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字經有個挺有意思的發現,有許多的版本。普遍認同源頭在宋代,可你看三字經里的歷史篇會發現怎么一路列到了民國,這時候就糊涂了,難道穿越了,能知后世發生的事情?一度以為讀了假三字經。查資料才知道真相。原來有后人在原文基礎上作添加,也算是與時俱進了。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俱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禮樂射…能知原,這是后人增加部分,之前發的也有一部分是后人加的,當時沒查資料就沒發現,這里標出來。十八至二十三句(十干者…國之良)、二十五至二十六句(地所生…能飛走)、三十至三十二句(青赤黃…鼻所嗅)、三十四句(曰平上…宜協調)、三十九至四十句(當師敘…五服終),這些都是增加版。 古六藝: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數。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但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現在的學生最大的任務就是讀書,其他的都是浮云。音樂、算數學校還會教,射箭體校才會有,駕車這個要滿十八歲專門的駕校才會教,禮法估計很多老師都不懂怎么教。所以才會有唯書學(原意是書法,站在現代的角度看可以認為是讀書),人共遵這句話。但社會層面又呼吁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好是好,但短時間內這是奢望。 說文,是《說文解字》,講的是識字后,可以去研究這本書,對人的文字素養很有幫助。 我國文字的發展是有順序的,古文字、大篆、小篆、隸書、草書,不可以搞亂了順序。現在用的最多的是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四種字體,其他除非喜歡研究的人感興趣,一般人看不懂。 要學的東西太多,沒有人能全部都懂,但簡單了解也是可以知道個中道理、原由的。 凡訓蒙…明句讀,這是講給老師或者家長聽的,教導小孩,要把每個字、每句話的意思說清楚了,并且要讓他在閱讀時能夠懂得斷句。這里有個字要注意哦,讀,你認為是念(du)嗎?錯了哦,正確念(dou),四聲,意思是斷句。古時候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這是近代才引進過來的,所以讀古文不懂得斷句,就不知道意思,這個很關鍵。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作為一個求學的人,基礎要打好,把小學的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小學》一本古代兒童教育課本,朱熹、劉子澄所編,通過講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像兒童灌輸孔孟之道。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論語》這本書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的書。善言: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孟子》這本書有七篇,是孟軻作,內容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性的言論。孟子是孔子的三傳弟子。 《中庸》是子思寫的,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大名叫孔伋(ji二聲),是關于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對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中:不偏的意思。庸:不變的意思。不同版本:作中庸,乃孔伋。不管怎樣,反正是同一個人。 《大學》是曾子(曾參)寫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中庸一樣是一本修身養性的書。 孝經的道理明白了,四書也都讀熟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門后學的著作,是孔子給弟子講孝道的言論。六經:《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樂經》六部經書。六經后面再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