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和友人同去青海甘肅,從西寧出發沿青海湖南岸繞了半周,近距離接觸深邃的湖水,游覽了著名的塔爾寺和茶卡鹽湖,跨過祁連山脈來到甘肅張掖,游覽了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大佛寺、平山湖大峽谷。參看《從青海湖到莫高窟(上)》《從青海湖到莫高窟(中)》。 蘭州以西武威市境內的烏鞘嶺是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分界,向西便進入干旱的河西走廊,也就是甘肅西部祁連山脈和馬鬃山(北山)之間地勢較低、相對平坦的狹長地帶。 河西走廊長約1000公里,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有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玉門、敦煌等城市。自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以來,成為東西各族間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經這里通向中亞,歷史上經濟繁榮程度僅次于長安和蘇杭。地圖素材取自網絡。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既是富足之處,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兩天前離開青海省翻過祁連山脈進入甘肅張掖市,就踏上了沿河西走廊西行的路程。 1)嘉峪關 從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出來,用過午餐就向西駛去。 行駛200余公里,過酒泉市不遠就到了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是明長城西端關口,現在的城樓建于明洪武年間,是一組方型建筑群,城頭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中段各有一座敵樓,是長城上規模最大的關隘,古代重要軍事要塞。 在景區外圍,向南可見藍天白云下祁連山脈高處的皚皚白雪。 前行不遠,城墻進入視野。 下午四點半來到景區。這里空氣干燥,盡管陽光仍然強烈,陰影下卻很涼爽。 來到外城的城樓下。 光化門城樓高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 通過光化門看到內城南面的柔遠門。 這是內城墻東側的敵樓。 內城墻四角各有一個角樓,向南望去祁連山脈就在前方。 眺望嘉峪關市區。 南面是柔遠門和嘉峪關城樓的背陰面。 從城墻上經馬道走下地面,可繞到最南面登上正前方的嘉峪關城樓。 在城墻上向北觀看柔遠門和光化門的正面。 嘉峪關城樓正面。 站在城墻西南角,用廣角鏡頭(16mm)仰拍,剛好能把整個城樓全部納入畫面。 城墻外一群駱駝等待游客光顧。換上28-300mm鏡頭,用長焦端逆光拍攝。 到城門外面,近距離順光再拍一張。 城樓外碑亭里“天下雄關”四字是清嘉慶年間肅州總兵李廷臣所書。 從正面拍攝嘉峪關,兩位工匠正在上面維護。 這是嘉峪關正面全景。 2)敦煌莫高窟 第二天早晨離開嘉峪關,馳騁在河西走廊前往敦煌。 途經瓜州,這里和毗鄰的新疆哈密市同為哈密瓜之鄉,哈密瓜便宜到不可思議,甜度超高,水分特多。在這里吃了個夠,回上海簡直不想再吃市上買來的瓜。 沿路看到幾個古烽火臺。 到敦煌了。 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始創于十六國時期,后經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發展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有洞窟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1961年頒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觀莫高窟要提前一個月預約門票。取票后先在數字展示中心看兩場電影,《千年莫高》和《夢幻佛宮》,了解莫高窟的歷史文化概況。 過橋進入石窟區。 在講解員帶領下分組進入洞窟。洞內到處都是佛像,形態各異,表情生動,最大的高34.5米,最小僅10厘米。四壁和洞頂畫滿了栩栩如生的壁畫,有佛祖、僧人、樂伎、仙女,目不暇接。時間有限,只能進入8個洞窟,走馬觀花,僅了解一點皮毛。 這是標志性建筑九層樓,96號洞窟,氣勢宏偉,建于公元695年。 窟內有初唐時期石胎泥塑彌勒佛像,高34.5米,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經歷代數次重修。下面的大佛圖像取自網絡。為維持參觀秩序,避免損害文物,也為了保護知識產權,洞窟內不允許拍照。關于塑像和壁畫的詳情可訪問《數字敦煌》: https://www./index.htm 參觀的洞窟還有:
16號洞窟北壁的17號窟中窟,內有高僧坐像。 332號洞窟,唐圣歷元年(698)建成。 148號洞窟中的釋迦牟尼涅槃像頭部。 以上三幅圖像從網絡下載。 室外也有一些壁畫。這是203號窟外面的壁畫,上有飛天彩繪。 大牌坊正面匾額題字“石室寶藏”,反面是“三危攬勝”,從左向右書寫,顯然是當代所建。 參觀洞窟后,前去陳列中心。 洛陽龍門和大同云崗的佛像均為石雕,敦煌巖質不適合雕刻,因此莫高窟以泥塑為主。用草或蘆葦捆扎在木胎上形成基本結構,再用當地河床沉淀的泥土摻以細砂和纖維塑成大樣,最后精細加工著色。 顏料中的某些成分經千百年的氧化發生變色。 專家對各種顏料進行研究。 歷代出資開鑿石窟的有豪門貴族、寺院僧侶、庶民百姓、戌邊將士、少數民族等各方人士。 半天時間僅瀏覽了極少的幾處精品,無論怎樣也沒法消化如此豐盛的歷史文化大宴。祖先留下博大精深的民族遺產需要世世代代去研究、呵護、傳承。 3)鳴沙山月牙泉 此次青海甘肅之游最后一天游覽鳴沙山月牙湖,為了趕下午的火車,一大早就起來了,日出前到達景區門口,正當其時。 七點鐘日出,我們已進入景區。 鳴沙山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東西長40余公里,南北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因沙動鳴聲而得名。月牙泉在鳴沙山環抱之中,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5米,彎如新月,號稱沙漠第一泉。 游客在沙漠中騎駱駝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太陽從云層里鉆出來,陽光灑在沙丘上,明暗不同的金黃色與藍天白云交相映輝。 遠處駱駝隊掀起了一陣塵霧。 要居高臨下看到黃沙包圍中的月牙泉,必須爬上沙丘。 山以靈而鳴,水以神而秀。大漠中沙丘和泉水相映成趣,美不勝收,果然名不虛傳。 月牙泉早在漢朝就是游覽勝地,歷代文人騷客賦詩題字無數,與莫高窟九層樓和莫高窟人文藝術遺產成為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 月牙泉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不為沙所掩蓋,是一個不解之謎。有人認為較高的區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它保持數千年不干涸的基本保證。 月牙泉曾經碧波蕩漾,魚類眾多,水草豐茂。清代還能行船垂釣,直到1960年前沒有大變化,水最深處有9米,面積22.5畝。70年代中期墾荒造田抽水灌溉,人為破壞周邊植被,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月牙泉水面隨之降低。到1985年平均水深僅0.8米,以致大面積干涸見底,變成兩個小泉,不成月牙形。此后敦煌市以多種方式補水,有所改善。 月牙泉還受到沙山掩泉的威脅。1995年到2010年,鳴沙山山脊向月牙泉靠攏了8~10米,南北兩山間面積縮小7%。與1970年代相比,四周沙山坡腳移動13~60米,不知當地有何對策。 告別月牙泉,驅車前往柳園南站乘動車取道蘭州返滬。 途中路過根據西游記故事而建的雷音寺。 這是紅柳,有固沙作用,前年在新疆羅布人村寨見過許多。 在蘭州乘飛機回上海。 難忘的青海甘肅之旅結束了。回來見朋友發來的帖子,說甘肅是亞洲排名第一的旅游目的地,我們只是游覽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