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湖南中醫大學郁保生老師 小青龍湯證(外感病咳喘最常用之方,特別對于寒飲咳喘效果神速。辨證寒飲咳嗽:病患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或者背上有一塊地方特別怕冷,不拘泥于是否有表證,只要是寒飲犯肺就可以用小青龍,如果沒有表證可以用炙麻黃,炙麻黃的解表作用大減,炙麻黃主要用麻黃宣肺平喘之功效) 風寒束表肺氣不宣,但導致病患咳喘的主因是水飲犯肺,干嘔不渴都是因為水飲內停,水飲屬陰邪只傷病患陽氣不傷津液。但如寒飲阻滯臟腑氣機導致氣化津液不利,津液無法上承于口(這是中醫對水飲內停導致口渴癥狀的普遍觀點),因此小青龍湯證有可能會仍然口渴。 個人覺得中醫關于大小青龍湯證的認識,對于現在流感有很多啟發,張仲景《傷寒論》的病案記載就很現代流感相差無幾,因為中醫治療外感病不需要弄清病毒,而是用藥物配合人體自我修復的方法將病毒排除體外而治愈疾病。這就避免了跟著病毒的被動局面,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改變,特別小青龍湯證變化頗多借鑒意義更大。非典雖然過去十多年,仍然令我們心有余悸,這種突如其來的流感侵襲,我們用疫苗根本是以遠水救近火。當時主要依靠大劑量激素來治愈病患,可是后遺癥很可怕,大劑量激素導致病患都在若幾年后喪失勞動能力,我們真的需要花更多精力關注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 由于水飲停留位置不同,導致這個小青龍湯證變證頗多。痰飲者當以溫藥治(金匱要略) 麻黃宣肺配合桂枝一起解表;干姜細辛(中醫治療寒飲犯肺常用藥)溫燥之藥,張仲景經常配合半夏使得溫化水飲之效發揮到極致。再加上芍藥、五味子收斂防止發散過度 大青龍湯證和小青龍湯證辨證 大青龍湯證跟小青龍湯證均為太陽傷寒兼證,大青龍為里有熱而小青龍為里有水飲。 五苓散證(中醫認為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就是經絡,五苓散證為太陽經絡受到寒邪侵擾而內傳于腑,足太陽經內連膀胱水府,由表及里傷及膀胱,《黃帝內經》之靈蘭秘典論有云“膀胱者周都之官氣化乃能出”由于膀胱受邪氣化失職而水飲內停于下焦。這是五苓散證之病機,特別要說明一下,氣血運行之通路為十二正經非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當為元氣之通路) 水逆證,渴欲飲水卻水入則吐,名為水逆,屬于五苓散證之內。五苓散證有表證未解同時口渴,小便不利,說明五苓散證是因為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是太陽蓄水證引起的直接原因。(口渴既有里熱證引起,也有水飲內停引起的口渴。里熱證引起的口渴補充水量較多,喝水后不解渴,喜冷飲,伴隨里熱癥狀;不喜多喝水因為不是因為津液虧虛反而因為水飲過多阻滯氣機津液不能上承,喜熱飲) 水飲內停 有五苓散證和茯苓甘草湯證,五苓散證為水飲內停膀胱且口渴,茯苓甘草湯證為口不渴,小便自利但水飲內停中焦脾胃伴隨心下悸(悸者為跳動,《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有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 五苓散證和茯苓甘草湯證都用到了“桂枝茯苓”被成為苓桂合劑,除此以外苓桂術甘湯更是苓桂合劑的代表方,凡是用到苓桂合劑的方劑都主要治療水飲內停證。生姜也可以用來治療水飲內停,如茯苓甘草湯、生姜瀉心湯、真武湯(真武湯治療腎陽虛水飲內停) 蓄水證和蓄血證 蓄水證只見于太陽,蓄血證除了太陽還見于陽明。 張仲景認為太陽蓄血為寒邪由表即里,熱結膀胱。但至于蓄血證的部位歷代醫家爭論不休,有的認為就是膀胱(根據原文),有的認為是胞宮,有的認為是大腸,這也導致出血部位不同。在此蓄血部位用下焦代之。張仲景在說“抵擋湯證”時也有此意——“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 太陽蓄血證會伴隨神智受損之癥狀,因為中醫認為血能養神,血充則神旺,血虧則神衰,血躁則神亂。太陽蓄血一般小便自利,因為病在血分不在氣分,膀胱氣化功能不受影響。桃核承氣湯證為太陽蓄血中病程段病情輕者。桃仁為中醫最看重的活血化瘀藥,用大黃芒硝炙甘草可以推動淤血下行,最后還是用到一味桂枝。太陽病幾乎都會看到桂枝,可見張仲景擅用桂枝,桂枝的用法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傷寒論用“桂枝”很多地方都是用到他的溫通之性,這里用桂枝可以通陽開淤血之結。 傷寒論中對于表里同病一般常法,先解表后救里;先救里后治表,這是傷寒論之變法,這是用于里證很重。 服藥原則:病在上焦中焦一般是飯后服藥,飯后胃中充實可以讓藥物停留在上焦中焦時間更久;如果病在下焦則是空腹服藥,可以讓藥物直接作用下焦。 桃核承氣湯對下焦淤血治療效果最好特別是婦女胞宮淤血,可以不拘泥于是否有熱 抵擋湯證 治療淤血發黃,臨床還有濕郁發黃(陽黃陰黃,陽黃為濕熱陰黃為寒濕),辨別淤血發黃和濕郁發黃:淤血發黃小便自利 《傷寒論》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八綱辨證的概念,但最早將“八綱辨證”用到臨床之中的卻是張仲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