的,另一原因是紫砂顆粒燒到結晶后,結晶顆粒內部因收縮放射出來的小顆粒形成的,這就是說,砂皺不是絕對的,受很多因素影響,一是砂料的純度,如果純度不夠,砂粒與砂粒之間就會有緩沖,不會被擠出,二是做工,做工越好,表面越緊密,就是密度大,燒制收縮時表面收縮力就大,因此會有更多的砂會被擠出,如果是注漿坯,手拉坯由于內外密度一致,基本不會出砂皺,三是燒成,現在有少數人的壺沒燒熟就賣了,買的人只知道沒瑕疵,品相好,某某人的壺喜歡等原因買去了,如果溫度過低,那只能叫壺,不能叫紫砂壺,最好的料也不會有砂皺。
關于砂皺在肉眼下的分辨率問題,很多人說,我怎么看不到砂皺?上面說過,影響砂皺的因素很多,紫砂印象www.提醒首先,如果不明白什么是砂皺,就是有砂皺你也不認識。如果做工低,溫度偏低,砂皺就會很少或會沒有,如果是泥料很細,肉眼就可能看不出來,要借助放大鏡看。如果泥料里顆粒大小相差很大,就是純紫砂也很難看到砂皺,如果泥料純度不夠或是雜料,再怎么弄也不會出砂皺。
16、關于什么樣的茶要用什么樣的泥料的壺泡的問題
泡茶為什么要用紫砂器皿泡最好?是因為紫砂有透氣性,不同的紫砂泥的透氣性有區別,不同的茶泡制方法有區別,通常來說,透氣性越好,對茶的保質、保香功能越好,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小葉茶、嫩葉茶因沖泡溫度稍低,宜用中大品、透氣好的泥料的壺,如果是大葉茶,老葉茶要高溫開水沖泡,如是即沖即飲,宜用朱泥中小品壺,逼汁、逼香快,如是冬天可邊煮邊飲,宜用透氣性好的中大品壺,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前面說過,什么名稱的泥料都是一大類,有好有不好,如果你一定要問,什么茶要用什么泥料的壺泡好,我回答不了,你愿意信誰就信誰去。
17、關于什么茶要用什么壺型泡的問題
這又是一個格式化的問題,無法用規格化的語言來回答清楚,不管怎么回答都可以說是對的,把所有回答匯聚成一句話就是:紫砂壺什么茶都可以泡。但由于我國地大物博,茶葉的種類、規格很多,壺的大小形制也多種多樣,各人喝茶的方式、習慣、場合、目的等各不相同,所以各人在泡茶的方法又會有細小差別,就是說:不管你怎么回答都不可能全面。因此,不管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用紫砂壺泡茶,基本是為了能喝到可口的茶湯,能泡出最好的、自然的芳香。不管是什么茶,可分兩頭走,一頭是出汁快的茶,宜用稍大點的壺,用以中和前后湯汁的濃度,不然頭開茶很濃,兩開后就沒味了。另一頭是難出汁的茶,難出汁的茶葉要用沸水沖泡,壺內茶湯一次出盡,不然會降低沖泡效果,對于這類茶 ,你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配所用壺的大小。總之,物是死的,人是活的,關鍵要靠自己經驗的積累。
18、關于紫砂泥礦深淺的問題
過去很少有人關注紫砂泥的好壞,因為解放前是傳承的,做壺人懂,解放后工廠化,有專門采礦和煉泥的人懂,“紫砂門”后,是一“門”驚醒玩壺人,四面八方的玩壺人都到丁山特別是鎮東尹家市場來探尋同一個問題,什么紫砂泥最好?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只有天知道,很多做壺人、商家也因此被嚴重打擾,無法做壺、做生意,但來者都是客,不說不禮貌,不說顯示沒水平,要是說了,說上三天三夜也沒人懂,還越說越糊涂,這也引起從業人員思考的二個問題,一、什么紫砂泥最好?這個問題對從業人員來說并不重要,當然能懂最好,重要的是第二個問題、如何又好又快地回答完這問題,既能使客人滿意,又不影響自己的正事,于是,在尹家一帶逐漸形成一個“正確”答案,紫砂泥埋的越深越好,問者大徹大悟,求得了“真經”,滿意而去,因為越深開采的成本越大,所以紫砂肯定越好。答者也因此成了“專家,行家”,又能專心做壺,不誤事,一舉兩得。問答雙方都不亦樂乎。與此同時,紫砂泥埋的越深越好這條“正確答案”很快在媒體、網絡上傳播,而在鎮西的陶瓷城的商家可沒幾個人知道,當很多買家到陶瓷城來問,你家的泥是多少深的?商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了,于是,陶瓷城的商家又接受了買家的傳授,所以現在是無泥不深,真不真不重要,關鍵是要表明個態度,還有誰敢不深?
