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華 ① 記得以前,我是一個特別害怕獨處的人,每當獨自一人時,我就會感到特別寂寞和難受。 為了逃避獨處,我經常與人聚會、聊天、喝茶、逛街、看電影等,仿佛只有和外界時常保持聯系,我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然而,熱鬧喧囂的聚會場面并沒有讓我的內心感到充實,也沒有帶給我多少真正的快樂, 每當曲終人散時,我便有種被剝離的感覺,那種褪去繁華皆寂寞的空虛,讓我開始感到厭倦,我發現自己,正在日復一日的無聊消遣中,漸漸迷失自我。 蘇珊·凱恩曾在一次演講中說:“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你與他人共處時,會本能地模仿他人的想法和習慣。毫無疑問,這會侵蝕你自己的思想。 我承認,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的許多行為和習慣,已經深深受到他人影響。 為了不讓自己的思想也被他人侵蝕,我決定盡量回避那些無用的社交。 然而,剛開始獨處時,我感到心浮氣躁、坐立不安,心里空落落的根本靜不下來。 為了打發這無聊的時光,我只好借助追劇和玩游戲來消遣,結果又沉迷中不能自拔。 這種不能約束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讓我對自己感到非常生氣。我仿佛看到自己的靈魂,正在隨波逐流中漸漸腐爛。 我不想讓自己變成一個渾渾噩噩的人,也不想讓自己就此沉淪下去。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狠下心來將手機和電腦上的游戲全部卸載,并開始尋找一切方法與自己相處,比如做清潔、整理衣柜、喝茶,做運動、聽歌、看書、寫日記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努力,我終于找到了,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的獨處方式——讀書。 通過讀書,我的心從浮躁中,漸漸沉淀了下來; 通過讀書,我在迷茫中,重新找回了自己; 通過讀書,我開始變得堅強和自信起來; 通過讀書,我開始漸漸愛上了獨處,只要有機會獨處,我都會坐下來靜靜的看書、思考,用書香撫慰倦意滋生的心靈。 ② 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說:“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 的確,獨處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修為,更是一種境界。 一個人如果缺乏獨處的能力,他會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無法認清自己,也越來越依賴于他人。 然而,經調查,現代人的獨處能力正在逐漸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贏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大家都希望能夠借助外力抱團取暖,于是,應酬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是在人們的理解中,獨處是離群索居、脫離社會、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行為,人們認為,只有內向孤僻的人才會喜歡獨處; 三是科技的迅速發展,讓現代人有太多的方式可以逃避獨處。 比如一個人雖然獨處一室,但他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獨處,因為他依然可以通過網絡,與外界連接起來。 依然可以在無數的群組對話框中,去尋求安慰與存在感。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獨處,很大部分原因不是因為沒有獨處的機會,而是沒有獨處的能力。因為我們忍受不了,獨處時的那種孤獨與寂寞感。 在這個紛繁的世界里,人們已經習慣了熱鬧,習慣了喧囂;習慣了外界的互聯規則;習慣了按組圈群的生活;習慣了隨時呼應的社交。 對于長期處在這種亢奮狀態的人們,一旦脫離外部的刺激,人們就會陷入情緒低落,不知所措的狀態中。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獨處是一種心理需求,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人,每天都會花一定比例的時間來獨處,而它帶來的好處也會超出你的想象。 ③ 莫言說:“一個作家最好的狀態就是獨往獨來。只有獨往獨來,才有可能冷眼旁觀。 只有冷眼旁觀,才有可能洞察世態人情。只有洞察世態人情,才有可能創造出好的小說或者別的藝術作品。”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接受《巴黎評論》采訪時說:“我是一個獨處者,我不喜歡團體、流派和文學圈子。 在日本,我沒有任何作家朋友,因為我想……保持距離。吃素食,一個人待著,寫作,跑步,思考……” 歌德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涌現出來。” 叔本華說:“每一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愿引退歸隱。” …… 可見,越是卓越優秀的人越懂得獨處的好處。 因為獨處,可以挖掘自我,創造自我、激勵自我、成就自我; 獨處,可以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審視自我、完善自我; 獨處,可以使浮躁的內心,變得更加寧靜; 獨處可以使空洞的大腦,得到足夠的滋養; 獨處,可以讓人變得冷靜、謙遜、客觀、理智和從容; 獨處,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專注;研究變得更加專一; 獨處,可以減少對外界的依賴。可以降低對別人的期待;也可以擺脫對欲望的渴求; 獨處,可以讓心靈更加純凈,讓心智更成熟,讓心態也更平和。 獨處,可以修煉一個人的品格,可以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力,也可以鍛煉一個人的自我把控力。 獨處,是一種身心的自我調整,獨處是一種人格獨立的體現,獨處是一種精神自由的象征。 獨處并非孤獨。因為獨處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升華,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孤獨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是一種被動的接受。 獨處絕不是不合群的表現,它不是拒絕社交、也不是和外界斷絕關系,更不是虛度時光。 而是回歸自我,與內心對話,做自己的主人,不被過去所困,不被未來所迷,安于當下,身心合一。 一個有獨處能力的人,往往更懂得與世界和平相處,懂得享受生活樂趣;懂得探索世界和未知。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才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自由,才可以將我們的智慧和才能更好的挖掘出來。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