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塑館 中國古代雕塑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展廳,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墻,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除陳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為主,這里有北魏、北齊、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銅佛像等。  前言
中國早在原始社會已出現各種動物和人的塑像,到了商周時代更有各種精美的玉石雕刻品。秦漢時的陵墓石雕和俑像塑造使雕塑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 兩漢之際,佛教及其藝術自印度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的造像藝術已有很大的發展。敦煌、麥積山、云岡、龍門等石窟寺在雕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傳世或出土單體的石、銅佛像,亦有不少精粹之作。北魏佛像在傳統基礎上吸收、融會西來的風格,表現出清羸飄逸、挺拔俊秀的形貌。北齊和隋代的佛像,優美洗煉,形神兼備,在風格上蛻棄了西來的影響,成為本土化的佛教藝術的新形象。 唐代是雕塑藝術的高峰期,無論是佛教造像、陵墓雕刻和俑像的塑造,皆以寫實為基礎,留下了大量優美雄偉、絢麗生動的傳世之作。 北宋承晚唐的余緒,佛教雕塑仍有所發展,但風格轉為清新秀美。明清兩代間有佳作遺存,但總的趨向是形式主義支配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創意之作少見。 戰國秦漢時期的雕塑(公元前475年 – 公元220年) 商周時代工藝美術雕刻品的制作已相當廣泛。作為獨立的雕塑藝術門類的形成,是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兵馬俑、兩漢的陵墓石雕和各種表現社會生活的俑像,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品。西漢陶俑塑造運用概括的手法和簡練的技巧,使俑像具有質樸的美。東漢俑像頗具寫實的特色,并且在人物情態方面,更為生動傳神。動物的塑造富有生氣,甚至采用了夸張的手法。 彩繪木俑 戰國 這兩件木俑刀法簡練,以簡潔的造型表現人物形態。人體形象盡管只有輪廓,但神情舉止栩栩如生,那斜切下去的刀法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物的輪廓,胸前凸出的一塊,即為作揖之勢。鮮艷的彩繪更增添了人物的神韻。木俑眼睛、眉毛勾畫細致,說明距今2500年前已有類似毛筆的工具出現。 戰國木俑往往出現在南方,如兩湖地區。湖南長沙馬王堆墓葬出土的絲綢帛畫上的圖案與這些木俑身上所繪圖案一致。 

陶俑 西漢 

東漢撫琴陶俑 秦漢 年代:東漢 尺寸:通高75cm 最寬41cm 底寬33cm 這件來自四川的陶俑,因當地土質之緣由,呈紅色。頭身模塑合制,套合成型,頸部為其銜接處。頭上簪花三朵,臉帶微笑,正視前方;身著交襟長袍,跽坐,琴置腿上,兩手高低錯落,懸于琴上,仿佛正在奏曲。東漢陶俑,不論是撫琴俑、吹笛俑、勞作俑、庖廚俑等,臉部始終充滿微笑。此俑塑造手法簡潔,仍保留了古樸原始的特色有團塊體積感,顯得較厚重。形象生動,充分表現了撫琴者心曠神怡,沉浸在樂曲聲中的神態。 
陶狗 東漢 陶狗昂頭而立,兩耳高豎,雙目炯炯,嘴大顎長。頸與前腹緊束牽狗套具,頭身分別成型,套合而成。可見東漢是的制陶工藝已非常成熟。 
