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墓志創(chuàng)作的鼎盛期,據(jù)統(tǒng)計,目前僅刊布的洛陽唐代墓志已經(jīng)達到6000余方。這其中就包括 顏真卿早期書法作品《王琳墓志》、 草圣張旭唯一的一件墓志楷書作品《嚴仁墓志》、 狄仁杰所撰文的《袁公瑜墓志》韓愈所撰文的《竇牟墓志》,等等。網(wǎng)店seo 4月18日,由洛陽師范學院主辦,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等承辦的“貞石風華:洛陽唐代墓志拓片巡展”上海站在金山區(qū)博物館一樓臨展廳開幕。“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金山區(qū)博物館獲悉,此次展覽分為歷史名人墓志書法展區(qū)、楷行篆隸書法風格展區(qū)、互動體驗區(qū)等,共展出河洛地區(qū)墓志拓片書法精品100余件。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中不乏彌足珍貴的展品。如顏真卿早期風格作品《王琳墓志》(開元二十九年) 和《郭虛己墓志》(天寶九年);草圣張旭唯一的一件墓志楷書作品《嚴仁墓志》;梁升卿書丹的唐代名相《張説墓志》;書法家徐浩撰文或書丹《陳尚仙墓志》、《陳希望墓志》、《崔藏之墓志》、《崔賁墓志》、《張埱墓志》;政治家裴度撰文、權璩書丹、舒元輿篆蓋的《楊元卿墓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所撰文、竇庠書丹的《竇牟墓志》。 墓志拓片:隸書區(qū) 洛陽師范學院副校長龐彩表示,此次展覽甄選的河洛地區(qū)100余件唐代墓志拓片書法精品,名家眾多,風格各異,大部分未曾公開展出,展品很多出自顏真卿、徐浩、梁升卿、張旭等名家,也有不少來自民間書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充分體現(xiàn)了河洛地區(qū)唐代書法藝術水平,同時也宣傳和傳播了古代書法、雕刻、裝飾等傳統(tǒng)藝術精華,對于了解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藝術,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yǎng),促進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陽光對澎湃新聞說,“此次展覽的墓志拓片以盛唐為主,部分是中唐。因為唐代洛陽最為輝煌的時段就是武周到盛唐。這些展品都是近30年以來洛陽出土的唐代墓志的精品,涵蓋了盛唐時期的許多著名書法家以及真,草,隸,篆多種書體,如徐浩,顏真卿,張旭等。許多還是首次公開展示。” 顏真卿撰并書 《郭虛己墓志》局部 “這些墓志拓片除了具有很高的書法研究價值,其墓志內(nèi)容的歷史、文學價值亦為研究唐史就有很重要的輔助作用。展覽中大部分都已做了相關研究和釋讀,如正在編輯的《新中國出土墓志-洛陽師范學院卷》以及已經(jīng)出版的《洛陽新出土墓志釋錄》、《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中有它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們的釋文。”毛陽光說。 顏真卿撰并書 《郭虛己墓志》局部 唐代是墓志創(chuàng)作的鼎盛期,據(jù)學者統(tǒng)計,目前刊布的洛陽唐代墓志已經(jīng)達到6000余方。從書法角度來說,唐代墓志藝術內(nèi)涵豐富,書體多樣,志文多用楷書,這與唐人尚法的嚴謹是分不開的。但除了楷書之外,還有隸書、行書。由于北朝后期發(fā)生文字復古現(xiàn)象,因此唐墓志中也會出現(xiàn)許多隸書。而墓志出現(xiàn)行書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倡導,即以行書入碑。