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1964年,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第一部《人生七年》的紀錄片。采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 當我們把這部紀錄片堅持看下來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也許他們每一個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生。也許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環(huán)境不同,會塑造出不同的人,但是人生,就是那樣。 夜行者 影片講述了一名年輕記者在夜晚的洛杉磯調查犯罪,最終自己也卷入“犯罪”的的故事。 比起同類型的片子,此片無任何懸念、驚栗,而是用冷靜的鏡頭讓觀眾自我感受到新聞中帶給人們的血腥與無情。特別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編導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人性的貪婪,以及為了追求這種娛樂效果的媒體的為達一切目地的殘酷。比起那種正能量的影片,該片更能深刻、尖酸地反映世風日下的現(xiàn)實,以及那種不計因果的急功近利,這正是本片的想要探討主題。 荒野生存 影片改編自喬恩·克拉考爾于1998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取材于發(fā)生在1992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一個理想主義和超驗主義者克里斯多夫·強森·麥坎得勒斯因厭惡社會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后獲得智慧的故事。 誠然很多人都無法成為如電影中男主那般浪跡天涯的存在,但無疑《荒野生存》這個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令人得見了一個理想主義者對不拘自由的追尋,正如電影中那句“我想那么年輕,干凈 ,那么寂寞地生活著。直到自己可以毫無防備的突然失蹤在馬路上的那一天。” 烈日灼人 該影片講述了由于政治運動帶來的災難,主人公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著迫害的故事。 看片的過程中經歷了人性的反復,不能單純用同情這樣幼稚的情感去看待人物。純真無邪得要命的小女兒,在成人的環(huán)繞下顯得孤獨而不自知。復仇和迫害全然繞道而行,直到最后也未有破壞家庭的表面寧靜。最難得的是告密者的處理,飽含了人性的掙扎。唯一明示的政治標識,大概是片尾隨著氣球冉冉掛起的斯大林畫像。 楢山節(jié)考 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于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導演像研究一塊古化石一樣,通過影片的特殊語言表現(xiàn)了一個恪守原始習俗的封閉世界,在那里人們笨拙而又執(zhí)著地活著,在皚皚白雪里死去。樸素的生命觀體現(xiàn)著他們生命的頑強,然而這種原始的樸素的道德習俗卻又在無形中壓抑著他們的人性。觀眾在該片中不但看到了死亡同時也看到了一曲生命的贊歌,該片將生者和死者都表現(xiàn)的極具美感和莊嚴感。 一個字頭的誕生 阿狗是三十多歲的黑社會馬仔,他處于艱難的抉擇中,要么繼續(xù)渾渾噩噩的在黑道上混下去,要么轟轟烈烈的大干一場。于是發(fā)生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結局。 該片是韋家輝的第二部導演作品(第一部是《和平飯店》),亦是銀河映象的招牌之作,其黑色幽默手法之荒謬,暗喻之高超、手法之狂放,表演之精彩,幾乎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最大的突破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