魏晉南北朝隋代的雕塑(公元220年 – 公元618年) 佛教于兩漢之際自古印度和中亞傳至中國,憑教義和佛像傳教,早期又稱像教。十六國時期的鎏金造像是現存最早有紀年銘的遺物。北魏前期的佛教受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深目高鼻,形體魁偉。北魏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藝術的融合,出現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形象。東魏承北魏清瘦的遺風,造像衲衣貼體,而褶襞的處理則較為簡潔。西魏造像面相豐圓,體軀壯實,褶襞稠密。北齊造像身材修長而優美,衣著輕柔線條簡潔,謐寧凝思的情態成為當時典型的風格。隋代佛像雕塑,基本上是北齊風格的延續。 交腳彌勒菩薩石像 北魏 
佛像石碑 北魏正光二年 
王龍生等造佛像石碑 北魏 尺寸:高233cm,寬50cm,厚20cm 這件造佛像石碑,因刻有王龍生等供養人的姓名而得名。它用淺浮雕的手法刻畫。碑的上部雕刻著文殊菩薩與維摩詰爭辯的場面。在他們身后是佛弟子和其他菩薩。維摩詰手持如意,微側身軀,作傾聽狀;文殊腦后有頭光,作說法手勢。中層作窟龕狀,龕內作一坐佛,旁立二脅侍菩薩。龕楣頂上左右側各刻一供養人,并肩侍從相配。龕下兩側各刻一法獅,張口瞪目。兩獅下各一飛天。下面那些站著、走著、或騎馬、或乘車的一組組人物都是禮佛圖。畫面上的人物嚴格遵循主尊從卑的等級來表現,有身份的人都比較高大,侍從奴婢身材瘦小、形象拘謹。 該碑雕刻形象生動,內容復雜,以浮雕手法為主,運用自如。背面、側面雕刻也很細致。 
佛石像 北魏472年 
佛石像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 
佛像石塔節 北魏(公元386-534年) 
佛鎏金銅立像 北魏 佛像螺發肉髻,面相頗為豐滿,眼大而橫長,鼻梁直挺,內收的唇角,含著一絲微笑,表情慈祥,眼光親切;身披通肩外衣,繞過右手搭于左手,胸前的中衣結帶,外衣下部露出中衣和下衣,其衣紋向下并外揚,猶如迎風飄展的羽翼,極具裝飾趣味。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赤足立于佛座之上,它那寬厚的身軀和端莊的姿態,開啟了北魏佛像向東魏過渡的新風尚。 
釋迦佛石像 西魏(532年-556年) 
岐法起等造佛石像 西魏大統十六年 (公元550)  陳迥黨等造釋迦佛石像
西魏大統六年(公元540) 碑額部殘缺。中上部為佛龕,所造主尊高發髻,豐頤,嘴含笑意,身著袈裟,衣裙下擺層層波褶覆蓋佛座。二旁各有一弟子及一脅侍菩薩。佛座下左右各刻一張口吐舌之護法獅,具威猛狀;中置二力士,手托佛座,側蹲其下。龕楣線刻雙龍,刀法細勁精美;龕之兩側各鑿三小龕,上下排列,內有坐佛一尊;碑之左側亦有上下三個佛龕,其內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此類小龕和佛像,相對于主龕大像只不過是一種襯托或點綴,但制作者依然運用其嫻熟的刀法,一絲不茍地刻畫出其各個細部,且以細刻、浮雕等不同技法,完善每尊佛像的造型和容貌,使整個布局猶如石窟寺洞窟造像的一個縮影。在碑的下部刻有長篇銘文。銘文字體規整清秀。 
佛石像 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 

佛像石塔節 北魏 


保亮造菩薩鎏金銅像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 
車安生造觀世音菩薩鎏金銅像 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  佛鎏金銅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

佛石像 東魏(534-550年) 