個人提示:紫砂是礦產資源,和其它資源礦基本一樣,礦源呈帶狀分布,就是礦脈,礦脈的走向受地質變動的影響很大,有水平帶、斜坡帶,垂直帶,同一礦脈形成于同地質時期,所含物質,巖化年代基本相同,所以品質也基本相同,要找到礦脈首先是在地表找,如是斜坡帶或垂直帶只能往下挖,比重新找礦脈容易的多,八、九十年代和修紫砂路時都發現過淺表水平礦,解放前的紫砂全是淺表礦的,品質非常好 ,二號井、四號、五號井原是開采甲泥的礦,紫砂只是附帶品,所以,紫砂泥越深越好只是個無奈的解釋。這個無奈的解釋傳多了,也成了“真理”。
19、關于新泥老泥的問題
過去沒有新泥老泥之說,只有陳腐泥與普泥之分,隨著集體所有制的紫砂廠轉制,一批新的人群進入煉泥行列,泥料的煉制也多樣化,為迎合市場,泥料的品質也越煉越低,“紫砂門”的爆發就是必然的了,此后人們發現,廠煉泥是純正的紫砂泥,令人放心的泥。廠后泥,參差不齊,真假難辨,于是市場在逐漸宣傳老泥,推崇老泥。更令人揪心的是,新泥與化工掛鉤,不明真相的人群認定新泥就是化工泥,新泥在人們心中變成魔鬼,無人敢說自己的壺是新泥,于是現在無泥不老,說的越老越好,關鍵是:新泥老泥誰人識呢?不識不重要,態度很重要,因此,誰敢不老?真有那么多老泥?
個人提示:在溫飽都難以為繼的年代,人們有多少財力、物力儲存泥料?在原料極其廉價的情況下有沒必要過多儲存?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已是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山已沒,城非昨,幾十年前連住的地方都不夠,那有地方藏泥巴?有幾個人會把泥料當金子藏?如果全是老泥,現在的泥那去了?紫砂泥料的好壞,不在于新或老,關鍵在礦料的純度和煉制方法上,如果現在的泥按老法煉,難道不是好泥嗎?是誰虛偽?誰騙誰?