雖然唐代行書墓志的數(shù)量并不在少數(shù),其書寫呈現(xiàn)的多樣化形態(tài)和藝術成也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墓志所書寫者都有當時大書法家的參與,或者有受到隋唐書法大家虞世南、歐陽詢等影響下的小名頭書法家的參與。 墓志拓片:行書區(qū) 從其歷史價值、文學價值上來說,唐代墓志也墓志創(chuàng)作大家韓愈為例,其所作墓志約有三分之一被《舊唐書》《新唐書》所采用,成為“正史”的傳記材料。墓志創(chuàng)作大家韓愈為例,其所作墓志約有三分之一被《舊唐書》《新唐書》所采用,成為“正史”的傳記材料。是墓志文體的重要變革期。它逐漸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程式化的敘寫模式,即由對亡者生平事跡、品德操行、外貌才能的敘述與頌揚,以及簡單粗略地表達撰者、家屬對亡者的悼念之情,轉變?yōu)榱俗邚娏业膫€性書寫與主觀情感,從而彰顯出較強的文學色彩。既有對于詩歌等形式的吸納,又有對史傳等其他文體亦的滲透。如墓志創(chuàng)作大家韓愈,其所作墓志約有三分之一被《舊唐書》《新唐書》所采用,成為“正史”的傳記材料。因此,這一變革拓展了墓志文體自身的內(nèi)涵與外延,促進了唐代墓志原有文體格局的變化與發(fā)展。 展覽現(xiàn)場 而金山區(qū)博物館副館長余思彥則告訴澎湃新聞,“墓志除了有其自身的書法價值、歷史價值之外,它也是一種中國孝文化傳遞與表達的方式。眾所周知,墓志分上下兩層,上層稱為“蓋”,下層稱為“底”,底部刻有墓志銘,蓋上刻有標題。古人為了紀念逝去的父母,就要請不同的人來書寫蓋與底,在這之前還要請人來撰文,最后就會請刻工來刻。如此繁雜的過程,古人總是一板一眼,一絲不茍。因此,可以看出墓志不僅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載體。這個美德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是古人通過墓志來傳達子女對父母長輩的懷念、紀念之情。” 貞石風華:洛陽唐代墓志拓片巡展 據(jù)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5月8日。另外,上海是“洛陽唐代墓志拓片巡展”的第三站,展覽在上海閉幕之后,還將到北京、武漢、西安、蘭州等地進行巡展。 ———————————————— 部分展品 王琳墓志 徐嶠撰,顏真卿書。楷書。開元二十九年(741)十一月二日葬于龍門西崗。2004年5月洛陽南郊龍門鎮(zhèn)張溝村北出土。 王琳,字寶真,太原人,出身世家大族。十八歲嫁于徐嶠,婚后夫婦琴瑟和鳴,感情甚篤。開元二十九年(741)七月二十八日卒。王琳卒后,徐嶠親自為妻子墓志撰文,并托請顏真卿手書。 顏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為唐代著名書法家,以忠烈、善書聞名于世。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追贈司徒,謚號“文忠”。此志書于顏真卿32歲時,是已知顏氏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為他于張旭親授筆法之前的作品,其“顏體”風格已初露端倪。 郭虛己墓志 顏真卿撰并書,楷書。天寶九載(750)五月十五日葬于偃師縣首陽原。1997年10月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磚廠出土。四側刻瑞獸、海石榴及牡丹花紋。 志主郭虛己,太原人。自幼聰明好學,一生宦海沉浮,官至工部尚書,晚年與吐蕃征戰(zhàn)多年,最終“薨于蜀郡之官舍”。天寶八載(749)六月十五日卒。顏真卿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此志書寫于顏真卿41歲時,比著名的《多寶塔碑》早3年,是他早期書法的代表作。用筆挺拔嚴謹,結體方平端莊,具有浩然正氣和勃勃生機。顏體楷書氣象雄渾、體勢寬博的主要特點在這幅作品中已透露出來。 袁公瑜墓志 狄仁杰撰并書。