佛石像 東魏(534-550) 這件以繁麗的大背光烘托一佛二菩薩的造像形式,代表了東魏佛教雕刻的新風尚。主尊面相豐碩,表情端嚴,身軀壯實魁偉;那淺淺的衣褶紋理若飄蕩的水波,均衡流暢,給人以優雅,清麗的美感。 
程榮等造佛石像 東魏 (540年) 
菩薩白石立像 東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 
思惟菩薩白石像 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 1954年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思惟菩薩面含微笑,臉龐長方,頭著寶冠,寶繒上飄,圓形頭光。半跏趺坐束帛圓墩上,體略前傾。右肘支膝上,手攥長莖蓮蕾,用食指支撐面龐。左臂殘缺,殘存左手握足。菩薩下身著裙,裙擺分兩層浮雕回曲形皺褶,腿部裙褶單勾陰線呈“U”型。圓墩下敷設圓形鋪地寶裝蓮華,下為長方體石座。石座背面陰刻造像記:“大伐(代)興和二年歲在庚申二月乙卯朔廿三日親(辛)丑,清信佛弟子邸廣壽仰為亡考敬造玉思惟一區(軀),愿亡考上生凈妙國土,合家眷屬,常居富利,七世同沾,有形齊潤,所愿如是。像主前平鄉令邸僧景”。此像姿態優美,靜中含動,展示出菩薩靜心思維的神態,有明確紀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佛四面造像石碑 東魏543年 造像為長方柱形。碑四面均在上半部鑿上下兩龕,下面小龕內均為四尊小坐佛,根據銘文當為十六王子像。上面為大龕,有火焰形龕楣和雙龍首楣沿。四面造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等形象,但組合各自不同。造像正面下部刻長篇銘文三百多字,紀為“大魏武(定)元年” 即于公元543年東魏孝靜帝時期所造。在大龕楣及另三面小龕的下部都刻有大像主、像主、道場主、菩薩主、供養人聶氏(以聶氏為主)的名字。另外,銘文中說明了造像者的彌勒信仰。如此大型并擁有大量銘文的方柱形四面石刻造像,在東魏造像中彌足珍貴。 
北齊造像身材修長而優美,衣著輕柔線條簡潔,謐寧凝思的情態成為當時典型的風格。 菩薩鎏金銅像 北齊天保二年 公元 551 
菩薩石像 北齊 
佛像石碑 北齊 這塊造像碑雖然上部殘缺,但現存的六個佛龕,以及龕內生動優雅的人物造型,足以說明這是一件十分精美的佛像雕刻品。其人像神情各異,形態自然,刀法細膩,整個石碑貼金施色。今雖大部脫落退卻,但可想見當時其原貌是何等富麗堂皇。 

思惟菩薩白石像 北齊  釋迦佛石像
北齊 尺寸:高164cm,寬62cm 這件石像用白石雕刻,面相豐潤,,眼睛微閉,目光下斂;唇角微翹,含著一絲微笑。兩手殘缺,但尚可見說法的姿勢。佛的背光華麗,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烘托著五尊坐蓮花佛,中心飾蓮花,外緣是一圈荷蓮構成的圖案。釋迦牟尼佛氣度雍容,表現了明澈、智慧、慈祥的神情,配上精細富麗的背光,在和諧中寓有莊嚴之感。 
佛石像 北齊 佛像面帶微笑,圓形肉髻,桃形頭光。菩提樹背屏只剩右側樹干及盤繞的龍身。造像凹形底基座的雕刻極為考究。中間為精美的博山爐,爐上有二化生童子,爐下兩旁為獅子托護,獅子上部各雕刻二供養人跪拜。最右側為合掌施禮的菩薩和手持金剛杵的力士,由此可以想象左側和對面而立的菩薩和力士像。  佛石像
北齊 這是一件極具特色的北齊佛石像。佛陀的端莊肅穆,脅侍的虔誠寧靜,以及眾多供養人像的整齊排列,使整個作品充滿著神圣的佛國氣氛。作品雕刻精美,刀法嫻熟細膩,布局對稱,人物形態富于變化。  力士石像
北齊  馬仕悅等造佛像石碑
北齊武平三年(公元572) 
雙思惟菩薩石像 北齊 極具特色的河北曲陽雙思惟菩薩坐像,主要流行于北齊中期和隋代。菩薩頭戴三葉花曼冠,樣式相同、相對,半跏趺坐,背后為菩提樹背屏,背屏前有二柱接抱廈,兩側立脅侍菩薩,內手持蓮蕾。造像基座前雕刻化生童子托博山爐、二拱手施禮的弟子、二蹲坐的護法獅和赤裸上身的力士像。 
