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王朝在滅遼和北宋后,由奴隸制較快地轉向封建制,在其統治的廣大領域里出現了短暫的經濟、文化繁榮,但隨著女真貴族地主的腐朽,在被壓迫民族的英勇斗爭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傾軋這雙重打擊下,金王朝迅速地走向衰落,并在1234年蹣跚地走完了120年的統治歷程,在蒙古的鐵蹄下傾覆。在蒙古滅金的過程中,金王朝中涌現出了許多英勇抵抗、寧死不屈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表現了中華民族歷來反抗壓迫的光榮傳統,完顏陳和尚和楊沃衍是他們之中最為杰出的兩位。 完顏陳和尚,本名彝,字良佐,是金朝末期優秀將領之一。 他20多歲時,被掠至蒙古,但他時刻不忘回歸故土。以探望母親的名義,離開控制他的大部隊,與其兄斜烈一起殺掉監視他們的士兵,拉著載著母親的馬車,躲過蒙古軍隊的追擊,成功回到了金國。 在哀宗的一手提拔下,陳和尚任忠孝軍提控。 忠孝軍是一支由回紇(維吾爾族)、乃蠻、羌族、吐谷渾、漢族和少量女真族人組成的多民族軍隊,士兵大多來源于被蒙古軍俘虜逃歸的中原各族人民,待遇高,裝備好,大都為騎兵,還有火槍等當時先進的裝備。最初的首領為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在他們的率領下這支軍隊屢建戰功。但是,由于組成復雜,桀驁不馴,難以控制。陳和尚統馭有方,軍紀嚴明,在蒙古大舉侵金時,屢屢力挽狂瀾。陳和尚與這支軍隊休戚與共,共同見證了金朝衰亡前的回光返照。 正大五年(1228),陳和尚在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以為數四百人的小部隊大破由蒙古名將速不臺統帥的八千蒙古鐵騎,一戰而威震朝野。 此后,陳和尚又在倒回谷(今陜西藍田西南)與衛州(今河南汲縣)再次擊敗蒙古軍,使蒙古軍侵略的步伐一再受阻,延緩了金朝的滅亡。 據《金史》載,陳和尚是一個愛好儒家文化的將領,他在業余時間喜歡鉆研文史,讀起《孝經》、《論語》、《春秋左氏傳》這些書來,認真程度不亞于一個寒窗苦讀的儒生。 歷史詞典 三峰山之戰 當金朝連年入侵南宋,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實力之時,蒙古人卻在它的背后迅速興起,把金人趕出東北老家,逼迫他們從燕京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退居中原一線。在金人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強大的蒙古兵又向金軍發動了全面進攻。三峰山之戰,是蒙古滅金的一個重大戰役。 1232年,蒙古軍隊繞過金朝的軍事重鎮潼關,越過秦嶺,出漢中盆地,迂回到南方,然后直奔汴京。金將完顏合達率主力15萬前往攔截,雙方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北)展開會戰。蒙古軍隊采取了疲勞金兵的戰術:當金兵進擊時,蒙軍不戰自退;金兵剛扎營寨,蒙軍就來偷襲。金兵晝夜不得休息,甚至三天吃不上飯,結果被蒙軍包圍在三峰山。當時恰逢天降大雪,天氣非常寒冷,蒙軍在四面烤火煮肉,輪番休息。金兵卻披甲僵立雪中,饑寒交迫。蒙軍知道金兵急于突圍,就故意讓出一條路。當金兵爭相逃跑之時,蒙軍伏兵四起,大敗金兵。三峰山一戰,金兵主力被殲滅殆盡,金朝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蒙古軍隊決戰,金朝的滅亡已是不可避免了。 他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副樞移剌蒲阿統領大軍,卻貪圖小利,不顧大局,軍中沒有人敢勸止的。