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才是制茶大師,“廢團改散”與“廢蒸改炒”,減少了古法繁復工序 現代人喝茶,茶葉裝在茶包中,放進杯子里,熱水沖一下就可飲用。這種方便快速的茶飲,是從國外傳來的,不是中國傳統喝茶方式。 唐朝時,喝茶以烹煮為主,以蒸青方式處理茶葉,烘焙碾碎,研磨后篩濾成粉狀,放進容器里保存,然后煮水放進鹽巴、生姜調味去苦味。唐朝詩人盧仝有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把吃茶從潤喉到兩腋習習生清風的忘我境界,以七碗茶娓娓細訴,成為贊頌茶的名作。 宋朝延續蒸青手法,又加了多道繁復工序,將茶葉壓縮制成團,然后再取下茶葉烘焙磨粉,將茶葉研磨的更細致,還使用茶筅打出泡沫,放在黑色的碗里,呈現素樸的美感;宋人將此稱為“點茶”,比唐人的煮茶更加講究。唐人該有的工序一樣都不少,還多加好幾道工序,高級的茶葉,有時比黃金還要貴重。 宋人的飲茶方式影響日本,日本抹茶的制作方式就有著宋人的遺風,而宋人對器物的講究,也讓日本人向往,皇室與貴族武士紛紛收集,稱為“宋物”。 到了明代,民間已普遍使用壓榨植物成油,懂得翻炒。制茶方式從傳統的“蒸青”轉變為“炒青”。但民間仍是遵循古法,以蒸青為主,并習慣把茶葉壓成團成磚、餅狀。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制茶的方式太麻煩,費那么多的工、價格又貴,卻只能喝到一點點的茶,太過勞民傷財,所以進行了茶葉制作改革。 朱元璋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化繁為簡,把團茶變成散茶,把蒸青法改為炒青法?!皬U團改散”與“廢蒸改炒”,減少了古法繁復工序,以烘焙團揉方式制茶;而在配套措施上,茶壺變小了,喝茶的工具從碗變成杯,熱水沖進茶壺里,茶葉在壺中蘇醒過來,可以看見茶葉采摘的模樣,又可喝到茶葉的原味。朱元璋的兒子朱權是個品茶專家,相當贊成老爹的改革并加以推廣。 但有一好就沒兩好,泡茶法風行之后,古法飲茶就逐漸消失了,日本保留的明代之前的古法飲茶,反而成為獨特的抹茶;而在茶包盛行的現代,朱元璋推廣的簡化過的泡茶法,相較之下卻也變成了所謂的“工夫茶”了。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