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是生態果園的主體和基礎,是對果園實行綠色覆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個生態果園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主要源泉。果樹既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又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生態經濟效益越來越顯著,所以,一定要將果品生產鏈作為重中之重來建設,這包括以下內容: ①優化配置樹種和品種 果園樹種和品種是果樹果樹科技含量的主要載體。為使生態果園獲得最 佳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要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名、特、優、新果樹良種,實施名牌戰略,著力發展經濟附加值高的珍品名果,努力提高科學技術在過夜增長中的貢獻率。同時,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依據果樹的生物學特性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配置樹種和品種。一個果園要以一個果樹樹種為主,其余為輔,同一樹種早、中、晚品種搭配好;原理城市或建在山區的果園,應以耐貯藏運輸的梨、蘋果、石榴、柑橘、山楂、核桃、板栗、柿、棗等為主;建立在城郊的果園,以供應鮮果為目的,要適當考慮樹種品種的多樣化。同時,要注意為主栽品種配置授粉樹,一般授粉品種占10%~20%左右。新建果園的樹種和品種選配要多調研、多評價、多搞區域適應性試驗,力求做到一次性到位。老果園要盡快通過高枝換頭,更新品種。 ②整地改土,保持水土 我國果樹生產多年來一直按照“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的原則發展,而荒山、河灘的水土流失問題比較嚴峻;同時山上時常干旱缺水,而河灘地旱季干、雨季積澇,水分供給不穩。我國每年降雨量季節差別很大,暴雨和長期無雨的現象時常發生,而暴雨常造成土壤侵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使條件比較好的地區,也需要通過整地改土保持水土。因此,在栽植果樹苗木前必須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或挖大魚鱗坑,以控制水土重力運動,防止坡面徑流,并富集天然降水,改善果園的土壤水分狀況。 ③培肥沃土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資源和生態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土壤結構和營養水平直接影響到果樹生長發育和產量與質量的形成。培肥土壤的目的就是創造良好的土壤空間,長時間維持土壤高肥力,使果樹根系在最適宜的條件下健壯生長,通過養根壯根,達到持續豐產、穩產、優質的目的。根據果園和勞動力的實際情況,可在栽前對土壤局部進行培肥改良。具體做法是在定植穴點深挖1米×1米×1米左右的樹穴,穴底鋪厚度為40厘米左右的秸稈、雜草、嫩枝葉和土雜糞等有機物料,有機物料上覆蓋30厘米左右由熟表土和腐熟有機物按2:1摻合而成的肥沃培養土,然后灌水、堆積、腐熟1個月以后再定植。 ④定植大苗壯苗 要求苗木健壯,品種純正,根系發達,枝粗節短,芽飽滿,嫁接口愈合完好,無檢疫性病蟲害;選擇3~4生大苗,實行大苗建園。在定植時把各條根理直、理順、填土至一半時,將苗木輕輕地向上提一下,土填至以根頸部(即苗圃地的苗木根系與地面交界處的部位)與地面相平,用腳踏實,并灌足定苗水。 ⑤實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 標準化管理有利于果樹生產的產業化發展,全面提升果品質量和生產效益,增強果品市場競爭力。目前,我國各級農業行政主干部門和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先后對各類果樹制定了操作性很強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及其生產技術規格,建設標準化的生態果園,更多地生產出符合國際、國內兩個果品市場需要的優質高檔果品,努力增加產品經濟附加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