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百善孝為先”這話誰都知道,但具體怎么做才算是孝呢?我記的孔子回答他的弟子如何做才算是孝敬父母時,說(大意):父母如果有過錯,做兒女的當態度和婉的勸說,不管父母接不接受,都要一如既往的孝敬他們;能夠供奉父母飲食、贍養父母,并不算孝敬,最難的是 “色難”,也就是不要給父母臉色看。這是孔圣人給人立下的做人子的規矩了。 漢字中有一個詞匯來形容老年人:“耄耋”(音:茂蝶),古人稱八十歲以上的人為“耋”。“人到七十古來稀”,所以七十歲以上的人又稱“古稀之年”。“耋”字,在古書上其實是有具體解釋的,乃“指”也,手指。是說,人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了,就是耄耋之年了,可以不用做事了,要做什么,用手指指點著叫兒孫和年輕人去干就行了。漢字的內涵何其深也,僅這一個字,將有關孝行的規矩,老年人應享有的權利和兒孫們應盡的本份全包含在里面了。 在漢代,老人到了古稀之年,官府會發給一只玉手杖,玉上雕有布谷鳥,古人稱布谷鳥為不噎鳥,祝福老人飲食不噎,也是囑咐兒女為老人做粥等可口飯食。 自古中國的各朝各代,從上到下,由天子到庶民,遵循儒家思想,倡導孝行天下,因人若是孝,則也必會忠。清朝的圣祖康熙皇帝曾擺下“千叟宴”,宴請一千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倡導尊敬老人,孝行天下,那是何等的盛況,真可謂一段盛世佳話。 那么人若反其道而行,那就是不孝,而作為一個人來講,若被人說為不孝,那就是沒有了做人安身立命的資本了。所以作為一個人來講,如果被人指為不孝,從做人的尊嚴來講,是最恥辱的;從做人的結局來講,是很可怕的。但在現代的《現代漢語詞典》里,“耋”字已查不到古代的字義了,只是注釋為:“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耄耋之年。”窺此一字就可見現在對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破壞。 再說這個“倫”字,我的理解是,繁體的“倫”字右邊人字的下面象形為“一冊”。冊,書也。書中當然內含規矩了,表示在做人的這個“倫”理上,書中是有說法和規矩的,不是沒有說法而可以隨意而為的。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方圓”,天地也。古人看地為方,看天為圓,故此稱天地為“方圓”。而此語中將這倫理規矩視與天地等同視之,可見古人看倫理規矩之大、之重了。從另外一個象形的角度看,人字下面的字又象一個“柵欄”。 “柵欄”,攔也,不可逾越。表示在做人的“倫”理上,有著不可逾越的規矩,是有“柵欄”擋著的。人若隨便翻越“柵欄”,那就會惹來麻煩甚至闖下禍來。 在破“四舊”時,曾高喊的一句口號是:“封建禮教壓死人”。禮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給處于天地之間的人立下的做人的規矩,“倫理綱常”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正統的道德觀念和傳統的思想文化的基石和源泉。誣蔑其“壓死人”,就是不想叫人規矩在做人的范圍里,要不受任何約束。先從文字上,將“人倫”的那個“一冊”、那個“柵欄”用匕首割掉,變成了“倫”,接著將其書籍、文物、古物等在中華大地上燒掉,毀掉,在人的思想中挖掉,讓人無法無天,隨心所欲。忠孝節義都不講了,其實是把人變成了鬼和獸。 回首過去,中華大地, “儒釋道”三教千百年來雖歷經風雨滄桑,卻從未被湮沒,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一直放射著璀璨的光輝。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是孔子先來給人奠定了做人的禮教后,到了漢代,佛陀入了皇帝的夢中,皇帝醒來后,派人將佛教請入中土。也就是在中土大地,廣大的民眾是先懂得了做人的規矩后,再向高于人的層次修行的。 