陳和尚私下和同僚議論說:“身為大將軍,做事卻和土匪搶劫沒什么兩樣,今日搶牲口三百,明天搶得牛羊一兩千,白白累死我們許多士兵。國家多年積蓄起來的這點力量,遲早要毀在這個人的手里。”蒲阿知道了,就在一次邀請諸將飲酒的時候質問他,陳和尚毫無懼色,從容地說:“不錯,是我說的。”蒲阿自知理虧,只好好言相勸:“以后我有什么不對,你就當面說好了,不要背后議論嘛。” 由于戰略失誤,金朝軍隊在三峰山之戰遭到慘敗,陳和尚收拾殘部避走鈞州(今河南鈞州)。可惜孤城難支,不久城破。陳和尚帶領軍隊展開巷戰。戰斗中,陳和尚避入隱蔽的地方,等戰事稍微平息才出來,鎮定地對搜索戰場的蒙古兵說:“我就是金國的大將,有事見你們的統帥。”于是在騎兵的簇擁下,他被帶到蒙古軍的統帥拖雷面前。面對敵人,陳和尚毫不畏懼地說:“我就是忠孝軍總領陳和尚。在大昌原打敗你們的是我,在衛州和倒回谷大敗你們的也是我。我不愿意在亂軍之中,被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所殺,以免后人以為我畏戰潛逃,背負上‘誤國’的污名。我要明明白白地殉國,讓天下人都知道,金國有個為國而死的忠臣。”蒙古軍敬佩他的勇氣和才能,開出優厚的條件招降他,被嚴詞拒絕,隨后又砍斷他的腳,把他的嘴一直割到了耳朵的位置。陳和尚寧死不屈,不停地怒罵而死,時年41歲。 楊沃衍,一名斡烈,賜姓兀林荅,朔州靜邊官莊人,本屬唐括迪剌部族,是和陳和尚齊名的為了守護民眾而不惜自己生命的金末著名愛國將領。 楊沃衍年輕的時候曾經擔任北邊屯田的小官,蒙古軍大舉入侵時,金朝為避鋒芒,命令唐括族全部遷往內陸。沃衍滯留不走,率本部族的一些志愿者,不斷聚集那一帶家園被毀的流民,形成一股數千人的勢力,多次成功騷擾蒙古軍。 后來因為缺乏糧食,也干一些搶劫的勾當。金朝派兵也無法剿除,他們還不斷轉移,波及寧、隩、武、朔、寧邊諸州,給地方造成不良影響。于是朝廷派人招安,沃衍就帶領軍隊歸降。適逢宣宗南遷,聽說楊沃衍歸降,非常高興,就封他為武州刺史。 武州多次被兵火毀壞,沃衍入主沒多長時間,蒙古軍就進攻過來了。楊沃衍奮勇抗擊,死守二十七晝夜,蒙古軍無功而退。 但是,朝廷認為武州地處偏遠,遂放棄防守,命令沃衍把武州的軍民全部遷往岢嵐州,并任命他為防御使。隨后又升岢嵐為節鎮,沃衍也升任為節度使,朝廷下詔勉勵他:“你為國盡忠,屢有功績,現在超出常規,升為三品。希望你忠于國家,更加奮發有為,團結下屬,好好地安定軍民,不辜負朝廷的信任。”沃衍非常感激,決心以身許國,并說:“做人,不死王事而死于家,不是大丈夫的作為。” 此后,楊沃衍在抗擊西夏的西州之役、武休關之捷,抵抗蒙古軍的野豬嶺之戰、石樓臺之戰中,均驍勇無敵,享有“不敗”之威名。正是由于他與其部將劉興哥等的英勇抗擊,東下侵略的蒙古軍直至成吉思汗病逝都難有寸進,遂使窩闊臺不得不分兵三路,甚至要借道南宋。 楊沃衍為人耿直。在蒙金禹山之戰后,楊沃衍和完顏合達、移剌蒲阿等分別率部馳援汴京,在五朵山會合,楊沃衍質問禹山之戰的指揮官完顏合達和移剌蒲阿戰況如何。合達慚愧地說:“我軍雖勝,但蒙古大兵滲透過防線,進攻京師去了。”楊沃衍憤慨地說:“平章(合達)、參政(蒲阿),你們蒙受國家厚恩,掌握著兵權,卻失去克敵制勝的戰機,也沒能進行有效防御,竟然縱敵兵深入,還有臉在這里胡說八道啊!” 三峰山之戰金軍慘敗后,沃衍率部堅守鈞州。他的部下白留奴、呆劉勝見大勢已去,都投降了蒙古軍,并向蒙古軍統帥請求前往鈞州招降楊沃衍。蒙古軍留下白留奴作人質,讓呆劉勝入鈞州見楊沃衍,表明蒙古軍的意思,投降則任命為大官。沃衍假裝答應,好言撫慰,讓呆劉勝靠前說話,乘機拔劍殺了他,悲憤地說:“我出身卑微,蒙受國家大恩,你難道想用這來玷污我的人格嗎!”于是招來下屬,交待遺言,向著汴京下拜,并痛哭著說:“沒有面目見朝廷,只有以死報國啊。”于是自殺。下屬把他的尸體和居所一起放火燒掉,跟從他一起殉國的有10余人。沃衍死時年52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