楷書。武周久視元年(700)十月二十八日與妻孟氏合葬于洛陽北邙山。 袁公瑜(613-685),字公瑜,陳郡扶樂縣(今河南太康縣西北)人。歷官大理丞、兵部郎中、中書舍人、安西副都護等職。高宗永隆中流放振州,后又流放白州。垂拱元年(685)七月二十五日病終,享年七十三。武周追贈為相州刺史,故墓志稱其“生榮死哀,歿而不朽”。撰書者狄仁杰,武周時期名相。從拓片上看,狄仁杰書法造詣很高,作品以虞世南書風為主,顯得圓腴俊朗,又有褚遂良書風的舒展勁峭,同時運筆穩(wěn)健,點畫豐腴,骨力深藏,剛柔相濟,別具一格。 張說墓志 張九齡撰,梁升卿書,衛(wèi)靈鶴刻。隸書。開元二十年(732)八月葬于洛陽萬安山。 張說(667-730),字說,范陽方城人(今河北固安縣)。唐代著名宰相、文學家。一生歷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為宰輔。開元十八年十二月卒,終年六十四。張九齡是開元名相。梁昇卿為盛唐開元間隸書名家。唐人呂總在《續(xù)書評》中評價梁書如“驚波往來,巨石前卻”。宋朱長文《續(xù)書斷》列梁的書法為能品。梁昇卿的隸書屬于典型的唐代風格,以點畫工穩(wěn)、風格華麗、裝飾性強為主要特點。此志書法用筆規(guī)范精準,結構上密下疏,平穩(wěn)勻稱,給人以超然拔俗之感,但梁的隸書用筆過于程式化,有些筆畫略顯做作。 嚴仁墓志 張萬卿撰,張旭書。楷書。天寶元年(742)十二月一日葬于偃師土樓。1992年洛陽偃師縣磷肥廠出土。 嚴仁(690-742),字明,余杭人(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區(qū))。天寶元年(742)十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三。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有“草圣”美譽。張旭,字伯高,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精擅楷書、草書,取法二王,又兼取初唐歐陽詢、虞世南等筆法,既嚴謹端正,又獨出新意。結合其楷書《郎官石柱記》拓本與此方墓志,可以看出其楷書藝術的造詣不在草書之下,顏真卿稱其“楷法精詳,特為真正”確是中允之評。此志作為難得的張旭楷書作品,為我們研究唐代楷書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桓臣范墓志 徐嶠撰,王縉書。楷書。葬于開元二十七年(739)十月十四日。 桓臣范(673-736),字士二,譙國龍亢人(今安徽懷遠龍亢鎮(zhèn)),唐中宗宰相桓彥范弟。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西京副留守等職。開元廿四年(736)十二月二十五日卒。志文詳細記述桓氏家族在武則天至玄宗時期的政治盛衰,可補正史之闕。 徐嶠是盛唐著名文人,王縉是著名詩人王維之弟,代宗時期官居宰相,其書法在唐代頗為知名,論者把他和唐著名書法家李邕并列,也有人稱他“善草隸書,功超薛稷”。該志書法楷書中帶有行書筆意,既點畫工穩(wěn),用筆精到,又端雅雄健,自然流美,不失規(guī)矩而能得腴潤流動之趣,可謂“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深得王羲之書法遒媚之真諦,與初唐諸名家之作相較亦不遜色。 陳尚仙墓志 張鼎撰,徐浩書。楷書。四側刻飛禽花卉紋飾。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二日葬于邙山金谷鄉(xiāng)。2003年春出土于河南洛陽紅山鄉(xiāng)。 陳尚仙,字上元,潁川人。盛唐名將張守珪妻。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四日卒。張鼎,著名詩人。徐浩是盛唐著名書法家,與顏真卿齊名,被稱為“顏徐”。徐浩書法以二王為宗,兼學初唐諸家,其楷書、隸書都曾風靡一時,有《不空和尚碑》、《嵩陽觀紀圣德感應頌》等作品傳世。