20、關于紫砂泥料的名稱的問題
以前紫砂紫泥料的名稱很少,基本是按類起名,比如,朱泥、紅泥、清水泥、紫泥、段泥等,還有就是按礦料的顏色分,比如,本山綠泥、天青泥、青灰泥、白麻子泥等。隨著市場的發展,現在給紫砂泥起名的方式多種多樣,更多的是按燒成后壺的顏色來起名,所以,現在紫砂泥的名稱是五花八門,沒有不敢起的,只有想不到的。懂紫砂的人知道,紫砂有色變性,一種泥不同配比,燒不同溫度,不同燒法,可以出現很多種顏色,也就是可以說成很多種泥。很多不同的泥可以燒到接近同一種的顏色,就是說,很多種泥又可以說成是一種泥,這就亂了紫砂泥名稱的本源,現在一把壺若干年后誰也弄不清到底是用什么泥做的。經常會有壺友來問這樣的問題,請幫我看看我這壺是什么什么的泥嗎?明白上述所說,你就知道回答肯定的:“是”。不過,這“是”不一定是那“是”。還有人會問,你那有什么什么泥的壺嗎?回答也是肯定的,“有”,不過這“有”不一定就是那“有”。
21、關于職稱與證書的問題
職稱起源于職務的稱呼,現在的職稱基本用在技術領域,反應一個人在該行業內的職業技術等級。紫砂領域里的職稱是個歷史的產物,或直接點說,實際是市場經濟運作的產物,起初的職稱基本是集體申請或個人申請,只要申報,交清費用,補齊資料,基本能入師門。最早一些是有集體申請的,市場運作的,先知先覺的人最先辦證,而真正做壺的人很少有人辦證,主要是因為職稱與實際做壺人在經濟利益上的關聯度不大,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有證反而會失業,紫砂門事件后,是一“門”驚醒做壺人,盡管紫砂門事件后政府對職稱的考核嚴格把關,但考師的隊更是風起云涌。由于現在考職稱對文化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把一大部分真正有實力的民間高手擋在“師”門之外,這就是在現實中有些不做壺的或不會做壺的人有證,有些一生都在做壺的人沒證。從另一方面說,職稱反應的是一個基本技能,一個人在有證之前和有證之后所做的壺并不會有多大的差別,也不是說高工就一定要做一萬元以上的壺,民工只能做一千以下的壺,各人針對的市場環境和客戶群不同,顧客是上帝。
證書:即證明真實性的書。紫砂壺的證書:即證明該壺的相關信息的真實性,不是說一定要有職稱的人開的才算是證書,無職稱的人開的也一樣是證書,其作用是一樣的。證書證明的真實性越高,證書的效率越高,證明的真實性越低,證書的效率越低,當證書證明的真實性成為不確定時,證書本身就毫無價值(市場除外)。當今紫砂領域,由于現在還沒有什么技術能在紫砂壺上做有效的防偽標簽,通常是以制壺人開的書面證書為主,由于這種證書無法與制壺人、和所制的壺起到有效的相關聯的證明作用,于是這種證書的證明力就成了不確定性。由于現在紫砂市場,新手和不懂壺的人很多,這部份人能夠依賴的只有證書,證書說什么信什么。現在市場上的證書,說是書,實際是錢,在利益面前,人格也會變,何況是不確定的“證書”。現在有些證書是一書包百壺,真可謂萬能證書。所以現在的市場是內行看壺,外行看書。
特別聲明:本紫砂堂的作品證書:能基本標明所要證明的作品的詳細信息以及信息的真實性。不保證此證書除真實價值以外的任何價值。
22、關于代工的問題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得益于社會化的大分工,紫砂行業也是在這大分工下的一個領域,許多國內企業帖的是外國人的牌子,實際是中國人在幫外國人代工,很多知名商標,實際本身并無實業,全是委托加工,說白了也是代工,紫砂行業也有許許多多的子行業,任何行業只有專家,沒有全能,所以既分工又合作是行業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市場的需要,比如;做一把壺由泥泥、模具、成型、泥繪、雕塑、陶刻、燒制、加工整形等多個人共同完成的,不能說合作的就是代工,如果一定要說代工,這種代工的界線誰也無法去劃定。在制壺領域,代工制作是普遍的現象,一方面,這是市場分工不同形成的,顧紹培大師說的一句話很經典,做壺的人應該專心做壺,如果一手做壺、一手賣壺,其結果是壺也做不好,壺也賣不好,賣壺的人也是一樣道理。另一方面,代工不是簡單的代工,通常落款人(以前稱老板)會對代工者進行再指導、再培訓,就是通常說的壓工,壓到什么工給什么價,這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比如給大師代工,首先代工者的基本能力要過大師關,然后大師還要對其再培訓,就是壓工,當滿足大師的要求后才會代工制作,在這過程中大師就好比是伯樂,代工者就好比是千里馬,我們既然認可大師的眼光和工藝技能,為什么不能認可大師認可的千里馬呢?形成代工還有另一重要原因,紫砂到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防偽技術,這就給市場參與各方提供了有利的資源配置條件,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同樣也適合這個市場,所以,只要有市場,就會有代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