《神仙傳》中所載,呂洞賓曾問其師父漢鐘離,自師父成道一千一百歲有零緣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門中不肯慈悲,度脫眾生?他的師父聽了呵呵大笑,說徒兒啊,你不知這世上的人哪,不孝者多,不義者廣,這不仁不義之人如何做得神仙?呂洞賓不信,對他的師父夸下???,要去云游走一趟,度他三千人回來。他師父呵呵大笑著應允了他,其結果自然不用說了。我們都知道呂洞賓的那句名言了:“寧可度動物也不度人”。他空手而歸的跪在了他師父的面前。自古任何一個修煉的法門,不孝不義之人都修不成圓滿的,而道家的法門,更是連門都不讓進。 當我們提到天倫之樂時,常常想到的是兒孫環繞在老人膝下的溫馨畫面。在很多家庭中,孫兒往往是由老人帶大的。但在古人那里,兒女將孩子放到老人那里看護,是為了讓老人開心的,而不是讓老人受累的,因為老人喜歡孩子,看到孫兒會很開心。而養育子女卻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祖父母的責任,前面已講過“耋”字的意思了。所以當父母的除了時時教育孩子不要淘氣累到老人,還要時時關注,看到老人累了,就趕快將孩子抱走,讓老人休息。過去女人就是在家做家務的,有錢的人家會雇人為孩子干出力的活,沒錢的人家,有時女人也要下地干活時,孩子就交給老人帶了,但卻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是老人在額外的幫助自己,對老人更會多一份孝心和感恩,那么對老人的體貼和關心,在精神上會讓老人備感欣慰。這樣的社會就描繪起了一幅幅天倫和睦的美好畫卷。 而現在的人不是這樣了,兒女讓老人為自己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不給帶,有的就給老人臉色看,因他也不明白孔子講的給老人臉色看是不孝,可能都沒聽說過。有托兒所也不去,怕孩子受委屈,哪有交給自家老人放心?根本不懂古人所講究的孝道,卻只看了表面:這一輩輩的不都是小時在老人身邊長大的嗎?卻不知背后的倫理內涵。作為現在的老人,很多也不明白,因為他們年輕少時,已經是生活在動蕩中了,我曾在街上聽到兩個老太太聊天,一位大聲的說:不想天天帶孫子,太累了,可是沒辦法,人家都給帶,我不帶覺的對不起兒女。我聽了,感到很悲哀,覺的那個老人很可憐,忙活了一輩子還是“對不起兒女”。做人的倫理被破壞了,人真的都不知道自己該怎么活,什么是對是錯了。 這并不是個別現象,有的給兒子帶孩子出力不討好,被媳婦回來翻白眼,自己心里難受,還要忍著;有的為帶孩子跟老人鬧矛盾;有的在外面彬彬有禮,可回到家里,在自己的家人面前就不講了,不高興了對家人使性子都習以為常;有的跟自己的父母頂嘴,覺的沒什么,反正父母不會生氣;有的人家的孩子,在接人待物上,連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就是因為思想中許多關于做人的倫理觀念上有了問題。 在搜索那些觀念和想到它的形成時,讓我想起了一個小笑話:一個紳士每次路過街角,都會給一個天天站在那里乞討的乞丐一元錢,天長日久,乞丐已習以為常了。一次紳士身上沒帶錢,就對那個乞丐客氣的說:抱歉,今天我身上沒帶錢。那個乞丐回答說:沒關系,你記的下次給我兩塊錢好了??雌饋硗尚Γ蜇ひ呀浾J為紳士是欠了他的了。人的很多后天觀念何嘗不是這樣產生的呢?當我們了解了傳統倫理標準回頭再看那些扭曲的觀念,看到它的產生,可能會覺的那些觀念很荒唐。 “養不教,父之過”,自己的兒女在做人方面連倫理規矩都不明白,不懂孝道,自己作為父母豈能無過?現在是應從新教育子女懂得孝道,懂得作為老人應享有的權利和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這里只舉了“孝”字的例子,其實在夫妻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矛盾,我想很多都是沖著不正的倫理觀念來的。也就是說,有的人在家庭矛盾中,用自己的后天觀念來衡量對錯,有的本來是做著自己的份內事,但卻跟普遍滑下來的人倫道德比,覺的心里不平衡。其實是自己的倫理觀念錯了,應在矛盾中找到并挖去自己那些不正的倫理觀念,規正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