由于徐浩長期在集賢院等制誥官方書冊,書寫以楷正為律,不施性情,《宣和書譜》以為“窘于繩律”是很有道理的。但從此志書法看,徐浩早年書法已入山陰堂奧,筆法精妙,氣息雅正,正如宋朱長文《續(xù)書斷》中所稱頌:“少而清勁,隨肩褚薛;晚益老重,潛精羲獻。其正書可謂妙之又妙也。” 從現(xiàn)有研究徐浩書法資料看,此志(開元二十二年書)與《陳尚仙墓志》(開元二十四年書)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徐浩早年楷書作品,為研究徐浩早期書法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據(jù)宋趙明誠《金石錄》載,徐浩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時年35歲)十一月書“唐濟源令李造遺愛碑記”,至建中二年(781年,時年78歲)十一月書“唐三藏和尚不空碑”,共書碑29通。其中正書12通,行書10通,八分書7通。 陳希望墓志 徐浩撰。行楷。天寶八載(749)十月九日葬于清風鄉(xiāng)新城原。 陳希望,字希望,潁川人。十七歲孝廉登科,歷任枝江、滏陽二縣尉,梁縣、河陽二縣丞。天寶八載(749)八月十日卒于洛陽睦仁里。撰文者徐浩,未署書丹者。羅振玉在《遼居稿》中云:“此志太子司議郎徐浩撰,不著書人姓氏,而書體之工,蓋亦出季海手也。” 此處“太子司議郎徐浩撰書”, “書”字為后人加刻。此志書法取法二王,許多字的寫法與《蘭亭序》如出一轍,用筆婉轉自如,節(jié)奏流暢自然,為唐代墓志行書之精妙之作。 張庭珪墓志 徐浩纂并書。隸書。天寶十載(751)十月葬于壽安縣紡山。1977年洛陽市伊川縣出土。 志主張庭珪,字溫玉,范陽方城人,兩《唐書》有傳。弱冠中制舉賢良射策科,歷冀氏等三縣尉,右臺監(jiān)察殿中,左臺侍御史,再為起居,后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穎洪等九州刺史,充河北宣勞等三使,終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開元二十二年卒于河南大同里,春秋七十七。徐浩,唐代著名書法家,此志為徐浩四十八歲時作品。徐浩不僅是盛唐楷書名家,其隸書也造詣不凡,出手就有大家氣度,此志書法筆畫堅實,方圓有致,結體安穩(wěn),自信滿滿,自是盛唐之象。 鄭德曜墓志 盧僎撰,湛然書,隸書。開元二十八年(740)十一月葬于伊川鄉(xiāng)龍門山。1988年洛陽市龍門鎮(zhèn)魏灣村出土。四側刻纏枝花草紋、瑞獸、牡丹紋。 志主鄭德曜,年二十嫁與盧從愿為妻。盧從愿升工部尚書,夫人加封滎陽郡夫人。開元二十八年(740)九月卒于洛陽陶化里。撰文者盧僎為盧從愿“三從弟”。志文筆流暢、用典頗豐。志主鄭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其志由漢陽沙門湛然手書,是一位與天臺宗高僧湛然同時又同名的僧人書家。此志書法特點突出,是唐代隸書的優(yōu)秀作品,其用筆自如,生動自然,給人以翩翩起舞的感受。 徐嶠墓志 劉迅撰,劉繪書,楷書。天寶元年(742)十一月一日葬于龍門山。2004年5月洛陽南郊龍門鎮(zhèn)張溝村北出土。 徐嶠,字仲山,馮翊人。其祖徐齊聃、父徐堅,均以文章知名。徐嶠自弱冠入仕,始陽翟尉,數(shù)歷京官,終晉陵太守,從政三十余年,頗有才干,政績顯著。天寶元年(742)九月卒。撰文者劉迅,乃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之子。書丹者劉繪,據(jù)《書小史》云:“彭城人,為延安都督,善書。”劉繪書法主要取法二王與初唐諸家,融匯諸體并形成了自己的面貌,結構舒展平正而富有變化,用筆點畫精到,嫻熟自然,流暢勁利,一氣貫注。整幅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法度嚴謹卻毫不拘束,端正穩(wěn)重而不失意韻,一派自信灑脫的盛唐氣度。 (圖文主要由金山區(qū)博物館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