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sily Kandinsky,Green emptyness 或許你已經知道那條新聞,上海一位17歲男孩,疑似與母親發生爭執,突然從車中沖出,跳橋而亡。如果你還不知道這新聞,我不建議你看事發過程的視頻,媒體不應該放出這條視頻,那太過殘忍。 我一直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并不應該特意去分析,因為其中并無普適性的因果關系,極端就是超越了人們的認知,會以毫無征兆的方式發生。 地球上數十億人,每天發生億分之一的極端事件,都有數十起。你看這些新聞,容易誤解為這是人類的常態,悲觀、失望,甚至抑郁。頭腦里始終有個概率觀念,是好的,不要用極小概率的事情恐嚇自己。 概率還能夠解決焦慮。人在過度焦慮之中,可能一點正常的信息,就會刺激他做出極端的事情。人與自己,人與世界,人與他人,兩代人之間,那些焦慮,多數來自對概率的無知,要么不承認自己普通,要么不承認他人普通,總想生活在概率之外。 我們的父母,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極大概率是普通人。天才是中彩,事實上,不可能存在一條天才生產線,按照操作手冊就能產出天才。中彩的事情,一般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普通人只要誠信、勤奮,一生的快樂程度不會低,知道這點,我們大概能與一切和解。作為孩子,你不會譴責不完美的父母,他們會有疏忽,他們是普通人。作為父母,你不會苛責不完美的孩子,他們達不到很高的目標,他們是普通人。作為一個人,你不會懟天懟地,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一個人的成熟度,就是一個人對抗度的下降,更多對他人的接納。不是發自內心,你做不到,接納是偽裝不了的。你說得天花亂墜,不接納還是不接納。人為什么會越成長越接納?因為你知道人生不易,成長很難,推己及人,就會對別人寬容。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不會強求他人完成。一切健康的關系,都沒有強求,都是基于愛。一切強求,都會毀掉健康的關系,最后產生恨。 我觀察身邊那些活得好的中年人,其實都是有點“慫”的,目標似乎也定得很低:保持身心健康,盡量降低各種風險,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沖突(說話,有什么沖突是必要的?)。這種“慫”之后其實是責任,要對家人負責,要對公司與員工負責,自己垮了,會連累很多人。而那些對抗性仍然很強,處于高風險狀態的中年人,可能就還沒有活明白,一個閃失,讓自己最愛的人都難受,失去所有,卻沒有時間再次重來了。 雖說人生一定要親歷,少年與青年難免對抗性更強,但越早接受自己的普通,則越早承擔責任,自己的內心也越早得到寧靜,也能將這寧靜傳遞給人,自己的家人與朋友就能少受困擾。這也是一個人成長的責任。 |
|
來自: myth360doc > 《[連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