道常造太子石像 北齊天保四年 此件石像頭部及右手已殘,其姿態與常見的思惟菩薩造型接近。造像半跏趺坐束帛圓墩上,體略前傾。右腿上抬,右肘支膝上,左手握足。足下為小蓮臺。菩薩下身著裙,裙擺分兩層浮雕回曲形皺褶,腿部裙褶單勾陰線呈“U”型。下為長方體石基座。基座為素面,依然存留東魏元象、興和時期的遺風。基座正面刻有道常造太子石像一區等發愿文。 
佛石像 北齊 
佛石像 北周 公元557-581  周紀仁造釋迦佛石像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千佛石碑 北周 此碑上共刻有千余尊佛像,在碑的中上部有一大龕,雕刻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薩。主像坐于蓮花座上,蓮花座旁各有一獅子作守衛狀。雖然這千尊小佛像形體很小,但每尊小像,人物的刻畫卻極為精致,眉、眼、鼻、嘴、雕刻精細。刻畫如此眾多佛像,與大乘佛教宣揚的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有關。  如來佛石像
北周武成元年 公元559 
石獅 南朝 公元420--589年 朱昌言先生捐贈。博物館門前陳列的石獅,就是仿這些獅子的漢白玉雕刻品。 

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公元546) 南朝的佛像傳世較稀少,這件造像的有明確的紀年,并曾在明代經過著錄,尤為珍貴。南朝佛像的臉型較之清瘦的北朝佛像顯得較為豐滿,釋迦牟尼面相豐圓,表情溫和慈祥。主尊兩旁線刻阿難迦葉像,再外側為脅侍菩薩象,均體現出富有層次感的獨特藝術效果。舟形背光上以陰刻線條表現了佛主第一次說法時的宏偉場面:釋迦牟尼佛游歷之時,適逢雨季,便在當地駐留,舉行大型的佛教講學活動。此像在不大的空間里,運用豐富的造型手段巧妙地表現了復雜的場景,是南朝梁代難得一見的佛像精品。  釋迦佛石像
南朝(公元420-589年) 
王景和兄弟造佛石像 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  菩薩白石立像
隋(公元581-618年)  菩薩白石立像
隋

阿彌陀佛三尊銅像 隋 高37.6cm,座縱23.8cm,座橫32.8cm 常見的金銅佛像往往為單件,而這件作品則以佛床的形式來表現,給人以立體的空間感,似是將佛國世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長方形底座上承一佛二菩薩、二供養人、二獅子。主尊阿彌陀佛左右還有兩個插孔,原應置二弟子形象,現已佚。 此阿彌陀佛三尊像,制作工藝精湛,頭光使用失蠟法鑄造,采用透雕工藝,其精細程度讓人驚嘆。菩薩瓔珞上的珍珠顆顆清晰,最前兩只獅子身上的線條(如毛發等)是在整器鑄成之后,用刀陰刻而成,相當細致。它與陜西省出土的阿彌陀佛鎏金銅像和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阿彌陀佛九尊像是中國金銅造像的最高代表。如果進行比較的話,三尊佛像表現形式各有不同,說明隋朝時期的金銅佛像表現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佛鎏金銅像
隋
 佛鎏金銅像 隋 這是一組成套的佛像。佛作高肉髻,頭后飾桃形頭光,面相豐圓,二眼微合,神情端莊;佛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結跏趺坐于束腰的須彌座上。兩傍的脅侍菩薩,頭后亦飾桃形頭光,并手持法器于胸,站于蓮花座上。一佛二菩薩像原應有座,惜殘佚。但從三件單體造像的形體大小和鎏金陳色,成雙相對造型的菩薩像,尤其是一佛二菩薩相同的桃形頭光和線刻的火焰紋裝飾,也可看出一佛二菩薩這三件單體造像為同一組合。  菩薩鎏金銅像
隋
