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海州露天煤礦位于遼寧省阜新市,于1953年建成投產,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新中國建成后的第一座大型機械化露天煤礦,被譽為新中國工業化歷程上的“金釘子”。 血淚歷史阜新在歷史上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煤海”之稱。其中海州煤層形成于侏羅紀時代,早在1739年,這片煤田就已經被清政府發現。但當時的滿清貴族視關外為龍脈之地,不允許有開礦等破壞風水的大逆之舉。 1890年,當地人在如今的新邱區一帶發現了第一鍬露頭煤,從此揭開了民間小規模煤炭開采的歷史。上世紀一二十年代,日本人意欲染指東北的豐富資源。而東北煤礦中最大最重要的煤礦之一,便是共有孫家灣層、中間層、太平層三大煤層的阜新海州煤礦。 為抵制日本滿鐵,張學良在1927年創辦東北礦務局孫家灣煤礦,周圍的幾家民辦煤業也蓬勃發展起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阜新煤田落入日偽手中。日本侵略者實行要礦不要人的“人肉開采”政策,中國礦工受到非人待遇和殘暴壓榨,數以十萬計的礦工被殘害致死,至今在孫家灣南山“萬人坑”還埋葬著4萬礦工遺骨。 在日本人的掠奪式開采下,海州煤礦逐漸采剝失調、設備破舊,很難維持生產。加之大局已敗的國民黨多次派飛機狂轟濫炸,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礦區回到人民的手中時,這里幾乎已經變成千瘡百孔、荊棘叢生的廢棄礦場。1949年1月1日,阜新礦務局正式成立。中央領導羅榮桓、曾志等親自到礦區進行考察,鼓勵阜新人建設新煤礦。 昔日輝煌新中國成立不久,為支援國家建設,阜新海州煤礦自1950年開始開發建設。煤礦由蘇聯列寧格勒煤礦設計院設計,設計年產量為300萬噸,露天礦范圍大小為4公里長,2公里寬,深度為300米,是當時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代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采煤工業的最高水平。海州露天煤礦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現代化 、機械化、電氣化的最大露天煤礦。 1953年7月1日,阜新海州露天煤礦正式建成并投產使用。由于是露天開采,所以煤礦生產全部使用電鎬、穿孔機等大型機械挖掘。投產后的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當年的產量是170萬噸,到1956年時,年產煤炭達到300萬噸。 1960年版的五元人民幣上,背面的圖案便是海州露天煤礦的電鎬。將一個企業的工作場面設計到人民幣圖案上,這在新中國錢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特例。中華世紀壇262米青銅甬道的石壁上,也鐫刻上了海州露天煤礦的誕生日期,以此作為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 1985年時阜新海州露天煤礦最先使用了10立方米的電鏟,由30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達到500萬噸。1988年海州露天煤礦年產量已經是630萬噸,達到了投產后的最高峰。這些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煤炭主要供給阜新電廠、鐵路運輸、鞍山鋼鐵公司等大型生產企業,最遠運往我國南方的江南地區。當時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年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0%以上。 從1953年投產以來,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累計開采煤炭2.47億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麗轉身2005年,由于資源枯竭,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在開采50多年后由阜新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告關閉破產,成為近年來我國關閉的最大一家資源枯竭的露天煤礦。 2005年阜新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在海州露天煤礦門前貼破產公告 在挖出“黑金子”的同時,阜新海州露天煤礦也遺留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廢棄礦坑和矸石山,成為威脅城市安全和生態環境的最大污染源和地質災害隱患。阜新市為了徹底整治廢棄礦區,積極謀劃利用煤礦遺留下的珍貴礦業人文景觀和地質遺跡,把露天廢棄大坑改造成礦山公園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國家和遼寧省相關部門的認同與大力支持。 2006年,國土資源部將海州露天礦列為首批28個國家礦山公園之一,也是遼寧省唯一的國家礦山公園。海州露天礦周邊環境開始了大規模的整治,2007 年,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破土動工,并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國家部委的資金支持。 2009年7月27日,歷經3年建設,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正式開園。這個原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中,還保留著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廢棄規則矩形人工礦坑。礦山公園以海州露天礦礦坑為中心景觀,以矸石山生態綠化區等為輔助景觀,分為工業體驗、高端休閑、娛樂體驗和商務休閑等四大部分,擁有礦山文化博覽、地質環境展示、自然景觀觀賞、礦山風情展示、礦工療養度假、高臺低谷鳥瞰、游樂探險觀光、民俗美食鑒賞等八大景區和礦坑生態環境、露采地采現場、機車博物館、排土場生態農林業等上百個景點,成為了一個世界級工業遺產主題公園。 在那叱咤風云的歷史里,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為共和國的成長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如今,海州露天礦完成了從煤礦到公園的轉變,默默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