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到周五,老妹兒的工位總是車水馬龍、迎來送往、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靈魂早已提前進入周末狂歡狀態(tài)的小伙伴們,紛紛圍過來問:老妹兒,周末有啥新片好看呀? 我想了想,是時候推薦它了—— 祈禱落幕時 祈りの幕が下りる時 (海報真的有點丑,但這不是重點) 《祈禱落幕時》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 東野圭吾是誰? ——大眾懸疑小說界的大神,在豆瓣圖書排行榜上,前十名里有三本都是他的作品。 能擠進前50就已經(jīng)是大眾文學中的神作了,三本進前十!?。『喼笔遣灰獎e人活了!??! 但當他的小說進行影視化改編時,卻像中了什么魔咒一樣,敗筆頻出。 還出現(xiàn)過迪麗熱巴、王俊凱主演的《解憂雜貨店》這樣的辣眼“神作”。 所幸,《祈禱落幕時》穩(wěn)住了,在日本上映的時候,票房連冠三周。 今天,它在內(nèi)陸上映了,實時票房遙遙領先同期上映的另外9部電影! 好于87%的懸疑片 故事發(fā)生在2017年6月的東京。 作為一部犯罪懸疑電影,一開頭就足夠直接: 三個人死亡。 第一個是一個女人,她在三十幾年前離家出走后杳無音訊,十六年前死于心力衰竭。 在她死后,才有人通知她的兒子加賀恭一郎(以下簡稱“加賀”,阿部寬 飾),來接收骨灰和遺物。 第二個死亡的,是一個流浪漢,他被勒死后,燒焦在河邊小棚屋內(nèi)。 第三個是四十歲的押谷,她被勒死在了東京一處他人的出租屋內(nèi)。 這三個死者看似沒有什么關系,但東野圭吾最擅長把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p> 看似完全不同的三個人,冥冥之中又有著某種聯(lián)系。 流浪漢和押谷的死,震動了東京。 不過主角加賀現(xiàn)在還是一個吃瓜群眾,因為他只是一個片警,負責這個案件的是級別更高的警視廳搜查一課。 但這個案件像漩渦一樣,一直試圖把他牽涉其中。 很快警方發(fā)現(xiàn),押谷和流浪漢的死亡有太多共同點。 二人的關系,或許就是揭開真相的關鍵。 所以警方分別對這兩個受害者,進行了調(diào)查。 對押谷進行調(diào)查時,警方發(fā)現(xiàn)她此次來東京,是為了見初中同學淺居博美(以下簡稱“淺居”,松島菜菜子 飾),淺居現(xiàn)在是著名話劇導演。 淺居說她只跟押谷沒說幾句話,押谷就離開了。 警方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她完全沒有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 詭異的是,淺居新話劇的首演時間,和兩個受害者的死亡時間,只相隔了一兩天。 作為最后一個接觸押谷的人,淺居真的是無辜的嗎? 隨著鏡頭的轉動,我們看到在淺居的工作室中,竟然有一張她和加賀的合影。 加賀作為一個普通警察,怎么會和這個著名導演認識? 加賀和淺居在五年前相識 調(diào)查押谷的同時,警方也在調(diào)查流浪漢。 但他留下的線索很少。 因為他租房時,用的是假名字,平時十分神秘,一張照片都沒留下。 根據(jù)附近居民的描述進行畫像 他的屋內(nèi),只有少量生活必需品。 但這些東西中,有一本日歷十分奇怪。 照理說,一個日用品都沒多少的人,怎么會有日歷呢? 而且日歷上每個月份旁,還有手寫的不同橋的名字。這些橋都相隔不遠。 毫無頭緒的辦案警察只能去這些橋上,看看有什么有用信息。 這時候是6月,日歷上對應的筆跡是“常盤橋”。 辦案警察走到常盤橋上時,沒發(fā)現(xiàn)什么異常,卻發(fā)現(xiàn)了加賀。 查淺居的時候,加賀的照片在旁邊,到了查流浪漢線索的時候,他的真人居然也出現(xiàn)在這里。 巧合? 辦案警察和他閑聊了一番,不經(jīng)意間提到寫著橋名的日歷。 這時,一向穩(wěn)重的加賀突然暴起。 原來,加賀母親的遺物中,也有這樣一本日歷,月份和橋名的對應,和這本一模一樣。 