 大勢至菩薩石像 隋 觀世音和大勢至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一起,被稱為“西方三圣”。 這尊菩薩頭戴寶冠,面相豐圓,表情端荘;滿飾的瓔珞,具有富麗華貴之美。 隋代工匠在表現菩薩面相秀潤、體態俊美、裝束華麗的同時,還刻意表現菩薩的慈祥溫和、恬靜安祥、怡然自得的神態。使隋代造像在南北朝遺風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形象優美典雅,裝飾繁麗的藝術新風。  觀世音菩薩石像
隋 菩薩臉容豐滿,眉目細長,嘴角略帶微笑,表情慈祥溫和。頭戴高聳的寶冠,冠前飾一化佛,此為觀世音菩薩之像征。菩薩身材勻稱,腹部略向前突,似呈曲態而富有動感,由此,遮蓋了無手的缺憾。菩薩的裝束極為華麗,肩飾、胸飾都極為細致精巧,而掛在胸前、裙前以穗形飾物串連的瓔珞帶,更顯其華美富麗。 此件造像與大勢至菩薩石像成對,在現存實物中,幾乎沒有發現同類作品,它為隋代造像中的珍品。 
唐五代時期的雕塑(公元618年 – 公元960年) 唐代文明,極為昌盛。雕塑崇尚寫實,各種俑像具有準確的形貌和恰當的藝術表現手法,產生了許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卓越之作。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體的完美,神情端莊,親切慈悲;菩薩體態優美,肌膚勻稱。許多雕像力求刻畫出佛家超度眾生的情態,從而愈益世俗化。 菩薩石像 唐 這是一件難得的盛唐佳作。唐代佛像以胖為美,不僅菩薩像較豐滿,佛像也一樣顯得較肥美,顯示出唐朝整個國家的雍容大度,國力強盛。 此造像六角座,材質為漢白玉。菩薩面呈滿月型,豐潤秀美,眼瞼下垂,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翹,面相恬美。細腰,著長裙,褶襞刻劃自然流暢,富有動感。殘缺的雙臂,使人聯想到“維納斯”的風姿。優美的"胡跪"姿勢,使形象更顯生動。整個作品以漢白石圓雕而成,石質的細膩滋潤,加上精練嫻熟的刀法,使之成為盛唐菩薩像的創作典范。 
老君石像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此像為唐代老君像的典型作例,其頭部發絲后理,頭頂應有道冠、惜殘。面相方碩,長眉細目,嘴唇微閉,下頜長須半殘,臉部表情道貌岸然;軀體飽滿壯實,身著寬領大袖道袍,盤腿坐于八角形壇座上。老君像兩手、右手處與盤腿座前之飾物均殘缺。 一般老君像的造型都比較小,此件唐代老君石像,其造型之大,在道教造像中極為少見,故彌足珍貴。 
老君石像 唐  釋迦牟尼佛石碑
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
 佛石像 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佛石像 唐 
文殊菩薩石像 唐 唐代的文殊菩薩騎獅石像,留存較少。此尊菩薩頭戴花幔冠,高挽發髻,臉型豐滿、秀美。結跏趺坐于仰蓮圓座上。圓座置于獅疹之上。獅子的大體造型和佩飾以及左側高浮雕的獅毛表現,確認造像為文殊菩薩。在故宮博物院留存的240多件河北曲陽造像精品中,文殊菩薩騎獅像僅此一件。  張四娘造彌勒佛石碑
唐開元九年(公元721) 造像碑首雕四條蟠龍,龍首向下,分居碑側;正中雕一小龕,龕內雕釋迦佛坐像一軀。正面大龕雕造善跏倚坐彌勒佛像,兩手置于雙膝,兩腳下放向外呈八字形,踏于蓮花座上。大龕的正面上、左、右三方邊沿刻有:朝議郎行□卅遼城府長史后任泌卅安樂府長史楊□□妻張四娘開元九年十二月等銘文。整個造像顯出唐代造像體態豐滿、健壯的盛唐氣息。 


李世延母馮氏等造佛像石碑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 


佛石坐像 唐 佛束肉髻,面相豐滿,二眼微合,抿嘴端坐,神態莊嚴。身披袈裟,結跏趺坐,露出的前胸和整個身體,顯現了唐代造像體形飽滿壯碩的特點;碩大的袈裟將盤腿和佛座遮蓋,袈裟于佛座處似成下懸的帷幔褶疊,極具質感。整件造像既體現了佛的莊嚴和寧靜;又仿佛是位神情安祥,體態端莊,盤腿入定的高僧形象。此類造像更具寫實韻味,是中晚唐造像的典型風格。 
天王石像 唐 從隋唐開始,特別到宋元明時期,天王、力士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漸脫離了單純的佛國護法形象,獨立出來受人供養。天王是佛國世界的護法,故以武士形象出現,背帶光圈,腳踏小鬼。臉型似西域人、體格極其健壯,是唐代天王像的重要特點。 這件唐代的天王像雙眼圓瞪,威嚴勇猛;身穿盔甲,腰間束皮帶,胸部肌肉凸起,出色地表現了男子的健美體魄。天王的腳下匍匐著兩個垂死掙扎的小鬼,更襯托出其威猛的形象。這尊護法天王是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杰作,再現了唐代武士勇猛善戰的雄姿,體現了壯美的時代精神。 
天王石像 唐 
石獅 唐 獅子是百獸之王,氣勢威嚴;但此件石獅造型生動,神態安祥,極富情趣。石獅蹲坐在基座上,頭向左上仰,張口露齒,陰刻的獅發向后自然的披下,前撐的雙爪、露出有力的肌肉;左后爪向上翹起,似在抓癢理毛,表現出獅子悠閑自得的神態,給人以平靜祥和的感覺。 中國古代雕刻石獅的作用有三:一是在佛教中,百獸之王的獅子作為佛的護法形象出現,它表示佛的偉大。二是在宮殿、府邸門前的擺放的獅子,它顯示了主人的地位和尊嚴。三是在陵墓中的出現獅子,它辟邪、驅鬼,用以鎮墓。  豸獬
唐  迦葉木雕頭像
唐 唐朝木雕像保存至今極為難能可貴。此迦葉木雕頭像腦后龕有一鏤空方框,用以支撐頭光,另一方面,該結構也意外地起到防止木頭開裂的作用,使這件木雕頭像得以保存至今。此頭像約1米之高,可以想象其身體之巨,而當時該造像放置于寺院之內,則殿宇之宏偉亦必十分驚人。在雕刻工藝上,古代工匠著力于正面刻劃,壽眉之處頓挫有力,用刀勁利;眼瞼和雙唇下刀則小心謹慎,細膩精微,整個面頰的處理富有層次感,剛柔相間,凹凸有致,粗細得體。此像曾用濃重艷麗的貼金與彩繪裝飾,但由于時間久遠彩漆剝落露出褐色的木質紋理,顯出木雕藝術的樸素美感。  天王石雕頭像
唐
 天王石雕頭像 唐 
佛石雕頭像 唐  韓弁智造佛石像
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陶彩繪騎馬俑
唐 俑像為泥質灰陶。二俑面相豐滿,雙眼正視,鼻挺、嘴巧,唇上加朱紅,頭戴紅色風帽,身穿窄袖長衣,足蹬長靴,直坐于馬鞍之上。馬為靜立姿,雙目圓睜,兩耳上聳,胸肌突出,身姿矯健,四足踏于長方形踏板上,身上仍留有淡淡的紅褐色彩繪。陶彩繪騎馬男俑表現了唐代社會的生活狀況,是唐代彩繪俑像的佳作。  陶仕女彩繪俑
唐
 陶侍女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菩薩鎏金銅像 唐  十一面觀音菩薩鎏金銅像
唐 方形基座上承仰覆蓮座,菩薩端立其上。頭部、上身和下身呈三段屈曲。右手執柳枝,屈 肘上舉平肩,左手持寶瓶 下垂,體態文弱纖長,動作協調優美。上身裸,戴項圈、穿長裙,赤足;天衣輕盈飄蕩,有繪畫上'吳帶當風'之筆意。頭頂上十個小像分三層疊置,大小適中,頗 精巧。整體造型挺拔俊巧,透雕的頭光、天衣和基座更有空靈之美。
 菩薩銅像 唐
 思惟菩薩銅像 唐 思惟菩薩像流行于南北朝時期,后代漸少。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未出家之前,坐在菩提樹下思考人生無常的形態。這座銅像發髻高聳,面相豐滿,袒露上身,肌體圓潤。 項圈、腕釧、臂釧簡潔樸素。薄衣貼體,褶紋清晰。盤膝而坐,左手屈肘撐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頭向右傾斜,雙目微合,作思維狀。造型優美,給人寧靜祥和的感覺。
 佛鎏金銅坐像 唐 佛面相飽滿,體形壯碩,神態端莊、祥和;既體現了盛唐佛像雍容大度,妙相莊嚴的神態,又表現了唐代造像造像手法寫實自然,形象刻畫完美、生動的特點。 這類形式的造像存世較多,但面相和形體都刻畫的如此完美和大度,卻不多見,故此件造像勘稱盛唐時期佛金銅造像的經典佳作。 