加賀聽母親生前的朋友介紹,母親去世的前幾年,有一個情人,這本日歷,應該是母親的情人留下來的。 經(jīng)過鑒定,兩本日歷上的筆跡出自同一個人。 也就是說,那個流浪漢就是母親的情人! 加賀一直在尋找他,想問他一個問題。 但沒想到,找到的時候,他卻死了。 帶著太多疑問,加賀正式加入了案件的調(diào)查。 現(xiàn)在,唯一的線索只有日歷和這些橋的名字,該如何著手? 加賀突然想到母親生前的朋友說,母親情人的唯一線索,就是他要去日本橋和某個人見面。 日歷上“日本橋”所在的月份,正好是洗橋節(jié)所在的月份。 洗橋節(jié)那天,橋上人山人海。 對于行蹤詭秘的他來說,見人時間安排在讓自己毫不起眼的洗橋節(jié),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加賀找來這些年洗橋節(jié)當天的照片,比照著流浪漢的畫像,期望找到他的真實模樣。 好幾箱照片,還有好多個U盤 但想找的人沒找到,倒是在一張照片的背景中,看到了淺居。 淺居是押谷方面的最后線索,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在流浪漢的線索上。 一次巧合是巧合,多次巧合難道不是必然嗎? 加賀趕緊去調(diào)查了淺居的過往,發(fā)現(xiàn)她雖然在身世上,對外界撒了謊,但就是找不出有任何犯罪動機。 案件調(diào)查再次走入死胡同。 “那么還剩下誰(沒被調(diào)查)呢?”加賀久久思索。 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身為警察,常常把自己放到局外人的視角觀察案件。 但與案件各個線索緊密相關的,不只有淺居。 “(難道關鍵人物是)我?” 峰回路轉,旁觀者突然變成當局者。 這設定,夠精彩! 至于兇案的真相如何,值得大家可以去影片中尋找答案,老妹兒就不劇透了。(主要是怕被打) 只能說,真相揭開的時候,無比震撼。 在罪案背后,隱藏的是對人性的思考。 人性不只是黑暗的,還有愛。這是東野圭吾大部分作品中,表達的觀點。 就像《祈禱落幕時》里說的:
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許多罪犯并不是天生的犯罪狂,但為了保護自己愛的人,只能一步錯,步步錯。 想要掌控人生,卻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深陷罪惡。 像是站在“地獄之火”中(防劇透打碼) 比起前面精彩的推理,也許那些偉大而慘烈的愛,以及那些無法消弭的無力感,才是讓作品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吧。 “貢獻了一公升眼淚” 而且這部電影,還是阿部寬主演的“加賀系列”電影、電視劇的終篇。 在從前的案件中,加賀都是作為局外人查案。 而這次,他在查案的同時,還將解開困擾自己三十幾年的問題: 當年母親為什么拋下他離開? 為了尋找母親三十幾年前離開他的原因,加賀僅憑一句“(日本橋)是他們見面的地方”, 就從前途無量的搜查一課,主動調(diào)去日本橋署當片警。 十余年的調(diào)查,只為尋找陪伴母親度過最后幾年的人,問一句,母親到底為什么離開自己。 而東野圭吾,同樣把愛,賦予了加賀母親離開的真相。 在影片最后,加賀終于知道,當年母親的離開,并不是厭倦了家庭,而是…… 而是患了抑郁癥。 當她不自覺拿上了刀子時,才發(fā)現(xiàn)兒子加賀就站在不遠處吃驚地看著她。 為了防止自己某天失去心智殺了自己心愛的孩子,她只能不告而別。 母親只能忍住思念離開。 最后,母子二人通過同一本雜志,完成了跨越十六年的擁抱。 許多人說東野圭吾的作品,賦予了人性太美好的想象。 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都是純粹的惡。 但其實,真相不只可以冷冰冰。 就像在加賀的故事中,我們更希望母親離開他是因為愛,而不是厭倦。 即使人間有很多純粹的惡,也不妨礙我們對人性中向善一面的追求,不是嗎? |
|
來自: wangmeggie >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