樂伎石像 五代 此系古塔壁面浮雕殘石。三樂舞伎形態各異:中擊鼓、右吹笙、左起舞。雕刻者對樂伎的動態節奏,對舞伎的優美舞姿,都作了逼真的刻劃。整個作品,手法洗練,質樸無華,生活氣息濃郁,于含蓄中洋溢著歡樂氣氛。

宋元明時期的雕塑(公元960年 – 公元1644年) 宋代佛教造像更注重于世俗的形體之美。多以現實生活中人物為原型,風格清新。北方遼金進犯中原,至宋室偏安江南,社會極不安定,雕塑藝術的發展比較緩慢。遼金造像健壯俊強,富有民族特色。元明之后,佛教藝術傾向于形式主義,陳陳相因,創意的作品已很少見。陵墓雕刻和俑像也多為沿襲雷同之作。 太子石像 宋(公元960-1279) 太子是指誰呢?在這里并不是指宋朝或那一朝的皇太子,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祖,因為出生時便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相傳太子是從母親的肋下出生,出生后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生花,等他站定以后就做了個手勢,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叫一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于是天上出現九條龍為他灑水。 
天王石像 宋 此像高額闊臉,巨眼圓瞪,虎背熊腰,全身重心略向前傾,給人以咄咄逼人之感。天王腳踏兩夜叉。夜叉張口露牙,眼神中充滿恐懼,尖爪撐地,作狼狽掙扎狀,更襯托出天王威猛、鎮定的神態。 
迦葉石像 阿難石像 宋 迦葉、阿難,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聞名的兩位,號稱“頭陀第一”和“多聞第一”,經常被配置在佛像的兩側。這兩尊像迦葉目光左視,雙手作揖,赤足立于蓮花座上。 阿難則光頭,手持念珠,雙手交互,面向右側。兩人似乎正在親切地交談,神態表情極為生動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菩薩鎏金銅像 (遼代) (907年-1125年) 銅像通體鎏金,梳高髻,身著開胸華服,胸前披掛華麗的瓔珞、金飾,裙腳掛滿寶石串珠,極為精美。 
菩薩銅像 遼代 
菩薩漆金彩繪木雕像 宋 此像原出山西境內,是宋代菩薩像的代表作。雕像全身漆金繪彩,身著偏衫,下著長裙。頭帶寶冠,面目豐腴,雙眼凝視,神態安祥;袒露右胸,胸前瓔珞華美,衣帶垂落,面容端麗,表情溫存嫻靜。右腿支起,右手擱置膝上;左腿盤于身前,作半跏半倚坐式。這種隨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亦是典型的宋代風格。 
大日遍照鎏金銅像 大理國盛明二年 1163年 銅像表層鎏金,并髹有紅漆。大日遍照(如來)螺發肉髻,上飾兩顆綠松石,額間飾有紅珊瑚,兩耳有圓形飾物。佛像表情恬靜安詳,結跏趺坐,右臂戴臂釧,右手作觸地印,左手結定印。像內體中空,內腔中鑄有梵漢合體的銘文,還有大理國盛明二年造像題記。 中國佛教分三大派,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南傳佛像主要有大日如來像和觀音菩薩像兩種,大日如來又被稱為大日遍照,觀音菩薩像則稱為阿嵯耶像。這件大日如來像內有明確紀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而南傳佛像往往以小型為主,如此較大型的造像相當鮮見。 
菩薩彩繪木像 金(1115-1234) 
菩薩彩繪泥塑像 宋 此尊菩薩面容豐腴橢圓秀美,姿態優雅,身穿小短袖衫,胸飾華麗瓔珞。佛教傳入中國,不斷的漢化、世俗化,到了宋代以后,造像基本已融入世俗化的生活中,菩薩形象婀娜多姿,就像是宋代美人一般。 
菩薩鎏金銅像 宋 
|